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想把事情做好,很可能把事情弄糟。
因為欲望越深的時候,
莫名增加許多心理負擔,就沒有精力來踏踏實實做事。
對目標可以有執(zhí)念,
而對于事情本身,要放得開,哪怕是失敗也大不了重來。
為什么會存在執(zhí)念?
因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得有個理由,很多時候這種理由是迫不得已。
當執(zhí)念產(chǎn)生的時候,
內心就會患得患失,不是失敗的可怕,而是害怕失敗。
不是說完全不在意,
適當?shù)木o張感,可以增加自己慎重的心態(tài),不至于馬虎了事。
關鍵是害怕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一個人的寶貴資源,
一旦精力被快速消耗,對于事情的興趣也會很快消散,就開始感覺到枯燥。
只有存在的執(zhí)念越少,
自己真正的感興趣,就不容易被外在的東西影響,也能開開心心地執(zhí)行。
里面也會有挫折,
但會越挫越勇,因為內心沒有太多雜念。
人們常常對一件事特別感興趣,
過一段時間,就索然無味,本質就是沒有真正的興趣在,無法在低谷的時候提供能量。
甚至因為雜念的存在,
反而很快消耗原有的能量,導致更加的乏味,想要放棄,自然不那么容易把事情做好。
當雜念叢生的時候,容易引起負面的情緒,導致愈加想做好事情,反而把事情辦雜了。
人在負面的情緒之下,是毫無抵抗的能力。
這里不想抨擊負面情緒,
要知道這也是自身的一部分,也是人們吃苦耐勞的動力所在。
為什么愿意那么辛苦?
就是不愿意面對內心的痛苦,也可以說是底層的欲望,驅使著自身不斷向前。
雖然常常講要積極樂觀,
可是追著幸福跑的動力,真沒有多少,反而被狗追的時候,吃奶的勁都會使出來。
思考問題多反過來想。
既然正面做事,容易打退堂鼓,那么就利用負面的力量,那種逃離的欲望產(chǎn)生的能量特別強。
害怕貧窮,害怕卑微,害怕生病。
所有內心的執(zhí)念,
都可以化成前行的動力,問題是要注意,不要把這股執(zhí)念放在事情上。
分清楚主次。
可以用執(zhí)念來驅動自己做事,
但要知道事情本身是中立的,這件事不成,換一件就可以。
有一個心理學概念,叫社會時鐘,
到什么時間節(jié)點,就要做什么事情;如果到了時間點,沒有完成任務,就會特別焦慮。
里面暗含著急躁。
生怕落后于他人,在某些場景下,明明自己沒有需要,也會莫名地爭搶優(yōu)先級。
在缺衣少食的年代,
不爭搶可能就是死,而現(xiàn)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雖然也有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但是無需所有人那么緊迫。
應該做事情的時候,
肯定不能是慢慢吞吞的,也要清楚任何事都是急不得的,該有的時間還是需要的。
很多時候第一個吃螃蟹的,未必是正確的選擇。
不是說個人落后不要緊,
而是說沒有必要太擔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稍微緩一緩,反而準備更充分。
敢為天下后。
更多的是要尋找到自身的節(jié)奏,
不在自己的節(jié)奏上,早可能需要承擔的更多,可能失敗的概率更大。
歷覽前賢國與家,
成功者往往不是最開始的人,而是看到時機成熟,踏踏實實行動的人。
今天是持續(xù)寫作的第 549/600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