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篇文章提到了量子力學中的疊加態(tài),鏈接:而玻爾這樣回應:“我們不應該規(guī)定上帝該如何管理世界?!?/strong>
愛因斯坦之所以反對哥本哈根詮釋,主要是因為他認為物理學的目的在于弄清楚事物運作的原理。大自然通過量子力學告訴我們一些東西,我們必須弄清楚。試圖討論測量的哲學意義是一場噩夢,但在量子力學中我們不得不這樣做。測量問題不僅僅違背直覺,還提出了一些嚴肅的問題:是什么使現(xiàn)實成為現(xiàn)實?
—2—
人們經(jīng)常弄混測量問題與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但它們是有區(qū)別的。測量問題說的是粒子在被觀察時選擇所處的狀態(tài);而不確定性原理說的是,即使觀察也無法得到粒子的全部信息。或者換個角度來說,粒子坍縮成那種本征態(tài),取決于我們觀察者?甚至說觀察者的意識?用東方文化來表述,這不就是“世上萬相,唯心所造,諸緣雖異,其性本空?”
不用質(zhì)疑上面這段話。“是什么使現(xiàn)實成為現(xiàn)實?”是你的心,一切唯心造。你會慢慢明白,所有的概念都是人為的造作,不是智慧本具的東西,都是因緣聚合的現(xiàn)象。只要是因緣聚合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便總會因因緣的離散而改變。它是虛幻無常的有,仍然歸于空性。
空性也是法性,是諸法的真實體性,亦即宇宙間一切現(xiàn)象所具有的真實不變的本性,是萬法的本質(zhì)。雖然世間一切現(xiàn)象都有各自不同的顯現(xiàn),但它們都會隨著因緣的轉(zhuǎn)變而不斷轉(zhuǎn)化,所以從本質(zhì)上說,它們都是歸于空性的。既然世間一切都無法被永遠定格,由內(nèi)至外均在不斷發(fā)生變化,也就談不上什么實實在在的自我屬性,所以,空才是世間的真相,是諸法的實相。《圓覺經(jīng)》所謂“眾生、國土同一法性”,講的也正是這個道理。眾生與國土雖有各自不同的顯現(xiàn),但究其根本仍是歸于空性、歸于法性的,因此同一。
必須認知真心、空性并點燃我們內(nèi)心本具的明空智慧之火。無明往往使人將明空分離;偏重于明,易成妄念,容易“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偏重于空,則易流于無記和頑空,變成冷水泡石頭,甚至會墮入虛無主義,失去人生的追求與夢想,浪費大好人生。明空分離者,便是眾生。
了悟性空之后,明悟萬物的不確定性,你的內(nèi)心便一片寂然,安安靜靜,空空蕩蕩,沒有紛飛的妄念,也沒有洶涌的情緒,世上一切都不能打破你的寧靜。但你的心又是明明朗朗,充滿靈敏覺知的,它不再執(zhí)著于某個東西、某件事情,也不再局限于某個東西、某件事情,可它并非一塊毫無反應的石頭,它能生起無窮妙用。通過它生起的這些妙用,你就會看到生活的無窮可能性。
—3—
什么是自知?什么又是自覺?自知者,認知覺性;自覺者,明白覺性。不但要理上明白覺性是啥,生命也要證到這種覺性。那理的明白與身體的覺受,必須是了了分明的,就好像親眼看到一樣,一切都清清楚楚,不愚昧,不昏沉,不散亂,明明朗朗于當下。
這時,因為你不再執(zhí)著于外物,也不再執(zhí)著自己的念頭,所以看起來什么都不在乎。表面看來,你無事于心,無心于事,任運自在,卻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出世的心是無為,入世的心是無不為,什么都不執(zhí)著,也沒有一絲的刻意為之,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智者行明空雙運,行住坐臥不離明空。空屬于本體,融入空性,安住于一份湛然空寂之中,不生妄想煩惱;明作為妙用,朗照萬物,感知世上一切,做好每一個當下的選擇。明空合二為一、融為一體時,就是覺悟。
這時智者就證得了平常心,超越二元對立,覺知宇宙萬物的“不確定性”就是性空;明悟不斷變化、演繹一切皆有可能就是空性。他隨緣應世,無執(zhí)無舍,但行中道,安住在一種寬坦任運之中,自然地做人,自然地行事,既無機心,也無造作,不把任何事放在心上,卻能專注地做好任何事。
此時,他就是自己心靈的主人,明白心物一元,萬物一體;覺悟性空就是進入空性、無自性、無分別的智慧本體的顯現(xiàn),是難以言表的喜悅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