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屬中醫(yī)“心悸、怔忡”范疇,其病機復雜,但無外乎虛、實兩大類,虛證中以氣虛、陰虛多見,實證以痰濁、瘀血、內熱多見。然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純實證和純虛證很少見,往往是虛實夾雜之證,這就為初學者辨證帶來一定難度,我們認為,初學者因首先掌握房顫基本的證候要素,即氣虛證、陰虛證、痰濁證、瘀血證、內熱證。虛實夾雜證無非是上述五大證候要素的不同組合,臨證中單證候要素者少見,往往以雙證候要素者多見,我們通過前期文獻檢索、專家調查問卷及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總結,并結合其多年臨證經(jīng)驗認為房顫的常見證候有四種,即氣陰兩虛證,陰虛火旺證,痰火擾心證,氣滯血瘀證。下面將臨床分型診治的經(jīng)驗介紹如下:
1.氣陰兩虛證
以心悸氣短、神疲頭暈、失眠多夢,顴紅,舌紅少苔,脈弱而數(shù)等為常見癥。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久病、勞累或情志所傷致氣陰兩虛而發(fā)病。治宜益氣養(yǎng)陰、安神定悸,方用芪珀生脈湯加味。藥用生黃芪30g、琥珀3g、太子參15g、五味子12g、麥冬20g、僵蠶15g。
如心火偏旺、口舌生瘡加梔子,兼心脈瘀阻、胸痛、舌紫暗有瘀點者加丹參;若肝腎陰虛,腰酸耳鳴,頭暈目眩者加枸杞子、桑寄生、生地。
2.陰虛火旺證
以心悸、心煩、失眠多夢,潮熱盜汗、口渴,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等為常見癥。多因素體陰虛或病后失調,以致陰不斂陽,陽亢化熱,熱邪擾心而發(fā)病。治宜滋陰潛陽、鎮(zhèn)心安神。方用三參棗芍湯加味。藥用太子參15g、沙參12g、玄參12g、炒棗仁30g、白芍10g、生地20g、麥冬20g、生龍骨30g。
如陰虛內熱、口干口苦加黃連;陰虛夾有瘀熱者,可加丹參、赤芍、丹皮等;夾有痰熱用黃連溫膽湯,清熱化痰。
3.痰火擾心證
以發(fā)熱口渴,面赤氣粗,便秘尿黃,吐痰色黃,或喉間痰鳴,胸悶心悸,煩躁不寐,甚或發(fā)狂,或神昏譫語,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等為常見癥。多因七情內傷、氣郁化火、火郁生痰的;或因吸煙、飲茶、喝酒而濕熱內蘊、痰火內生的;亦有勞倦、過飽損傷脾胃,積滯生痰的,痰郁日久化熱,痰火內擾心神所致。治療應清熱化痰、寧心安神。方用連蔞膽星湯。藥用黃連6g、全瓜蔞30g、膽南星12g、合歡皮15g、甘松12g、茯苓30g、蒼術15g、竹茹15g、生牡蠣30g。
如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瀉熱通腑?;馃醾幷?,加沙參、麥冬、玉竹、天冬、生地等。
4.氣滯血瘀證
以心悸、胸悶心痛,胸脅脹滿,唇舌紫暗,脈澀等為常見癥。多因七情所傷,肝氣郁結,氣滯血瘀致使心脈不暢,心神受擾而發(fā)心悸。治宜理氣活血,寧心安神。方用桃紅枳雞湯。藥用桃仁12g、紅花12g、枳殼15g、雞血藤20g、郁金15g、白蒺藜15g、元胡12g、丹參20g。
如挾痰濁,而見胸滿悶痛,苔濁膩者,加瓜蔞、薤白、半夏理氣寬胸化痰。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男性,65歲,主因“陣發(fā)心悸1年”來診。在北京某家西醫(yī)院診斷為陣發(fā)房顫,服可達龍已1年,但每日仍發(fā)作1-2次房顫,持續(xù)約1-2小時,自覺心悸明顯,嚴重干擾其日常生活。癥見心悸氣短、頭暈、神疲乏力,納少,心煩盜汗,失眠多夢,口干口苦,舌暗紅少苔,脈弦數(shù)。證屬氣陰兩虛夾瘀熱。方用芪珀生脈湯加味。藥用生黃芪30g、太子參15g、五味子6g、麥冬12g、琥珀12g、僵蠶12g、丹參15g、赤芍15g、丹皮12g。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連服14天,房顫發(fā)作時,心悸程度較前減輕,病人能耐受一般日?;顒?。
芪珀生脈湯是我們臨床治療房顫氣陰兩虛型的經(jīng)驗方。方中重用生黃芪補宗氣為主,生黃芪味甘、性溫,脾肺之氣兼顧,并具升陽之性;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相配,重在益氣安神,滋陰復脈;琥珀活血祛瘀、安心止驚悸;僵蠶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驚、熄風等功效。在原方基礎上加丹參、赤芍、丹皮等清熱活血之品。全方共奏益氣養(yǎng)陰、養(yǎng)心安神、兼清熱活血之功。
結語
中醫(yī)藥治療非瓣膜性房顫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特別是在改善病人癥狀,和減少房顫發(fā)作次數(shù)方面效果明顯。我們體會臨床辨證施治過程中把握以下幾點會獲得良好的療效:
1.重視益氣養(yǎng)陰法。我們觀察到反復發(fā)作房顫的病人往往以氣陰兩虛為主要證型,方用芪珀生脈湯加減,重用生黃芪30~60g,該型患者病位在心,但往往合并脾虛,需加黨參、炒白術等健脾之品。高齡患者常伴有肝腎不足,常加枸杞子、桑寄生、生地、山萸肉等補肝腎之品。
2.活血化瘀法貫穿始終。房顫患者往往伴有較高的血栓事件風險,中醫(yī)認為與血瘀有關,因此活血化瘀法應貫穿房顫治療的始終,對于血瘀輕癥可選用行血活血之品如當歸、川芎、丹參等,血瘀較重者選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三七粉、桃仁、紅花等;血瘀重癥,宜用破血散結之品,如穿山甲、土元、全蝎、乳香、沒藥等。
3.寧心安神是關鍵。房顫患者往往伴有明顯的心悸、怔忡表現(xiàn),其病機為各種致病因素最終影響到心神,導致心神不寧有關。因此治療需加用安神之品。對于陽氣躁動,心神不安的實證患者,常用生龍骨、生牡蠣、琥珀、磁石等重鎮(zhèn)安神之品。對于心肝陰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的虛證患者,常用酸棗仁、柏子仁、合歡皮、夜交藤、遠志等養(yǎng)心安神之品,此外還常需配伍養(yǎng)心血之品,如雞血藤、白芍、生地、當歸等。如是心血充足,心神得到足夠的濡養(yǎng),才能發(fā)揮正常的生理功能。
4.對于快速房顫患者常常配伍熄風藥。房顫乃心房內肌纖維快速不規(guī)律顫動所致,與風性主動的特點相符,另外房顫發(fā)作時,心房肌的收縮功能喪失,心房肌基本處于強直的狀態(tài),《內經(jīng)》云“諸暴強直皆屬于風”,亦是風性主動的特性。因此我們認為快速房顫發(fā)作時與患者體內風陽內動有關,故臨床辨證施治過程中常配伍僵蠶、白蒺藜、珍珠母、生牡蠣等平肝熄風之品,往往獲得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