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洋房故事》上海和平飯店背后的驚天財團“東方羅斯查爾德”
上海圣母大堂位于亨利路(今新樂路55號)新樂路襄陽北路口,是一座拜占庭風格的東正教堂。該堂建于1931年,近已修葺一新,堂體造型古樸圓渾,屋頂止五個鼓形穹頂,施以美麗的孔雀藍色,與奶白色的墻面,在藍天白云下渾然一體,顯得格外壯麗,時常吸引不少美術學校的學生和繪畫愛好者來此寫生。另在今皋蘭路有一分會,建筑風格與此堂基本相同。曾作為研究所、證券公司及一高級私人會所?,F(xiàn)為“阿羅哈圓頂音樂餐廳”。
而這棟屹立近百年的教堂落成,見證了淮海中路的燈火輝煌、夜夜笙歌,他們的自強不息與勤勞致富的故事至今被人津津樂道。
耳熟能詳?shù)墓沤裥卣?、老大昌、哈爾濱食品廠、滬江美發(fā)廳、泰昌食品等創(chuàng)始人都來自白俄,一個上世紀逃難到上海的民族。
初抵上海
1917年十月革命后,大批舊俄貴族、資本家、文武官員和知識分子,倉皇逃離俄國。自1918年初起,俄難民蜂擁抵滬。據沙俄駐滬總領事格羅謝統(tǒng)計:自1900至1917年間,來滬俄僑僅有248人,平均每年不足15人;而自1918至1931的14年間,抵滬俄僑為14836人,即平均每年多達1060人。其中出現(xiàn)過幾次高潮,即俄國革命后的1918年、1922年遠東濱海地區(qū)白俄抵抗運動結束、1925年上海工人大罷工及1929年中國和蘇聯(lián)在東北地區(qū)發(fā)生武裝沖突之后。十月革命前,上海俄僑人數(shù)約有400余名,僅占上海外僑總數(shù)的2%。而至1936年,公共租界共有外僑38915人,其中俄僑3017人;法租界外僑總數(shù)為23398人,其中俄僑11828人;兩界合計,俄僑總數(shù)為14845人,占外僑總數(shù)(62313人)的24%??梢?,在18年的時間內,俄人在上海外僑總數(shù)中的比例增加了12倍,成為上海人數(shù)最多的西方僑民。
自強不息
自大批俄僑抵滬定居后,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如何組織起來向俄僑提供社會幫助的問題,各種俄僑社會團體與慈善組織紛紛建立起來,向同胞提供的幫助分兩類,一是在法律上保護俄僑的權益,二是向貧困俄僑提供物質幫助。他們千方百計提供各種需求來減輕貧困的痛苦,共同建設他們的第二個家。
這些自發(fā)的社會團體包括申請護照,辦理證件,委托保險,就醫(yī)治病,尋找職業(yè),入學讀書,兒童教育等等……并且在俄僑屆進行募捐,他們日益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斯拉夫文化,發(fā)展俄僑的教育,衛(wèi)生,文學,藝術,新聞,出版,體育,娛樂事業(yè),促進俄僑工商業(yè)的繁榮,并開展各種學術研究工作。正是由于各社會組織的存在和發(fā)展,以及各界俄僑社會活動的無私奉獻精神,上海俄僑才能同舟共濟,迅速擺脫難民的陰影及困境,并發(fā)展成為上海地區(qū)最龐大、最堅強的外國僑民社會集體之一。
圣母大教堂、尼古拉斯大教堂與民族信念
主教座堂俄僑救濟總會---------1929年由各社會團體組建設在亨利路(今新樂路)該會的宗旨是在貧苦俄僑中合理分配各種捐款。每逢重大節(jié)日,救濟總會還會免費施食3天。由該會管理的俄僑施濟所,位于亞爾培路(今陜西南路)兩棟毗連的公寓內,共14個房間,通常有70名貧苦俄僑寄宿,僅僅在1934年-1935年間,該所曾向各界推薦了150名俄僑區(qū)工作,從而使他們有可能完全獨立,完全開心全新的生活。
新樂路近襄陽南路(圣母大教堂)
