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烏桕秋葉(@辰小山 攝)
在辰山食堂的門口有一排烏桕,葉片轉(zhuǎn)紅的時候,果實開裂掉落在地上踩上去吱吱作響。江南三大秋色葉之一的烏桕是我最喜歡的色葉樹,楓香樹形太粗獷,重陽木蟲害太嚴重,只有烏桕秀麗遒勁的樹姿深得我心。猶記得那年東湖的深秋,晨霧中一襲紅葉遺世獨立,不遜色于香山黃櫨的氣勢磅礴。
如果你留意過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樹葉,可以發(fā)現(xiàn)烏桕的葉片形狀極為特殊,那標準的菱形葉片帶著小尾尖,辨識度非常高。到了秋季,葉色會變得非常絢麗多彩,各種深淺不一的紅色、橙色到黃色應(yīng)有盡有,完全可以和楓葉媲美。拿烏桕葉作樹葉標簽或者樹葉拼貼畫都是很好的手工材料。
烏桕紅葉(@辰小山 攝)
摘一片葉子仔細觀察,可以看到葉柄頂端有兩個腺點,這是烏桕的花外蜜腺?;ㄍ饷巯偈菫蹊甑囊环N間接防御方式,可以通過吸引螞蟻等天敵昆蟲來降低一些植食性“害蟲”對它的危害。有研究表明,入侵美國南部的烏桕的花外蜜總量明顯少于我國南方的種群,烏桕在擺脫了專性害蟲后,得以將更多的資源分配給生長繁殖,專心增加數(shù)量,占領(lǐng)空間。這就是一個關(guān)于入侵植物“增強競爭力假說”的典型例子。
烏桕菱形葉片(本文作者攝)
除了葉片基部的腺點,往往還能看到掐斷葉片斷口處留出的白色的乳汁,這也大戟科的又一個特點。不過現(xiàn)在烏桕不在生長旺盛期,大概10月份烏桕就停止了分泌乳汁。
烏桕的葉子基部還有腺體,會吸引螞蟻,螞蟻則會在這里“放牧”蚜蟲。(圖片:霜天蛾)
除了作為防御的花外蜜腺,烏桕代表性的如爆米花般開裂的三室蒴果,露出三粒球形種子,種子覆蓋有白色的蠟質(zhì)層。這層蠟被可以提取油脂,每100kg種子可以壓榨出25kg左右的油脂,一些好的品種出脂率甚至可以達到50%。古人很早就開始利用烏桕種子上的蠟質(zhì),制作肥皂和蠟燭。除此之外也可以榨油,不過這種油有毒,不可食用,但可以用來點燈。如今,烏桕油在生物燃油領(lǐng)域也很有前景。
烏桕未開裂的三室蒴果(@辰小山 攝)
烏桕蒴果開裂露出的白色蠟層(@辰小山 攝)
這些富含高熱量油脂的蠟質(zhì)是許多鳥類喜歡的食物,《本草綱目》有記載烏桕“以烏喜食而得名”,也因此別名“鴉臼”。烏桕的英文名非常有趣,popcorn tree(爆米花樹)想必是因為果皮脫落宿存枝頭的種子排列如白色的爆米花。又因為這層蠟質(zhì)可用作肥皂和蠟燭原料,故又稱Chinese tallowtree(中國蠟樹)。
春夏之交,可以看到烏桕樹開出成串密集的總狀花序,多數(shù)時候,上部是雄花,下部是雌花,同一個花序內(nèi),雄花先熟,但花序間不同步,這樣就能達到減少自交概率。
烏桕的花序,像一條條的毛毛蟲掛在樹上一樣(@辰小山 攝)
植物極力避免自交的不良影響,但在某些時候,自交也是具有適應(yīng)意義的性狀,比如當種群密度很低,或缺少傳粉者等原因?qū)е峦鈦砘ǚ鄄蛔愕那闆r下,自交可以提高結(jié)實率,保障繁殖。前幾天我還聽到一種說法,說位于分布區(qū)邊緣的植物更容易發(fā)展出自交結(jié)實的性狀。事實上,自交是植物大量開花以增加吸引傳粉者能力的一個不可避免的結(jié)果。
