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帶娃,為何會有滿腹的怨言?
老人帶娃的時候,除了相互嘮家常,剩下的多數(shù)時間都是各自發(fā)牢騷,吐槽一下自家的兒媳或者兒子,畢竟現(xiàn)在的孩子真的不好帶,老人帶娃雖然盡心盡力,最后卻出力不討好,經(jīng)常會被兒媳、兒子毫不留情地指責(zé),所以也只能在外面偷偷發(fā)發(fā)牢騷。
劉奶奶前幾天因為腰疼犯了,所以讓孩子在客廳看了一會兒電視,自己躺在床上休息一會兒,結(jié)果被下班回家的兒媳看到了,"媽,你咋又讓鵬鵬看電視,現(xiàn)在小孩子看電視對眼睛不好你不知道嗎?孩子在外面看電視,你在屋里睡覺,我還不如請個保姆!"其實劉奶奶年輕的時候就有腰疼的老毛病,再加上帶孩子太累,每天都要給娃洗洗涮涮、下樓遛娃、下班了還要給兒子兒媳做飯,而且每次兒子下班就坐在飯桌前吃飯,劉奶奶負(fù)責(zé)給孩子喂飯,等所有人都吃完了,她才像保姆一樣扒拉兩口,然后去刷鍋洗碗,結(jié)束一天的"工作",一天下來都會讓她腰疼得不敢動。
趙奶奶也是對兒媳滿腹怨言,因為自己是農(nóng)村人,不會說普通話,每次兒媳都非常嫌棄她,怕她把孩子帶壞了,但是自己又不肯花錢請別人帶孩子,所以趙奶奶覺得自己也是出力不討好,有時候委屈得真想撂挑子回老家,在城里的生活讓她覺得非常不舒服,處處都很難受。
老人帶娃,有時候也是“玻璃心”
老人幫忙帶娃,其實都是出于對子女的一種幫扶,老人并沒有幫忙帶娃的義務(wù),所以年輕子女需要搞清楚一個前提,不少人會以"你不幫我?guī)?,老了我就不養(yǎng)你",如果真抱著這種態(tài)度,不好意思的告訴你,您的法律知識太薄弱,《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有如下規(guī)定:第二十一條 父母對子女有撫養(yǎng)教育的義務(wù);子女對父母有贍養(yǎng)扶助的義務(wù)。 這里指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老人并沒有幫忙帶娃的義務(wù)。
看著子女們?nèi)兆舆^得艱難,很多老人都會盡全力幫助,有錢的給錢,沒錢的幫忙帶娃,這都是老人無條件的付出,年輕人需要報以感恩的心,不能處處指責(zé),不同的兩代人肯定會有代溝,在育兒觀念、帶娃方式中都會有區(qū)別,所以不能要求太過分,能相互理解一些,才能讓老人不至于寒心。
關(guān)于老人帶娃時的很多分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老人忍讓退步,但是面對子女各種指責(zé),不少老人也都有一顆"玻璃心",所以年輕人對父母帶娃如果有意見,可以提出來,但是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和態(tài)度,不能太傷人,畢竟每個人都有老的一天,如果你將來幫孩子帶娃,遇到這樣的情況,會不會非常心塞。
我們都欠老人一句“媽,您辛苦了”
老人帶娃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帶孩子都是非常累的一件事情,每天陪著孩子瘋跑,不管天氣是熱是冷,孩子都要下樓去玩上半天,很多老人身體都或多或少有些小毛病,所以照顧孩子是對她們體能和身體的一種挑戰(zhàn),老人帶娃實在是太辛苦了。
在很多歐美國家,子女成年之后,父母基本上不會和子女再住在一起,而且就算是生了小寶寶,也都是父母親自帶娃,很少有老人帶娃的情況,在國內(nèi)只有很少數(shù)的父母會親自帶娃,更多的帶娃壓力都拋給了老人,而且不少年輕人都認(rèn)為老人帶娃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的,老了不來給我們帶娃,還能干什么?
老人帶娃的時候很少和子女計較,就算受點委屈也從不會和子女爭吵,她們給了子女足夠的體諒,也給了晚輩足夠的愛,所以作為子女,如果你還是老人幫忙帶娃的話,最好的感恩方式就是經(jīng)常對老人說一聲,“媽,您辛苦了”,我們很多人都欠老人一句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