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里先給大家科普一樣,推拿和按摩,其實指的是同一樣東西,只不過按摩是從古到今一直在用的,而推拿是明代才出現(xiàn)。雖然大家可能對按摩這個術語更熟悉,但其實推拿的內涵更豐富,因為我們用的推拿手法,早就不限于“按”和“摩”了。
大家可以會發(fā)現(xiàn),很多中醫(yī)藥只有推拿科,你是找不到按摩科的。不過假如你想給孩子做按摩,肯定是要去推拿科。不過考慮到大家的習慣,很多醫(yī)生還是會按摩、推拿并用。
我還是比較推崇小兒推拿的,因為它在治療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疾病時效果明顯,我常常建議家長把推拿和食療一起,作為治療疾病的輔助手段,也可以作為日常保健手法發(fā)揮預防作用。但是請注意,對于病情較重的孩子,不建議把推拿作為唯一手段,大家還是及時去醫(yī)院就診,減少孩子的痛苦。
總起來說,按摩最適合日常保健,以及治療呃逆、便秘等一些日常的小毛病。下面給大家舉例說明一些可以經常使用的日常保健手法,大家不妨嘗試一下:
第一個是按壓孩子百會穴:為孩子補陽氣
百會穴在頭頂正中心,大家可以試著把兩只耳朵尖垂直往上畫一條線連起來,然后再從眉心向后畫線,兩條線的交叉點就是百會穴。每天可以按揉20到50次。這個百會穴,跟大腦關系密切,而且又是各經脈氣會聚之處。所以它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按摩它可以補充陽氣、扶正祛邪、讓頭腦更清醒、記憶力更好。
第二個是推三關:幫孩子調脾胃
三關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它出自陳氏《小兒按摩經》,也稱作大三關。這條線在前臂上。大家可以摸一下自己的前臂,能發(fā)現(xiàn)有兩根骨頭,靠近大拇指這邊的是橈骨,靠近小拇指那邊的是尺骨。三關位于靠近橈骨的這一邊。從手腕橫紋到肘部橫紋處畫一條直線,就是三關了。
如果從腕推至肘,稱為推上三關;如果自肘推至腕,稱為退下三關。古時候講究男推上,女退下,但不管男女,都要推左手。我建議大家不管男孩女孩,都采用推上三關的方法。清朝有一本中醫(yī)兒科專著叫《幼科鐵鏡》,里面說:“推上三關,代卻麻黃肉桂?!币馑际钦f,推上三關,就不要代替麻黃、肉桂這些中藥了。每天做一次,每次100到300下,這樣可以培補元氣、發(fā)汗行氣、溫陽散寒、調理脾胃。
第三個是揉涌泉穴:給孩子補腎氣
涌泉穴在腳底的掌心處,我們蜷起腳時,會發(fā)現(xiàn)腳底前部有一處凹陷,那就是涌泉穴。它大約位于腳底第2、3趾縫紋頭那端與腳后跟連線的前面1/3處。涌泉穴是腎經經脈的第一穴,之所以叫涌泉,是說體內腎經的經水,像泉水一樣由此外涌。
而中醫(yī)又認為腎主智力,腎氣足的人,就會大腦靈活、反應靈敏、記憶力好。所以,按揉涌泉穴,可以有強腎健腦壯骨的功效。我們可以每天睡前用熱水給孩子泡腳15分鐘以后,再按揉涌泉穴30到50次。
這里我也不大可能窮盡小兒推拿的常用穴位,只能略舉數(shù)例。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去中醫(yī)院,讓有經驗的大夫先了解孩子的體質和身體狀況,然后再給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日常保健穴位。
對孩子推拿的時候,具體的準備工作和時間選擇,請參考嬰兒撫觸。和嬰兒撫觸相比,不同的地方在于力道。按摩是需要用一些力的,否則刺激太輕。但是也不能太重了,孩子的皮膚嬌嫩,按摩的時候看到皮膚微微發(fā)紅就可以了。另外還是那句,如果孩子皮膚上有皮膚病或傷口,就不要進行任何施加在皮膚上的保健手法了。
由于家長們基本上都不是專業(yè)人士,所以推拿按摩最難的地方,可能就是取穴了。一般來說,我們對穴位都是有感覺的,按壓到穴位的時候,大都有酸痛感,或者舒服的感覺。當我們找到穴位大致位置以后,需要用手一點點試探,不斷詢問孩子的感覺,最終找到準確的穴位。只有這樣,推拿才能有效果。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給孩子按摩的時候,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上肢的穴位,一般都以按摩左手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