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起,連續(xù)五天,熊劍平教授做客CCTV法律講堂,講述兵圣孫武。敬請關注。
主講人:熊劍平 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總編導:孫輝剛
編 導:黃 薇,辛 鋒,李沛沛
漫 畫:王山甲
編 輯:劉曉銳
《法律講堂》文史版播出時間:
首播 周一至周日 22:43
重播 周一至周五 06:48
周六、周日 06:24
《法律講堂》生活版播出時間:
首播 周一至周日 18:52
重播 周一至周六 16:08
以上圖文轉自CCTV法律講堂
《孫子兵法》雖然只有六千言,卻被譽為“百世談兵之祖”。 其主要內容多屬坐而論道,探討戰(zhàn)爭原理和戰(zhàn)爭之法。
《孫子兵法》對戰(zhàn)爭現(xiàn)象進行了深刻分析,詳細論述了“安國全軍之道”(《孫子兵法·火攻篇》,以下皆直接注出篇名),主張慎戰(zhàn),也就是“非危不戰(zhàn)”(《火攻篇》),并將“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謀攻篇》)作為指揮作戰(zhàn)的最高境界孜孜以求?!秾O子兵法》在開篇就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憋@然,作者以這樣的判斷句開篇,無非是想喚起人們對戰(zhàn)爭問題的高度重視,突出強調戰(zhàn)爭對國家和統(tǒng)治集團的重要影響。與此相呼應的是,其一再強調“雜于利害”(《九變篇》)和“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火攻篇》),既充分認識到戰(zhàn)爭的危害性,也借此警示統(tǒng)治集團應當積極備戰(zhàn)、慎重求戰(zhàn),以求得所謂“安國全軍之道”。
《孫子兵法》主張慎戰(zhàn),很顯然是因為作者具備一種仁義情懷?!秾O子兵法》在十三篇的首尾兩篇,即《計篇》《用間篇》中,數(shù)次討論了“仁”。在《計篇》中,作者在探討為將者的基本素質時,將“仁”列在第三位,“嚴”被列在最后一位。在作者眼中,在治理軍隊、對待部下之時,仁愛之情要比嚴酷為治顯得更為重要、更為管用。在《用間篇》中,孫子在探討用間之術時也在無意中透露出自己對“仁”的理解。孫子認為,要確保戰(zhàn)爭勝利,就一定要舍得花錢搞好間諜戰(zhàn),要舍得在間諜身上大筆花錢。如果在這時候小家子氣,因為吝嗇而導致戰(zhàn)爭失利,那就是“不仁之至”。故此,他建議在間諜戰(zhàn)中大筆花錢,以獲取準確的情報,盡量降低戰(zhàn)爭成本,確保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
《孫子兵法》還蘊含著相當進步的民本思想。孫子強調國君要“修道而保法”(《形篇》),這其實就是對清明政治的一種訴求,與儒家的政治思想有相通之處。孫子認為,領軍作戰(zhàn)也必須將“唯民是保”(《地形篇》)作為戰(zhàn)爭的出發(fā)點,其中所體現(xiàn)的也是一種進步的民本思想。作為一名軍事家,孫子并不喜歡窮兵黷武,并不主張將一切都訴諸武力。在《謀攻篇》中,孫子對攻城戰(zhàn)爭的危害性有過具體的描述:“修櫓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闭且驗閼?zhàn)爭具有如此之大的破壞力,所以孫子才認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必須要努力做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這其中充分體現(xiàn)了孫子的人文情懷。
《孫子兵法》主張慎戰(zhàn),卻不避戰(zhàn),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作戰(zhàn)理論。其主張“先勝而后求戰(zhàn)”(《形篇》),因而強調“知彼知己”(《謀攻篇》),主張在獲得充分的情報之后,認真做好“廟算”(即征戰(zhàn)前籌劃謀略),然后才能決定戰(zhàn)或不戰(zhàn)。當戰(zhàn)爭開始之后,要努力“致人而不致于人”(《虛實篇》),掌握戰(zhàn)爭主動權,同時盡可能通過“形人而我無形”(《虛實篇》),形成“我專而敵分”(《虛實篇》)的態(tài)勢,以優(yōu)勢兵力奪取戰(zhàn)爭勝利?!秾O子兵法》對戰(zhàn)爭的巨大破壞力有著清醒的認識,故此寧肯要“拙速”(《作戰(zhàn)篇》),也不要那種耗費時日的持久戰(zhàn),此即“兵之情主速”(《九地篇》)。
《孫子兵法》還探討了一系列攻守之道。比如《謀攻篇》中,作者圍繞“以智謀攻”,提出了“十則圍之”“五則攻之”等一系列戰(zhàn)法,將“全勝”的戰(zhàn)略思想進一步系統(tǒng)化和具體化?!队嬈分澳芏局荒堋钡取霸幍朗ā?,則力圖達成“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效果,通過突然進攻掌握作戰(zhàn)主動權,進而取得戰(zhàn)爭勝利。此外,《軍爭篇》之“高陵勿向”等“用兵八戒”,《九變篇》之“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等“九變之術”,既總結了前人的戰(zhàn)勝之道,同時也反對墨守成規(guī),提倡以變通之術取得戰(zhàn)爭勝利。孫子也意識到防守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出色的防守之術同樣可以使得己方處于不敗之地,也就是“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形篇》)。他認為,當敵我雙方處于對峙之時,必須善于防守,并且能夠守得牢固,這才能迎來反擊的機會,從而覓得獲勝良機。
