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指出:3-6歲,是孩子規(guī)則意識和早期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
6前若不給孩子立規(guī)矩,再好的教育都是無用的。
作為父母,千萬不要在給孩子立規(guī)矩的年齡,放養(yǎng)孩子,錯過了,這是父母教育上最大的損失。
1、
最近教育孩子的路上,著實腦殼疼,孩子最近鬧騰的厲害,幾度都讓我崩潰,冷靜下來后。
我就在想,天天看育兒書,聽育兒課程,總結育兒經驗,為啥教育出的孩子還是這樣不聽話呢?
是我脾氣太差,還是對孩子要求太嚴格,還是沒用對方式方法,還是孩子真的太不聽話了?
一直疑惑,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到底出在哪里?
為了找出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我就把孩子的優(yōu)點和缺點以及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羅列了出來。
如孩子勤勞負責任,特別有耐心,特別會照顧弟弟,興趣比較廣泛,在你累時,也能特別理解和體貼父母感受,在家里玩時能靜靜地待上半天。
缺點是,總是愛蹦噠不穩(wěn)重,還特別容易情緒激動或者生悶氣。
生活中不喜歡別人說她,最近還特別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去超市購物看見什么都想要,感覺買東西不要錢,沒有金錢管理觀念。
總結出這幾個點后,就在想,孩子前段時間整體來說挺好的,性格方面改變得也挺好的,就算平時有情緒,但也能很快整理好自己的情緒。
但為啥最近一個月變化這么大,自問,是不是我的教育方向出現了問題嗎?就又從書中找方法。
直到我看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撫養(yǎng)》一書時,我才醒悟過來,原來是撫養(yǎng)者的養(yǎng)育方式出現了問題。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是父母的折射,所以,孩子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2、
最近因為家里有事,大寶和二寶都由媽媽來照顧,我每天都是晚上9點左右回來,早上6點左右離開家里。
回來后,因為很累,就簡單陪孩子讀一下書,夜間溝通和睡前問幾個小問題,都取消了,特別是自己狀態(tài)不好,讀書也像例行公事一樣。
孩子是名副其實的吸水紙,會在無意識中吸收父母和長輩們們沒有說出來的憤怒、恐懼、悲傷、焦慮、暴怒及壓力。
孩子如果在問我什么,或者給我說什么,我就說,寶貝媽媽忙了一天了,好累,媽媽需要休息,請你給媽媽制造一個溫暖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
情緒是用來表達的,不要在孩子面前偽裝自己,要把自己真實的情緒,通過語言表達出來。
孩子聽我這么說,有時會左右翻幾下,但后面看我真的累了,就跑去奶奶屋里面睡,或者躺在旁邊睡。
教育路上父母所偷的懶,孩子總會用父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
孩子不停地哭鬧后,我才意識到自己最近忽視孩子了,開始調整自己,關注孩子,經過兩天的調整,孩子各方面就又慢慢地轉變了很多。
3、
孩子突然間變得鬧騰不聽話,原因在這幾點?
養(yǎng)育者的方式
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失
孩子平時很乖,但突然間行為和心理上出現了問題,都跟父母的行為或教育方式有密切關系。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很多問題都可從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就像我上個月忙碌不在家,都是媽媽在帶孩子,一個人帶孩子相對來說比較累,加上家里有事,媽媽的情緒相對來說也比較緊張和焦慮。
媽媽屬于不愛表達型的,所以,面對孩子不聽話或者不滿意時,說兩句話不聽,就會說,我不管你了,我不理你了,孩子收到的就是。
你不要我了,你不愛我了,這也讓我回顧到孩子最近為啥總是哭,總是要求找媽媽,或者讓我早點回來。
養(yǎng)育者情緒焦躁時,孩子能深切體會大人情緒的變化,這種變化,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孩子每次哭鬧,讓我不要出去,其實就是感覺自己被忽視,同時感覺到家里的氛圍和大人的情緒不對,這也就導致孩子想要急切找回丟失的安全感。
