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后的高峰”。
吳昌碩的風格是“金石畫風”,畫作厚重古雅,即使在花卉蔬果這樣的小品中也注入了“金石味道”。所謂金石氣,指的就是鐘鼎上所鑄的金文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所具有的味道。吳昌碩兒時讀私塾就學,十余歲受家庭熏陶開始奏刀學印。此后,他從歷代金石文字及各家各派中取法為己用,形成了自己雄厚剛健、生辣拙樸的獨特風格。
吳昌碩自謙:“三十學詩,五十學畫”,他將早年深厚的篆書功力積累,自然地融入到了繪畫之中。
即使所作花卉果蔬這樣的小品,他仍是筆力老辣,布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作對角斜勢。他也曾說:“我平生得利之處在于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在吳昌碩的一生中,畫花最多,梅花、玉蘭是他常畫的花卉,也有“接地氣”的瓜果題材——桃、荔枝、石榴……他的畫體現(xiàn)了自然之美、生機之美、生活之美、大氣之美;他畫的花果蔬菜,是心情的表達,各種滋味都在其中。
題識:自視如十三峰草堂。吳俊卿
一簇荔枝果皮紅艷、葉片墨綠。荔枝造型寫實,用筆灑脫。
白菜肥而潤,菜幫較多,清新可愛。
吳昌碩的畫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他把尋常忌諱相配的色彩湊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突兀中的和諧。他說:“作畫不可太著意與色相之間。”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65歲至82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其門下弟子百余人,其中包括陳師曾、齊白石、潘天壽、陳半丁等名家。齊白石看吳昌碩的畫曾說,“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涂豎抹,鬼神亦莫之測。”因為吳昌碩的畫中用筆多變,用墨多變,用色多變,仿佛花果都有了動態(tài)的效果。齊白石甚至說,“青藤雪個遠凡胎,缶老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牛馬走,三家門下轉輪來。”他將吳昌碩與徐渭、八大山人并稱,表示愿為三家門下走狗。
吳昌碩以深厚的書法功力和詩文修養(yǎng)入畫,于金石美學的繪畫中融入文人趣味,凝鑄出老辣、蒼勁的個人風格,被譽為“晚清最后一位,也是現(xiàn)代最初的一位中國畫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