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就是語言課。對于中國學生而言,即指漢語課。在臺灣,叫國文課。我認為,用“語文”的說法更貼切。
漢語發(fā)展史示意圖
語言,一般包括口語和書面語兩種。口語的載體是聲音,因保存形式所限,加之口音變化大,幾十年一變,而且地區(qū)差異也大,很難對歷史上的漢語口語進行研究了。書面語的載體是文字,文字系統(tǒng)相對穩(wěn)定,可以藉由文字讀懂幾千年前的記載。語文,就是研究書面語的科目,特指研究漢民族書面語的科目。
世界上的語言有很多,漢語是漢民族的傳統(tǒng)語言,是中國的通用語言、也是國際通用語言之一。從發(fā)展史看,漢語包括古代漢語、近代漢語和現代漢語。我們通常容易把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合為古漢語,與現代漢語相對。實際上,在漢語學科中是有明確的界定的。
漢語的書面語又包括文言系統(tǒng)和白話系統(tǒng),即文言文和白話文。
本圖片來自網絡
包括:甲骨文、金文、《尚書》、《論語》、《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墨子》、《老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駢體文鈔》……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直至清末章太炎的文章。
甲、金文語言材料。甲骨文,是殷代盤庚至帝辛時的卜辭和記事文字。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成果,相當于公元前1300—前1046年之間。金文,是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用甲骨文和金文記録下來的語言就是漢語最早的書面語,距今已有三千多年?,F存的《尚書》也是殷周時代的文獻,其語言也是漢語書面語的較早的形式。但是由于甲、金文語言的一定程度的程式化,由于《尚書》中的“周誥殷盤,佶屈聲牙”(韓愈《進學解》),因此,它們都未能成為后世仿古文言主要的模仿對象。
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的書面語跟口語是比較接近,南北朝的駢體文、唐代的四六文與口語距離很大。唐代的古文運動,反對駢文的嚴重的形式主義,是值得肯定的;但這種古文,不過是先秦、兩漢的散文的模仿品,并不是口語的加工形式,與口語的距離更大。這種脫離口語的書面語,一直到“五四”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