好在第一時間發(fā)現了問題,調整了自己的情緒,繼續(xù)關注孩子,盡量多抽時間陪她畫畫玩拼圖,晚上繼續(xù)和她交流,用耐心和愛去陪伴她。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
父母與孩子的親緣,最濃時期就是在依戀期,好好珍惜孩子的依戀,這是父母未來教育孩子的一種心理資本。
給孩子立規(guī)矩
也要監(jiān)督孩子遵守規(guī)矩
給孩子立下規(guī)矩,但也要監(jiān)督孩子遵守規(guī)矩,在說到我家孩子,以前我家孩子把規(guī)矩遵守的挺好的。
但因為這段時間家里忙,只有媽媽一個人在家看孩子,導致給孩子立的規(guī)矩全部如數崩塌。
我這樣說,并不是說媽媽看的不好,就拿吃喝拉撒來說,媽媽在這方面照顧的比我還盡心。
但養(yǎng)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媽媽的性格和所接受的思想觀念,和我產生了不同的養(yǎng)育理念。
如外出購物買東西,孩子如果看到喜歡的東西,我就會說,媽媽知道你喜歡,媽媽知道了。
但今天帶的錢不多,等下次帶錢多了我們再買,今天先列入愿望清單,你呢?先耐心等待幾天。
或者,看到貴的東西了,我說這個價格比較貴,媽媽帶的錢不夠,等月底阿姨們給媽媽轉錢了,我們再買,我們把她列入愿望清單里。
孩子收到我的答復和尊重后,都會表示同意,但答應孩子的事情,父母也一定要做到。
不過不是每次都用這個方法,該買的時候一定要買,有些東西可以延遲滿足,但有些東西不需要。
同時也要告訴孩子,如果遇到需要的和合適的東西,那就要努力爭取,但如果當時不是特別需要。
或者買也行不買也行,就先耐心等幾天,這個地方,父母一定要把控好這個度。
這樣做,一方面是讓孩子對金錢有一定的概念,而不是她以為想買什么就買什么,而是我們買東西花的錢,也是需要通過勞動得來的。
另一方面讓孩子明白,好東西很多,但不是什么我們都要把它帶回來,我們要先拿我們需要的和適合我們的,這樣做,也讓孩子學會等待和耐心以及珍惜。
但媽媽不同,隔代養(yǎng)育,有點溺愛孩子,導致孩子要什么都會買給她,她的觀念里,覺得孩子小,要了就滿足她,長大了就不會這樣了。
進而這段時間,孩子的概念里,就是買買買,出門如果不花錢買點東西就不行,甚至會生氣。
孩子的觀念和習慣都是從小養(yǎng)成的,正確的觀念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看手機方面也是,平時看手機5-10分鐘時間到了,我就會通知孩子關掉手機,但近段時間有點上癮。
意識到不對后,我觀察孩子飯后看手機的情況,媽媽也是按照規(guī)矩,讓孩子飯后看手機。
但她的方法是讓孩子控制時間,有時她自己都覺得時間長了,就提醒孩子讓孩子把手機關掉。
孩子如果不關,她就生氣不理孩子,孩子這邊子則是繼續(xù)看。
孩子年齡小,沒有時間觀念,看上癮后,總覺得自己才開始看,時間長了,孩子就越來越喜歡看手機,習慣后,如果強迫不讓看則會生氣鬧情緒。
不過好在大家都是希望孩子好,所以,一家人溝通后,及時調整,孩子又回到了原先的狀態(tài)。
隔代教養(yǎng),并不意味著父母就可以當甩手掌柜,對于子女的教育,父母的責任才是第一位的,更是責無旁貸的。
李玫瑾教授說:
性格教養(yǎng)與情感撫養(yǎng)最重要的不同在于,情感撫養(yǎng)更多的是要照顧和滿足孩子,而性格教養(yǎng)更多的是要規(guī)范和約束孩子。
人生的第一個六年占了三個時期,變化最多,意味著這是塑造人的最佳時期和最關鍵時期。
作為父母,千萬不要在孩子該立好規(guī)矩的年齡,放養(yǎng)孩子。
有些父母又會說,孩子小立規(guī)矩好不好,我想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要想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先設立規(guī)矩,規(guī)矩形成后在根據情況破除規(guī)矩,先立后破。
幼兒階段,是孩子品格逐漸形成、習慣逐漸養(yǎng)成的最佳時期,如果父母沒有在小時候把孩子管教好,終有一天就會把管教的機會留給別人。
作為養(yǎng)育者,對于孩子,如果愛得過度,就會變成溺愛;但如果愛得不當,可能就會變成恨。
父母無條件的愛絕不是溺愛,愛中有管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也是父母最深沉最長遠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