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兒女對父母的怨恨,從來不是因為物質上的短缺,而是缺乏精神上的關懷。
身為父母,除了盡可能的滿足兒女成長過程中的物質所需,滿足兒女的精神所需才是更加重要的。
如果父母有以下兩種行為,往往是造成兒女怨恨父母的根源,務必要知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1、父母的格局太小,限制了兒女的發(fā)展
有心理學家這樣說:“父母是孩子通往外面世界的引路人。”
父母的格局是大是小,決定了兒女不同的未來和人生。
看過這樣一個記錄片:
一位家境貧寒的父親,為了供兒子上大學,砸鍋賣鐵湊足了兒子的學費;為了給兒子賺取生活費,他遠赴外地搬磚做苦力;為了省下更多的錢,他每月開支都控制在150元之內。
父親辛辛苦苦供養(yǎng)兒子多年,終于盼來了兒子畢業(yè)工作的時候??墒牵虏蝗缛嗽?,兒子在找工作的道路上處處碰壁,最后找到的工作每月收入,還不如父親干苦力賺得多。
父親滿心疑惑,都說讀書改變命運,可為什么兒子讀完了大學,卻還不如自己干苦力賺得多?
說實話,兒子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其根本原因還在于父親。父親的格局,無法為兒子撐起一片天,卻事事讓兒子聽從于自己。
每次和兒子見面,父親都要向兒子訴苦哭窮,把一筆一筆的借款都拿出來給兒子看,讓兒子記住自己的不易與借款人的恩情,這給兒子的內心帶來沉重的罪惡感,從而無法安心學習;
父親覺得在學校不需要干活,也就不需要吃得那么好,每個月只給兒子200元生活費,卻堅決不允許兒子做兼職,以至于兒子為了生活不得不撿瓶子賣錢;
父親覺得手機、電腦都是會讓人沉迷的有害東西,哪怕兒子學習的是通訊專業(yè),也一味地告誡兒子不許碰觸這些電子產品,以至于兒子畢業(yè)后連基本的電子產品操作都不會,更別說找一份好的工作了……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是由眼界和格局造成的。父母的格局大了,才能帶給兒女心態(tài)上的改變,繼而改變兒女的一生。
格局大的父母,不會在意眼前的苦難和得失,他們在意的是兒女的未來。
一般來說,父母的格局,是兒女的天花板,決定了兒女人生的高度。
如果父母的格局太小,卻事事干涉,處處管控著兒女,兒女必然只能在父母的價值半徑里成長發(fā)展,自然無法超越父母,更不能實現(xiàn)階級的跨越,命運的改變。
當兒女使出渾身解數(shù),依然無法改變自己的人生和命運時,內心就會對原生家庭的父母產生怨恨。
有人這樣說:如果父母是經商做官的,應該聽父母的話;如果父母是搬磚做苦力的,不需要對父母言聽計從,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
深以為然。
其實,成為一個有格局的父母,不需要有多少知識文化,也不需要多高的智商和情商,但內心務必要有愛,眼里一定要有光,給予兒女關懷和鼓勵,成為兒女溫暖的港灣。
2、父母過于強勢,意欲操縱兒女的人生
最近,知乎上一個帖子突然爆火,引起眾多網友的關注,其問題是:
孩子就算餓死,也不吃韭菜餡的餃子,該怎么辦?
這樣的問題在生活中或許很常見,孩子喜歡吃什么,不喜歡吃什么,都是非常稀松平常的,因為孩子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喜好和偏愛,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不管是韭菜餡,白菜餡,芹菜餡,薺菜餡……都只是用以果腹的食物,無關于營養(yǎng)與健康,為什么家長非要刻意追求韭菜餡的?
有人講述這樣的經歷:
自己從小到大都不喜歡吃雞肝,覺得難以下咽。當母親給我端來一碗雞湯,里面偏偏放了兩塊雞肝,我原本想趁母親走后,悄悄丟掉雞肝。
可是,母親偏要看著我吃下去,因為她知道我不喜歡吃,也料到了我會扔掉。我倔強地說了句:“我不吃。”然后,母親直接把筷子、勺子丟進了垃圾桶,轉頭離開了,獨留下呆呆地不知所措的我和一碗滾燙的雞湯……
原來,在很多父母心里,所謂的孩子挑食,并不是孩子吃什么,或不吃什么,而是孩子沒有按照他們的意愿吃東西,又或者是他們喜歡吃的東西,孩子不愿意吃。
說實話,這樣的父母根本沒有把兒女當成是一個獨立的、有思想有感情的個體,而是把兒女當成是他們的附屬品,處處都應該聽從他們安排,事事都需要按照他們的意愿來做。
這樣的父母,根本就不懂得尊重兒女,他們不知道這個世界的多樣性,更不知道人與人之間需要多些包容。他們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判斷兒女,符合自己要求的就是好的,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就是壞的。
很多父母總是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兒女長大后,什么話都不和他們講了?
卻不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父母,父母從一開始就剝奪了兒女表達自我的權利,兒女在父母面前,只能處處聽從父母的,順從得成為一個懂事聽話的孩子。
或許,很多父母覺得兒女大了,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了,想要聽聽他們內心的想法??墒牵麄兡睦镞€知道表達,一個從小被折掉羽翼的小鳥,即使長大了,也不是一個健全的鳥,也無法自由地在天空飛翔。
說實話,把控制欲當成愛和教育,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而多數(shù)父母不以為意,多數(shù)兒女也只能在父母的操縱下活成了一個提線木偶。
當兒女的想法和喜好一次又一次地被父母否定扼殺,他們內心與父母的距離就會一點一點地拉大。最終,兒女對父母的感情里,沒有了愛,唯有從不被尊重和理解的怨恨。
結語:
誠然,父母思想和行為的局限性和落后性,是兒女開始怨恨父母的導火索。
但是,對于生養(yǎng)我們的父母,一直帶著怨恨去面對他們,這是不對的。父母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難免會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身為兒女,唯有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打開自己的格局、接納父母的不完美、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從自身做起,成為一個有大格局,有包容心,懂得尊重他人的人。這樣,才不至于在父母的陰影下,艱難痛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