對于孩子的“我是從哪里來的?”這個問題,不管你曾經(jīng)是怎樣回答的,你都必須了解:性方面,父母是老師,家庭是課堂。
對孩子進行正面性教育是啟蒙的必要,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證。今天,《醫(yī)知袋鼠》就來教您如何做到坦率的和孩子聊“性”。
首先,父母得厘清自己的性價值觀
由于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對大多數(shù)國人來說,“性”是個讓人難以啟齒的話題,更別說跟孩子談“性”了。即便覺得有教育的必要,也會把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
當孩子們提出一些五花八門有關性的問題時,很多家長更是不知如何作答,有的甚至各種回避。但你想過嗎?就算是一個小寶寶,他也會對自己的身體產(chǎn)生好奇。比如:
換尿布的時候你會看到(他/她)在把玩自己的性器官。
如果父母發(fā)現(xiàn)時又打又罵,說很臟,那么孩子認同后,在性觀念上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而且這種做法很可能導致性教育啟蒙沒法從小開始。所以,在開始對幼兒進行性教育前,父母一定要先厘清自己對性器官的感受和價值觀,才能卸下尷尬和敏感。
此外,當孩子問有關性的問題時,父母需要謹守“3要3不要”的原則:
要簡潔直接,不要神神秘秘 ;
要輕松自如,不要正經(jīng)八百 ;
要尊重事實,不瞎扯編故事。
平時就找機會讓孩子了解“身體各器官”
父母可通過游戲、故事、親子共浴等途徑來配合學習。
唱游:
通過這種形式,你可以告訴孩子身體各部分的功能,比如頭可以用于“思考”,眼睛用于“看”,手適合“抓握”東西,屁股可以坐,可以拉便便,“小雞雞”用于“尿尿”等。
等孩子長到5、6歲,懂得看圖識字后,借助卡通圖書給孩子進行性教育也是很好的方法。漫畫中既有男女生殖器官的圖片,也有寶寶怎么出生的圖解,父母按圖說話,方便又直觀。
洗澡
給孩子洗澡時,可以告訴孩子每個部位的名稱、功能。比如,小男孩指著自己的生殖器問“這是什么?”,家長可以大方地用專業(yè)學名來回答:“這是陰莖”,然后可以解釋“爸爸的尿會從那個地方流出來”,這是一個能讓孩子聽得懂的答案。
親子共浴
3歲前,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讓孩子觀察并認識到大人的身體和自己的身體有什么不一樣。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在告訴年幼孩子“男女有別”時,需要謹記以下幾個要點:
1)因為男女性器官形態(tài)不同,所以排尿方式也不同;
2)對于性器官的作用,只需先告訴小孩是排尿的地方;
3)性器官是很重要,所以要保持清潔,不能隨便給別人看,也不可以隨便摸隨便踢。
如何機智地回答孩子問“我從哪里來的?”
有些孩子也許在2、3歲時就已經(jīng)提出“我是從哪里來的”這個問題,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父母可以簡單概括為從媽媽肚子里來即可。
當孩子4、5歲了,大部分孩子也會有這個問題,那么可以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因為相愛而在一起。爸爸的精子和媽媽的卵子結合,那就是你,然后你慢慢的在媽媽身體里面長大,等你長到夠大后,就出來了?!?/p>
如果你還是覺得難以啟齒,可以讓孩子親自去孵化一個植物種子,去體驗生命的發(fā)芽和成長。也可以通過對動物的認識來談性教育,從粗略認識動物,分類哺乳類動物,到動物生殖和繁衍,最后回到原點:“動物的交配”,這些知識都可以從書籍、動物頻道中獲得資訊,這些自然、厚實的知識是基礎。
你還可以借由可愛的童書、繪本來緩解尷尬的氛圍,比如市面上的圖書有《種子寶寶》(臺灣),《我從哪里來》(香港)和《小威向前沖》(國內(nèi))等。
編者寄語:
趁著孩子還小,趕緊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教育吧。要知道,孩子將來也會有自己的孩子。當他們問 “我是從哪里來的?”,你就能傳遞給他們正確的性知識了!
>>>>精彩閱讀:(直擊↓標題可閱讀)
獲取更多大牌專家第一手育兒資訊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醫(yī)知袋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