當然,我們還要看到,《孫子兵法》十三篇中,“攻”和“守”作為一對重要兵學范疇,二者之間的地位并不十分相稱。相比較防守,作者似乎更偏愛進攻。十三篇中,有以“謀攻”為主題的專篇,卻沒有以“謀守”為主題的專篇,也可側面說明這個問題。在孫子看來,無論多么出色的防守,也會存在漏洞、露出破綻——莫非在孫子眼中,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孫子兵法》十三篇充滿了謀略和智慧,正所謂“兵者詭道”,但作者重視謀略的同時,也常重視實力?!队嬈分校瑢O子將“五事七計”作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這其實是孫子辯證審視戰(zhàn)爭、不單以謀略定勝負、高度重視“以力勝人”的明證。孫子認為,作戰(zhàn)之前,一定要仔細分析有哪些利于己的因素,哪些不利于己的因素,一定要打有準備之仗,尤其強調要充分做好后勤工作,備足糧草。在我們看來,這種重視“廟算”的行為,其實也是重視實力的具體體現(xiàn)?!缎纹返摹皠俦粢枣劮Q銖,敗兵若以銖稱鎰”,也論證了實力是制勝之源的觀點,包括“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shù),數(shù)生稱,稱生勝”,顯然也是從提升實力的角度提出的。
孫子之說堪稱力與謀的完美統(tǒng)一,這是我們解讀《孫子兵法》十三篇時必須要注意的。當然,《孫子兵法》十三篇中,論述謀略的篇幅顯然更多一些。作者對于論“謀”,顯得更有熱情。十三篇中,論述謀略思想的文字俯拾皆是。因此人們對孫子重“謀”的一面印象更為深刻。甚至有人認為,孫子不重“力”,只重“謀”,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此外,《孫子兵法》還對軍隊建設提出了很多富有價值的論述?!秾O子兵法》重視將帥的作用,認為將帥是“民之司命”,是“國之輔”,“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謀攻篇》)《孫子兵法》主張,要行之有效地實施“令之以文,齊之以武”(《行軍篇》)的行政和教育手段,以期實現(xiàn)“治眾如治寡”(《勢篇》)和“齊勇若一”(《九地篇》)的目標,使得整個軍隊能夠整齊劃一,達到“攜手若使一人”(《九地篇》)的效果。從字里行間來看,孫子對士卒的認識相對模糊一些。一方面,他要求將帥做到“視卒如嬰兒”或“視卒如愛子”(《地形篇》),另一方面則又認為,對待士卒就應該“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九地篇》)。有些學者認為這其中體現(xiàn)出了剝削階級的愚兵思想,有些學者則認為這是服從作戰(zhàn)需要的非常有用的帶兵方法。我們不妨對此再進行一番討論。
筆者認為,在孫子的治軍思想中,確有“愚兵之術”存在,但我們應當對這種“愚兵之術”作客觀分析。首先,“愚兵之術”與孫子“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軍爭篇》)的總體思想相吻合,同時也與孫子重視“出其不意”的戰(zhàn)法以及高度重視用間思想相一致。其次,“愚兵之術”當為一種常見甚至必要的治軍之術和用兵之法。古代軍隊中都曾通用這種“愚術”,而孫子則很可能是第一個將“愚兵之術”光明正大地寫進戰(zhàn)法的人,我們似乎大可不必從道德家的立場去討伐。孫子的“愚”,似乎純粹是出于打勝仗的目的?,F(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能也會對親朋使用“愚術”——比如對垂危的病人,告訴他病情不重,而這正是人之常情。
《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這也是值得討論的議題。筆者認為,其核心思想應該是“以詐謀利”。
“利”是《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一個高頻詞,凡52見,只《軍爭篇》就多達11次,孫子重“利”是不言自明的。黃樸民說:“‘利’的思想,貫穿于整部《孫子兵法》?!薄袄逼鋵嵤秦灤┦囊桓魯嗳暨B的紅線,可視為支撐孫子兵學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孫子極端重利,以利為本,是否發(fā)動戰(zhàn)爭、戰(zhàn)爭要發(fā)動多大規(guī)模,都是以“是否得利”作為一個基本的出發(fā)點。既然如此,十三篇的兵法未嘗不可說是一部“爭利之法”或“逐利之法”。
《孫子兵法》中,千變萬化的詭詐之術和謀略之術都是圍繞爭利展開,這是十三篇中最為出彩、最為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留給后代軍事家們諸多啟迪的內容。在十三篇的首篇——《計篇》中,作者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兵者,詭道也”這一著名論斷,隨即他便推出“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等“詭道十二法”,并且在《計篇》之后繼續(xù)探討和設計“詭道之法”。尤其是從《形篇》到《九變篇》,“示形”“造勢”“虛實之術”“用兵變法”等,幾乎都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這些謀略之術和詭詐之術,便是孫子爭利的最重要手段。