另一個比較成功的慈善機構是俄國老年婦女養(yǎng)濟所。1932年由俄國正教協(xié)會設立在亞爾培路(今陜西南路),共有10個床位,后,遷入西愛咸斯路(今永嘉路)可容納20名孤老俄婦。1935年遷入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收容了30名孤婦及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女孩。1934年成立了圣天馨孤兒院,即俄童收容所,容納了100多名孤兒,根據年齡分別編入幼兒園,3個預備班和一年級,老師上課均不取報酬。該院不僅解決了孤兒的食宿,還教授未來生活所需的必備技能,使他們最終可成長為能夠自立之人。
汾陽路普希金像
銅像建立于1937年2月10日俄國僑民為紀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而集資建造的。隨后,銅像經歷了拆了又建,毀了又重造的曲折歷程:日據時期,普希金銅像被拆除;抗戰(zhàn)勝利后,俄國僑民和上海文化界進步人士,于1947年2月28日在原址上重建了銅像,并由前蘇聯(lián)雕塑家馬尼澤爾重新創(chuàng)作。 但這尊銅像依然沒能逃過,后來“文化革大命”的肆虐,當時還有人看見,一些人用繩子拖著銅像,沿著汾陽路往東北走去。直到1987年8月,在普希金逝世150周年的時候,普希金銅像才第三次在原址落成。
俄僑撐起了霞飛路(今淮海中路)的繁榮
在1930年代有幾門行業(yè)以及其他外商企業(yè)完全被俄商排擠出,如:全上海沒有一家其他外僑開設的女子時裝商店,上海歐洲珠寶店中只有兩家屬別國外僑,其余均是俄僑商人開設,上海最高級的外僑照相館詮全是俄商開的,大多數(shù)上等的藥房,理發(fā)店,糖果店等……都是俄商。霞飛路有95%以上的外僑企業(yè)都屬于俄僑,所以霞飛路(今淮海中路)的繁榮與俄僑密不可分。
上海婦女用品商店--淮海中路479號,創(chuàng)建于1956年的大型婦女用品商店。其前身之一即俄商伊凡諾維奇開設的綢布店,經銷各種絲綢,呢絨及布匹。
正章洗染商店--淮海中路600號,1923年俄僑契坷夫創(chuàng)辦,初名正章洗染洋行,后被華商購入,該店從日本引進設備,設立分店數(shù)家,至今盛名不衰。
天寶金銀首飾商店--淮海中路645號,前身是日內瓦首飾店及647號均為俄商,其東側為法租界最大的歐式餐廳--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餐廳。
上海床上用品公司--淮海中路806號,其前身為杜金床上用品公司,原設于瑞金一路148號,業(yè)主為俄商杜金,以法式鵝絨被喝枕套著稱,1960年遷入淮海中路
奇美皮鞋店--淮海中路825號,前身是歐羅巴皮鞋公司,為舊時上海最為現(xiàn)代化的皮鞋店之一,業(yè)主為俄商圖欽斯基。
人民照相館--淮海中路829號,前身是喬士藝術照相館,業(yè)主為著名攝影藝術家喬治奧賈吉安,是當年法租界最好的照相館之一。1949年轉讓給華商,1959年改名人民照相館。
哈爾濱食品廠--淮海中路917號,原名哈爾濱食品公司,初設環(huán)龍路(今南昌路)337號,后遷至143號,經理為俄商帕斯特。
金都綢布商店--淮海中路850號,原為百靈洋行,俄商巴拉諾夫斯基,是昔日法租界最大的俄商百貨店。
滬江美發(fā)廳--淮海中路857號,前身滬江理發(fā)廳,以女子燙發(fā)著稱,俄商塔博里斯卡婭。40年代末被華商蔡萬江盤入。
古今胸罩公司--淮海中路859號,原為30年代初設立俄商發(fā)藝胸罩公司,位于淮海中路615號,1956年公私合營遷今址。
老大昌--淮海中路877號,20世紀20年代稱萬興食品號,后改稱老大昌法蘭西面包廠,業(yè)主為俄商恰卡利揚家族,是上海的俄商巨頭。
泰昌食品公司--靜安寺路1182號,店名沿用至今。
羅宋人
