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皇帝選擇繼承人,有一個固定的標準,那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接著在考慮立賢。若是嫡長子或皇長子在的話,古代的大臣堅決支持立嫡或立長,反對廢長立幼,很少有支持立賢的人。古代為什么立長不立賢?原因很簡單,你要是皇帝你也會這么做!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許多諸侯國不愿立長,導(dǎo)致內(nèi)亂不斷。很多時候誰先回都城誰就為君主,真是一片混亂。在世界歷史上,西方奧斯曼帝國爭奪帝位的競爭最殘酷的,皇子在十二三歲時下放到地方任職歷練。老皇帝一死,各地的皇子們誰最先回到皇宮誰就是皇帝,然后派出使者和大軍殺光還在路上的皇子們。那些皇子會束手待斃嗎?答案是不會的,各地總督會掀起一場叛亂,表示支持哪位皇子。
什么才是賢明的標準呢?皇上偏愛哪個孩子,就是賢明的標準嗎?還是大臣們公開支持哪個皇子,哪個房子就是賢明的呢?那如果那樣的話,一個國家不就亂套了嗎,我想大臣掌管皇權(quán)事情就會越來越多。而皇帝是什么?傀儡嗎?所以皇上并不傻,這是整個古代幾千年來總結(jié)的道理,立賢比立長危害大!譬如當時隋文帝廢儲君楊勇立次子楊廣為帝不就是得到了全部大臣的肯定嗎。但是誰能說,隋朝的滅亡不是楊廣一手造成的呢!
反之,如果皇位傳承中堅持立長的原則,就會形成皇位傳承的有序規(guī)則。再加上中國還有相對獨立的文官系統(tǒng),即使皇帝不是那么能干,在宰相的帶領(lǐng)下,政府也能獨立運作。
也就是說,皇帝可以只是一個象征,能干固然好,不能干也不代表天就會塌下來。如明朝的萬歷帝,幾十年不上朝,明朝照樣運轉(zhuǎn)。古人正是看出了這一點,因此,在中國2000多年的帝制傳承中,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皇長子繼承皇位,從而確?;食姆€(wěn)定延續(x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