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的大智慧有時候僅僅一句話就會讓自己醍醐灌頂。
“言輕莫勸人,身卑不說理,窮困不交人”簡簡單單一句話,是一個看透世間人情冷暖后的高度概括。
一、言輕莫勸人
原文是增廣賢文中“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p>
中國是一個講求人情世故的國家,人情就是你來我往,世故就是事情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短短一句話就道盡一切。
當自己能力不夠的時候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自我認知,不要做超出能力范圍以外的事情,會適得其反。
很多時候不是說話的問題,而是說的話有沒有影響力的問題。
很多時候有些真相說出來很殘酷,但卻是幾千年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大智慧,比如為什么現(xiàn)在馬云說什么很多人都會奉為經(jīng)典,有些人愿意花巨資也要和巴菲特吃上一頓飯,只是為了說幾句話聽幾句建議。
一個真正有影響力的人即使沒有勸過人,他說的話都會有很多人奉為信條。
二、身卑不說理
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代,人都是現(xiàn)實的生物,任何時代都有階級劃分貧富差距,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
很多道理不是不懂,而是說話者的地位和分量決定了這個道理的分量。
一個人處在社會底層或者某個階級的最末端,往往是不被重視和認可的,一味地爭強好勝或想證明自己,如果不用實際的行動和實實在在的結(jié)果是說服不了任何人,即使大道理再多也是徒勞。
即使到了這個人人都是言論自由的時代,社會也不需要很多自以為是渾身帶刺的普通人,身份卑微的時候還是少說大道理多做實事。
比如王健林說一個億是小錢,那是一個企業(yè)家的底氣和自信,一個普通畢業(yè)生說一個億是小錢那就是狂妄和自大。
三、窮困不交人
其實用現(xiàn)代人的大白話就是窮人無社交。
著名的馬太效應(yīng)就能解釋這個現(xiàn)象,一個人貧窮不僅僅是物質(zhì)層面的困窘,也折射出其背后知識層面,視野和格局,執(zhí)行力等都是比較狹窄和安于現(xiàn)狀,窮困是長期各方面累積起來的效應(yīng),也是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根本。
其實從古至今,有價值的社交幾乎都是交換關(guān)系,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資源物質(zhì)層面都是有對等價值的互換。
窮困的人沒有社交的本質(zhì)就是無法提供支撐發(fā)展一段穩(wěn)定關(guān)系的價值。
最可怕的是有些人因為長期的窮困最后變成心窮自卑敏感,最后變成貪婪獻媚的勢利小人,對自己和別人都說小氣吝嗇,做什么都是將就麻痹自己,最終喪失進取的斗志和勇氣。
古人勸誡窮困不交人其實是留給自己最后的尊嚴,并不是要與世隔絕,而是先積累能力和知識面,等有天做到了站到一定高度,自然會有相應(yīng)交換資源的人出現(xiàn),開始平等的關(guān)系。
四、結(jié)語:
人輕,身卑和窮困時,韜光養(yǎng)晦奮斗不息才是上策。
自助者天助,人在低谷期最能看透人情冷暖,靜能生慧,上面三個原則其實也是通過修煉自己的言行舉止讓自己心靜做到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