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石盆景: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盆面上矗立山石變現(xiàn)高峰,通過留白位置變現(xiàn)出水景,再點綴上,橋,舟,人物等配件,變現(xiàn)名山大川,或者秀麗的山水風光,又稱作,水石盆景。
(2,)旱石盆景:盆面以密布的山石為主題,土壤掩蓋在石頭里面,主次分明,以小見大,突出山體的數(shù)量以高低,無水的表達。表現(xiàn)山體中最壯觀的一角。
(3)水旱盆景:這個詞大家容易理解,將樹樁和石頭圍城的山體空出的部位有機融合在一起。特點是盆面分為水和旱地,然后有石頭變現(xiàn)出山體的特點。
(1)孤峰式:又稱作“獨峰式”,千山皆入畫,只取一峰青。尋找連體的是石頭體積較大,形狀較為奇特?;蛴凶匀坏氖从凶匀坏臏羡旨y理。然后在大石頭旁邊放一個小石頭作為襯石。襯石大小以主石懸殊,襯托主石的高大。花盆中就是一大一小兩個石頭。
(2)組合式:這邊提到“組”是量詞“一組,兩組的組”。以一組高大的石頭組合為主要山主體。另外一組矮小的石頭做客體。主體高大險峻,客體矮小低矮平庸??腕w主要也是做襯托之用。大小山峰高低氣勢有所不同,富于變化,有主賓之分,主體突出高大險峻為“主”,客體矮小平庸為“賓”。
(3)全景式:全景在石頭擺放上數(shù)量較多,或單個一景,或多個成組。分為“遠,中,近”3個部分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主居中,左右為輔。在主位突出的情況下,把中景拉近,把最矮的拉得更近,襯托出高山遠景,一覽眾山小的氣勢。“主,輔,賓”凸顯出來。精心的設計,能將主賓分清,可以做到疏密有秩,高低見長?!扒Ю镏截M能盡奇,萬里之水不能盡秀 。”
山之體,石為骨,樹木為衣,草為毛發(fā),水為血脈,寺觀林落橋梁為裝飾。 石本頑,樹活則靈。 樹不可繁,要見山之秀麗。 丈山尺樹寸馬豆人
用石頭和泥土將盆面分開成為旱地和山體。通過盆面的留白和小物件的擺放,制作出有山河意境的水景。石頭泥土盆景在石盆中布局的不同,意境擺放小物件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5中樣式:
(1)湖畔式:將石頭和盆景側重到一邊,規(guī)劃出旱地和水面。旱地規(guī)劃約為盆面的1/3,或者2/3,石頭矮小,以盆景植物為主景,石頭泥土為旱地,留白為湖面。旱地和水景之間不要凸顯強烈效果。主要以樹為構圖的中心。
(2)島嶼式:將石頭擺放到花盆中心,或是三面留白,或是四面留白,石頭以低矮為適宜。島嶼式的盆景在石頭,綠植,小擺件(舟或者是動物擺放)相互呼應,單一景觀不太突出特點。旱地少,水面多。只畫魚兒不畫水,此中亦自有波濤。
(3)河山式:石頭在擺放的時候,將盆面分為兩塊旱地,中間留出留白意為河流。制作時水面少,旱地多。河流近寬遠窄,石頭近低遠高,已經(jīng)上山峰連綿起伏,河流如長江大河連綿不絕。石頭擺放多組形式,組合時有主次,高低,疏密相互呼應。虛實相生。實中有虛、虛中有實。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主次分明、虛實相生、疏密得當、動靜互襯、露中有藏、剛柔相濟、枯榮對比、形神兼?zhèn)?、巧拙互用、對比變化、平中之奇、不似之似、對立統(tǒng)一。
(1)主次分明:在一個花盆上組合多個石頭的時候,先要確立主峰,主峰高大形態(tài)優(yōu)美。擺放石頭的時候,選出主峰的位置,這是“畫龍點睛”之位,非常的重要。次峰的位置,一般在主峰的身邊,低矮的石頭為遠峰。山欲高,盡出則不高。
最后整體的效果,將我們的視覺效果拉遠,通過對群山的遠眺,將自然中山體的走向,分布位置,藏和露的視角作為山水盆景的基礎構圖。在方寸的盆中,需要有近山,又要有縱深。要有遮擋的相互襯托,還要有開闊的視覺。高低排列上,分出高中低,三個明顯的差別,能起到有山巒疊嶂,高低起伏的姿態(tài)。
(2)疏密有秩:布局上疏密有秩,疏密間有合理安排,密則生實,過于密集的位置會影響盆景的通透的視覺效果。疏則必空。主峰次峰的位置安排好,流出空白的位置,然后在空白位置點綴上,小擺件,人物,亭臺樓閣,小舟等。
(3)動靜適宜:盆景是靜態(tài)景觀,在動勢上的安排,就只能通過擺放的石頭的傾斜角度,以及處理石頭的重心偏倚上,造出“險”作為動勢。石頭的擺放是,不可以太過直立,需要有一定的傾斜角度。在制作時以不等邊三角形的構圖,制作高低的落差動勢。以石頭擺放,表現(xiàn)蜿蜒曲折水景,以虛的水,制作出動勢。
(4)有藏有露:“露者為實,藏者為虛, 有藏有露,則虛實相生”。制作時注意石頭與石頭之間,需要有藏有露,在曲徑中時隱時現(xiàn),蜿蜒曲折,曲折多變。近看有山峰則為露,露則其質;遠眺有山巒則有藏,藏則意現(xiàn),藏和露相得益彰,境界趆大。
總結:對山石盆景的制作必須滿足“峰巒疊嶂”的制作方法:峰:形態(tài)高聳氣勢挺拔,有氣勢磅礴,巍峨聳立,雄壯而偉大勢。 巒:層層相連,山脈連綿曲遠處重重疊疊,山多而延綿。造型要穩(wěn)健莊重、氣勢浩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