另外,我們也要看到,孫子在逐利的同時,也并不忘記防止危害?!半s于利害”(《九變篇》)是孫子逐利之術的一項重要內容,“利”常與“害”“患”“危”等相對出現(xiàn),正是由于能夠辯證考慮利害得失,孫子的逐利之術才顯得更加高明。
孫子公然逐利,在當時可能是驚世駭俗,獨標新意,但畢竟是抓住了戰(zhàn)爭的實質性問題,所以才能連同他的詭詐之術一起,都逐漸地為歷史所接受,以詭詐之術逐利逐漸成為古今軍事家們的共識。西方十八世紀的軍事理論家約米尼曾說過:“一個政府為了下述的各種理由,才會加入戰(zhàn)爭:一、收回某種權利或是保衛(wèi)某種權利。二、保護和維持國家的最大利益,如商業(yè)、工業(yè)、農業(yè)等。”可以看出,利益至上,以利為本,同樣也是約米尼的基本認識。說到底,“‘利’是戰(zhàn)爭的根本動因,又是影響和制約戰(zhàn)爭進程的深層根源”。《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內容,就是“以詐謀利”。
孔子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老子提倡“絕巧棄利”,足可表明在孫子生活的時代,“言利”的文化氛圍甚囂塵上,“義利之辨”是當時受到普遍關注的論題。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催生了孫子的功利思想,同時也催生了孫子以詐謀利的一系列戰(zhàn)略戰(zhàn)術。孫子旗幟鮮明地逐“利”,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風貌,是當時特定社會思潮在兵學思想發(fā)展層面的訴求。
孫子的“利本”思想體現(xiàn)了一種務實作風。兵家之學是需要付諸實踐、具有較強操作意義的學問,必須講究實際效應。從這個層面來看,孫子的功利思想既順應潮流,也抓住了戰(zhàn)爭的本質。從兵學史的發(fā)展來看,孫子的重利,“從根本上劃清了同《司馬法》為代表的舊軍禮的界限,正確揭示了軍事斗爭的基本規(guī)律”。E漫長的封建社會,儒家思想長期占據(jù)要津,以“利”為核心的價值觀,遂長期受到排擠和打壓。儒家“重義輕利”的義利觀,曾深刻影響和改造了國人的性格和思維?!熬庸谈F”式的義利觀,一度受到追捧和贊頌。然而,這種義利觀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將其用于改造民風,固然有其用武之地,甚至在特定時期需要大力弘揚——尤其是當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的世界觀占據(jù)主流之時。但如果浸染和改造了兵學領域,則很可能會有大量違背戰(zhàn)爭規(guī)律的笑話出現(xiàn),類似宋襄公之類的人物可能會層出不窮,而這對保家衛(wèi)國來說,無疑將會造成巨大的災難。因此,《孫子兵法》作為中國古典兵學的重要代表,其中的重“利”思想,包括“以詐謀利”之術,尤顯可貴。
本文節(jié)選自《<孫子兵法>導讀》
書名:《孫子兵法》導讀
書號:ISBN 978-7-5154-0841-5
作者:熊劍平 王敏
出版年月:2018年5月
定價:40.00元
編輯推薦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軍事著述,蘊涵著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精華,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1972年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的出土,為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本書與原著一樣分十三篇,每篇包含題解、原文、注釋、譯文、導讀五個部分。以十一家注本為底本,參照流傳的各主要版本和銀雀山漢簡本,辨析歷代研究者的注解,擇善而從。既注重各篇的深入解讀,又抓住主要思想理念,從整體上把握《孫子兵法》。導讀解析精彩,字里行間不乏真知灼見,言淺意深。特別對孫子的情報思想,逐利和慎戰(zhàn)原則,既注重實力又強調謀略的戰(zhàn)略思想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作者簡介
熊劍平,男,出生于安徽巢湖,現(xiàn)居南京。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軍事學碩士、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軍事史和《孫子兵法》。獨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個,參加國家級項目多個。著作有《<孫子兵法>情報思想研究》、《<孫子兵法>史話》、《<孫子兵法>精解》(與黃樸民合作)、《權力的掌控:軍機處》、《暗影:中國古代的刺客與間諜》、《中國古代情報史》(與儲道立合作)、《古代諜戰(zhàn)史話》、《古代情報史話》、《錦衣衛(wèi)》等十余種,其中《權力的掌控:軍機處》、《暗影:中國古代的刺客與間諜》分別由臺灣聯(lián)經(jīng)和香港中和再版。
王敏,女,生于魯、長于魯,現(xiàn)居北京。歷史學學士,文學碩士。以書為業(yè),讀書、編書、著書,調詞遣字筆耕方寸,尋章覓句編輯人生。
當當、京東、文軒、博庫,全國新華書店、民營書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