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15首方劑名稱詮釋(一)
洪文旭
X
《傷寒論》為東漢杰出醫(yī)學家張機(字仲景)所著,成書于公元8世紀初葉。全書16卷,397法,113方,以六經(jīng)為綱,湯證為目,理法方藥,清晰了然,總結(jié)漢代以前的醫(yī)學成就,確立了辨證論治學說,被后世奉為經(jīng)典。本書經(jīng)晉代王叔和收集整理為10卷得以流傳,現(xiàn)通行本為明代趙開美復刻本。“傷寒”,泛指外感疾病表現(xiàn)的各種證候,本書為專論傷寒病之著作?,F(xiàn)將常用方劑名稱詮釋如下。
十 棗 湯
本方由芫花、甘遂、大戟三藥為末,用大棗煎湯沖服。用于治療懸飲,脅下有水氣,以致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干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者;也常用于水腫腹脹之實證。有攻逐水飲之功。
本方中所用三味主藥,分別具有逐水飲、除積聚、消腫滿等作用,其性皆猛峻,故用大棗十枚以益氣護胃,緩和峻藥之毒,防止或減輕藥后反應,達到寓攻子補,下不傷正之目的。《醫(yī)方論》云:“仲景以十棗命名,全賴大棗甘緩以救脾胃,方成節(jié)制之師也”。方名“十棗”者,一是說明方中用大棗十枚;二是強調(diào)大棗在該方中緩其峻毒、顧護胃氣的特殊作用。
本方去芫花、大棗,加白芥子名“控涎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有搜剔停痰伏飲之功,可使痰涎得以控制,故以此命名。
大、小青龍湯
大青龍湯由麻黃、桂枝、炙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棗諸藥組成。用于治療外感風寒,表實無汗兼有里熱證者。有發(fā)汗解表、清熱除煩之功。
小青龍湯由麻黃、芍藥、細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諸藥組成。用于外感風寒,內(nèi)停水飲諸證者。有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之功。
古有“左青龍而右白虎”之說
洪文旭
《傷寒論》為東漢杰出醫(yī)學家張機(字仲景)所著,成書于公元8世紀初葉。全書16卷,397法,113方,以六經(jīng)為綱,湯證為目,理法方藥,清晰了然,總結(jié)漢代以前的醫(yī)學成就,確立了辨證論治學說,被后世奉為經(jīng)典。本書經(jīng)晉代王叔和收集整理為10卷得以流傳,現(xiàn)通行本為明代趙開美復刻本。“傷寒”,泛指外感疾病表現(xiàn)的各種證候,本書為專論傷寒病之著作?,F(xiàn)將常用方劑名稱詮釋如下。
十 棗 湯
本方由芫花、甘遂、大戟三藥為末,用大棗煎湯沖服。用于治療懸飲,脅下有水氣,以致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干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者;也常用于水腫腹脹之實證。有攻逐水飲之功。
本方中所用三味主藥,分別具有逐水飲、除積聚、消腫滿等作用,其性皆猛峻,故用大棗十枚以益氣護胃,緩和峻藥之毒,防止或減輕藥后反應,達到寓攻子補,下不傷正之目的。《醫(yī)方論》云:“仲景以十棗命名,全賴大棗甘緩以救脾胃,方成節(jié)制之師也”。方名“十棗”者,一是說明方中用大棗十枚;二是強調(diào)大棗在該方中緩其峻毒、顧護胃氣的特殊作用。
本方去芫花、大棗,加白芥子名“控涎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有搜剔停痰伏飲之功,可使痰涎得以控制,故以此命名。
大、小青龍湯
大青龍湯由麻黃、桂枝、炙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棗諸藥組成。用于治療外感風寒,表實無汗兼有里熱證者。有發(fā)汗解表、清熱除煩之功。
小青龍湯由麻黃、芍藥、細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諸藥組成。用于外感風寒,內(nèi)停水飲諸證者。有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之功。
古有“左青龍而右白虎”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