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殤公是宋宣公之子,名與夷,為宋穆公的侄兒。而宋莊公則是宋穆公之子,名馮,為宋殤公的堂兄弟。這兩位堂兄弟的愛恨情仇,還得從他們父輩時的情誼說起。
公元前728年,宋宣公病重,臨終前對弟弟宋穆公說:“要說道親情,我更喜歡與夷;但要說主持社稷,那么與夷就不如你。你何不來作宋國國君呢?”宋穆公推辭了多次后,始終無法扛過哥哥臨終的決心,只得接受了國君之位。
到了公元前720年,宋穆公也即將走向他人生的終點,彌留之際他特地找來孔子六世祖孔父嘉托孤。但宋穆公托孤,并不是要立自己兒子子馮,而是要立侄兒與夷。宋穆公對孔父嘉說:“先君舍棄與夷而立我,我不敢忘記先君之德。如果九泉之下見到了先君,他如果問到與夷,我該如何答復他?請你侍奉與夷,以主社稷,我就是死也無憾了?!?/p>
孔父嘉卻答道:“群臣都愿意立公子馮。”雖然宋穆公想立侄兒,可是子馮明顯在大臣中聲望更高,因此大臣們覺得子馮更合適當國君。
宋穆公也很頑固,堅決否認了孔父嘉的建議:“不行。先君認為我很賢明,才讓我主持社稷。如果不還政,就是不道德,又怎么稱得上賢明呢?把先君的美德發(fā)揚光大,能不身體力行嗎?請您不要廢棄了先君的功業(yè)??!”于是,宋穆公將自己兩個兒子子馮和子勃都趕出了宋國:“你們倆作我的兒子,生不用再相見,死后也不要你們到我墳前來哭喪!”此后,子馮跑到了鄭國,投靠了王室執(zhí)政卿鄭莊公。
對親叔叔如此無情地驅(qū)趕自己兒子,子與夷其實也相當不忍心,還主動出面來勸宋穆公:“先君之所以要傳位于您,就是因為您能主持社稷。您現(xiàn)在把自己兒子趕出宋國,恐怕不符合先君遺愿吧?如果這樣,當初先君就應(yīng)該把我趕出宋國了!”子與夷這番話,可謂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既然宋穆公宣稱要發(fā)揚光大“先君的美德”,那么先君都沒驅(qū)逐自己兒子,宋穆公為何要驅(qū)逐自己兒子呢?
子與夷這么情真意切地來勸諫叔叔,足見他對于堂兄弟子馮、子勃都懷有深厚的感情。
可是,宋穆公的一番話卻是讓子與夷如夢初醒:“正是因為先君當初不驅(qū)逐你,就可知先君只是讓我攝政,最終還是想讓我傳位于你!”(《公羊傳·隱公三年》)宋宣公當年的禪讓,不過是想讓宋穆公暫時代管國家,等到年幼的子與夷成長起來后再讓他正式繼位!
所以,正是因為父輩在決定繼承人方面的波詭云譎,讓子與夷與子馮之間產(chǎn)生了嫌隙。而這種嫌隙,又恰好被梟雄鄭莊公給利用了。
宋國就在鄭國旁邊,卻始終對周平王及鄭國保持著這種不冷不熱的態(tài)度,這讓梟雄鄭莊公極為不滿。剛好宋國發(fā)生了這場繼位糾紛,子馮又逃到了鄭國。因此,鄭莊公就想利用子馮來挑起宋國內(nèi)斗,從而影響宋國,讓宋國徹底倒向周平王政權(quán)。所以,在宋穆公死后、宋殤公子與夷正式繼位之際,鄭莊公就公然宣稱要支持子馮回國為君,取代宋殤公!
這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