1917年,蘇聯(lián)十月發(fā)生后,大量難民涌入上海,這些上海白俄被上海人稱為“羅宋人”,在霞飛(今淮海中)一帶開設了大大小小40余家俄式菜館,它的“一菜一湯”(即羅宋湯、面包加黃油),因經濟實惠瞬時風靡上海。
上海開埠后,文化逐步起頭影響上海,西菜館也隨之在上海開立。據文獻記錄,上海的第一家西菜館,是位于福州的“一品香番菜館”——為什么叫“番菜館”,本來,其時的西菜又稱為“番菜”,“番”,在中文里本就有外來的意義。
雖然在其時,吃西餐常時髦的糊口體例,可是中國人一路頭難以順應西菜的烹調體例,就例如說這半生半熟的牛排。上海西餐于是便羅致西餐的精髓,而逐步構成了法度、意式、俄式、英式、德式幾大門戶:法度重視用料和精美;英式重視調味;意式重視原汁原相關文章奧地利童話小鎮(zhèn)老生活味,各有各的特色?!?/span>
“海派西餐”,分為法度、意式、俄式、英式、德式幾大門戶,其式的更是由于經濟實惠,在上海十分受接待,最出名的就要屬“羅宋湯”了。昔時,“霞飛”(此刻的淮海)上的良多西餐廳,其實都是俄式的,以致于南昌上的公寓房外國租客,以羅宋人居多。
俄羅斯藝術在上海
浦江飯店
攝影師吳偉達
浦江飯店的前身叫禮查飯店,是上海第一家西商飯店,被譽為東亞最優(yōu)秀的爵士樂隊--俄國葉爾莫爾樂隊在禮查飯店演出。
和平飯店
20世紀20年代,華懋飯店收到了百份應聘信,最終選定了俄僑著名小提琴家費奧多羅夫,1929年被評為上海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之一。
匯中飯店
與華懋飯店一路之隔,建于1906年,是上海最早出現(xiàn)的6層建筑,也是中國使用電梯的第一幢建筑,中匯飯店擁有著名的俄國別爾沙茨基五重奏組。
俄僑女舞蹈家薇布
大光明大戲院曾是上海乃至遠東一流的電影院,可容納近2千人,1933年建成,大光明不僅僅只是電影院,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音樂隊經常在此舉辦星期日室內音樂會,許多國際名藝大師在此舉辦演唱會,其中便有20世紀世界男低音歌王俄僑夏里亞賓。
蘭心大戲院
蘭心大戲院在30-40年代時,時上海最為現(xiàn)代化的豪華劇場,也是上海最高貴的娛樂場所。
1935年上海俄僑芭蕾舞演員在戲院首次聯(lián)合演出,每回演出《第四交響曲》、《天鵝湖》、《天方夜譚》、《公主》、《巴黎圣母院》、《睡美人》等,中國權威報刊《申報》必刊登廣告,每次演出幾乎場場滿座。
國際飯店建于1934年,在當年22層可謂是摩天大樓,是當時最高最豪華的飯店,當時被譽為遠東第一大廈。
國際飯店有許多來自俄國的著名舞蹈家表演,其中公認為首屈一指的是格麗莎夫人,在國際飯店稱舞蹈皇后十余年,還教授了一批優(yōu)秀學生。另一位色藝雙絕的俄僑舞蹈家,是年輕的蘇珊小姐,她的古典舞,北歐舞讓其紅極一時。
隨著戰(zhàn)局日益緊張,僑居上海的白俄深感不安,故強烈希望移居第三國,1939年1月至4月有7千多名白俄撤離,11月仍有5千多名白俄在上海。
上海是一座海納百川的都市,包容與吸收了各國在上海的生活文化,商業(yè)文化,餐飲文化等等……當時的白俄是無根之人,但是上海包容了他們,鼓勵了他們,他們靠勤勞的雙手讓一條原本夜晚孤獨、漆黑的霞飛路(今淮海中路)變得燈火輝煌,夜夜笙歌,也為淮海中路的繁華至今奠定基礎。
“上海老洋房的故事” 是推廣及傳播上海老建筑文化及保護意識的平臺
定期介紹《洋房故事》《洋房吃喝》《上海圖案》
我們與上海文化出版社,文匯報,旅游局,浦江飯店,上海大廈等……一同組織過由民間參與的文化活動,下面視頻為簡介,請在有wifi的情況下查看。
回到頂部點擊關注上海老洋房的故事,了解不一樣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