烏桕所在的烏桕屬在APG時代經(jīng)歷了劇烈的震動,廣義的烏桕屬分裂為白木烏桕屬、漿果烏桕屬、美洲烏桕屬等好幾個屬,烏桕流落到一個僅有三個種的分布于南亞和東亞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的小屬Triadica中。現(xiàn)在再說起Sapium,就是指狹義概念的美洲烏桕屬了,國產(chǎn)的烏桕現(xiàn)在的學名應(yīng)為Triadica sebifera——本來烏桕屬下一個雌雄同序組升級為屬。有意思的是這群狹義的烏桕屬下都是些有蠟質(zhì)層的種類。
烏桕也可以是一樹黃葉(@辰小山 攝)
1752年,林奈的擁躉,瑞典博物學家Pehr Osbeck在林奈老友Magus Lagerstrom的資助下,完成了在烏普薩拉大學的博物學學習,跟隨東印度公司船隊來到我國廣東,在那里,他克服了諸多不便乃至人身威脅,為林奈帶回了大量植物標本,這當中就包括了烏桕的模式標本。
左:Pehr Osbeck本人肖像;右:Osbeck采集的烏桕標本,現(xiàn)館藏于邱園標本館;
與此同時,經(jīng)典分類學的前夜,雄心勃勃的林奈正在熱烈撰寫著Species plantanum(植物種志)試圖描述當時所知的所有植物種類。
1753年5月1日,巨作終于出版面世,在這本書的第二卷1004面,林奈將烏桕描述為一種葉片菱形,基部有腺體,像黑楊,種子可以榨油,當?shù)厝私凶觥発iu yeu”(桕油)的喬木,并將其命名為Croton sebiferum,烏桕正式有了科學的身份和名稱。
為什么要強調(diào)這本書的出版時間呢?一來是因為由作者——現(xiàn)代分類學鼻祖卡爾·林奈改進和推廣的雙名法已成為現(xiàn)代分類學界的通用標準(感謝祖師爺賞飯吃),二來是因為命名法規(guī)規(guī)定,這個時間點是命名優(yōu)先權(quán)向前追溯的終點,即命名起點,也就是說,在這之前發(fā)表的名字都是不合格的名字。
黑楊(Populus nigra)的葉片,的確很像烏桕(圖:bing)
不過,在之后的1814年,印度植物學之父William Roxburgh又將C. sebiferum組合到Sapium中,成為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植物志中的Sapium sebiferum (L.) Roxb.
一個彩蛋1分鐘前
熟悉植物學名的朋友或許會覺得前面出現(xiàn)的幾個名字似乎似曾相識。沒錯,Lagerstromia(紫薇屬)、Osbeckia(金錦香屬)、roxburghii(金線蘭的種加詞)分別來自來自Magus Lagerstrom、Pehr Osbeck和William Roxburgh。這種為紀念人們而設(shè)立的植物學名其實還有很多。
辰山植物園烏桕紅葉欣賞點:辰山塘河4號橋頭,水生植物園南坡附近(@辰小山 攝)
隨著氣溫的不斷降低,上海很多秋色葉樹種都要進入一年當中最好的觀賞期了。近日看到一則報道,上海市一些街道的落葉將不做清掃,以供市民觀賞拍照,里面提到的“梧桐“大概是懸鈴木一類的,跟國產(chǎn)的梧桐沒什么關(guān)系。
辰小山
5分鐘前:
回到本公眾號主屆面,點擊底部菜單“號內(nèi)搜”→“華東鄉(xiāng)土植物”即可回顧該系列所有文章。
該寫作項目得到了上海市科委科普項目(編號:18dz2306500)的支持,所有內(nèi)容將與科委平臺“科普云”共享),感謝大家支持與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