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龍一:葛沽風(fēng)情

          為什么不寫日新月異的新葛沽,而去寫舊時葛沽呢?轉(zhuǎn)念一想便又釋然了,因為新葛沽飛不了走不掉,每天都在那里,而舊時葛沽的內(nèi)容正在流失,其實已經(jīng)流失了許多,再不記錄下來,可惜了。

                 葛沽是個重要的地方,特別是對于天津歷史來講。

            大約一百年前吧,天津是個多水的城市,河道縱橫,濕地連綿,湖泊近百,碼頭數(shù)十,咸水淡水隨潮漲潮落而進退,飛禽游魚因四季冷暖而遷徙洄游,士農(nóng)工商,漁民灶戶,軍墾糧稻,官辦漕運,所有這一切,在今天的地名中尚有蹤跡可尋。天津號稱七十二沽,這個“沽”指的是延伸入水面或濕地的小片高地,在此形成集市、碼頭、村落,都是當(dāng)年縣志上有地名的地方,沒有被縣志記錄的水邊小村落,漁汛來臨時漁民的聚居地,或者鹽丁灶戶的季節(jié)性工作場所,還有很多很多。因為黃河改道,海河泛濫,水邊居民時常會遷徙,漸漸聚集到地勢較高、農(nóng)商便利的地方,形成大型聚居地,像葛沽、咸水沽、漢沽、塘沽等地便是如此。對于天津南邊的這一帶地方,舊時稱其為“海下”,“?!敝傅氖墙V?,“下”是地勢低洼之地,或者是南邊這個方向。有關(guān)天津市民的生活,特別是天津的飲食文化,“海下”意義深遠,尤其是葛沽,因為它位于“海下”的核心地帶。

           ?。ㄒ唬?/strong>

            葛沽春季風(fēng)多且大,而且干旱,元稹所謂“三冬有電連春雨,九月無霜盡火云”的好日子,這地方?jīng)]有。在海河入??谏形唇ǔ纱髩沃埃铀刻旄S海水潮漲潮落。根據(jù)日本間諜十九世紀末的偵察記錄:“在天津的上游七海里至十五海里,能感應(yīng)到潮汐。”用本地話說,這叫“潮不過楊”,即高潮時潮水的影響能夠達到南運河的楊柳青、北運河的楊村,以及子牙河的楊芬港鎮(zhèn)。日本間諜還專門測量過海河潮汐:海河“高潮及落潮之差為三日尺(合0.909公尺)”。所以,葛沽這個地方,雖然得河海之利,但周邊多是鹽堿地,算不上是個種莊稼的好地方,至于此地出產(chǎn)的名品稻米,我們?nèi)蘸笥袡C會再細說。也正是因為具備這些天時地利的特點,渤海灣的春季漁汛到來時,一個品種緊接另一個品種。

            葛沽夏季炎熱,受太平洋副熱帶暖高壓影響,以偏南風(fēng)為主,降雨也多,尤其是夏秋之交,海河的洪水災(zāi)害多在此時發(fā)生,為葛沽周邊的濕地和稻田帶來大量的淡水。葛沽的秋季最美,冷暖適當(dāng),“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保▌⒂礤a《西塞山懷古》)只可惜葛沽的秋季太短,其實整個天津的秋季都太短,刮幾陣風(fēng),下幾場雨,秋天就過去了,南方漕運的船隊也正在這個時候駛?cè)牒:印?/p>

            葛沽的冬季是從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立冬”開始。假如一百多年前有人前往此地,站在葛沽的海河大堤上向南望去,會看到大片收割后的稻田,濕地中是一望無際、色澤青黃的蘆葦蕩,天空上是一行行晚行鴻雁,海河右岸的海大道上有大量勞動人民,趕著載滿生產(chǎn)工具與生活用品的畜力車,向南行進。

            葛沽冬季雖然寒冷,但非常干燥,很是適合某些戶外工作。葛沽大片的濕地,還有河岸、海邊的灘涂上,蘆葦此時已經(jīng)成熟了,葦稈粗壯泛黃,蘆花隨風(fēng)飄散。冬季收割蘆葦與編織葦席,是葛沽人天賜的好處。同樣,有蘆葦?shù)瘸渥愕娜剂?,煮鹽和曬鹽便是葛沽人必須要肩負的責(zé)任。每年初冬,葛沽必須要開始一年當(dāng)中最為艱苦的工作,為煎鹽與曬鹽做準備,因為,葛沽南部正是出產(chǎn)中國最高品質(zhì)食鹽的豐財鹽場。

            葛沽豐財鹽場當(dāng)初采用的是先進的曬灰淋鹵法,每年十一月,鹽工們便會前往海濱煎鹽場地,取出保存好的上一次煎鹽燒過的草木灰,挖坑池堆入草木灰,然后取海水澆入坑池,浸泡草木灰。等到明年春天,將坑池中滿含鹽分的草木灰取出晾曬,發(fā)現(xiàn)灰上出現(xiàn)白色結(jié)晶時,便可以用來淋鹵煎鹽了。之所以在冬季為淋鹵做準備,是因為葛沽的天氣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有利于草木灰中的水氣揮發(fā)。而到了春季,葛沽干旱少雨,正是煎鹽最好的時候。

            據(jù)傳說,豐財鹽場的工作方法是,每口煎灶十名鹽丁,伙用一口七塊鑄鐵片拼成的平底淺煎鍋,直徑五尺,里邊放鹽鹵,下邊點燃蘆葦燒火,鹽工用木鏟推動鍋中的鹵水和成鹽。注意,鹵水不能一次添滿,而是隨燒隨添,以防拼接的鐵鍋漏鹵,那樣可就麻煩大了。就這樣干下來,每煎成一鍋鹽,需要費時三天,得鹽十斗。通常,豐財鹽場的爐戶,每灶一年生產(chǎn)一千八百斤“白鹽”,這是進獻給朝廷的貢鹽,屬于奢侈品,另外還有一百四十斤“黑鹽”,交給鹽商分銷各地,供百姓食用。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全中國能夠生產(chǎn)“貢鹽”的鹽場可不多,豐財鹽場在生產(chǎn)貢鹽過程中,費工費料費時,而鹽丁、爐戶的收入并沒有因此而增加,所以,貢鹽反而加重了鹽丁、爐戶的負擔(dān)。早在宋代,王安石便了解到鹽工之苦,他在《收鹽》詩中道:“州家飛符來比櫛,海中收鹽今復(fù)密。窮囚破屋正嗟郗,吏兵操舟去復(fù)出。海中諸島古不毛,島夷為生今獨勞。不煎海水餓死耳,誰肯坐守?zé)o亡逃。爾來賊盜往往有,劫殺賈客沈其艘。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與爭秋毫?!憋@然,那個時候的煎鹽法極其落后,鹽工生不如死。

            后來生產(chǎn)技術(shù)改進,有了溫鍋法,一爐三五口鍋,一鍋煎鹽,其他溫?zé)猁u水,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據(jù)說一晝夜可產(chǎn)鹽六百斤。再到后來便改了更先進的曬鹽法,不論是鹽的產(chǎn)量還是質(zhì)量,都是一次極大的飛躍。這種曬鹽法直至今日仍有少量生產(chǎn),到葛沽東南方向的漢沽一帶,還可以看到大片的舊鹽池,很是壯觀,也算是當(dāng)?shù)匾痪鞍伞?/p>

            其實,用歷史的眼光來看,鹽業(yè)與鹽民應(yīng)該算是一批最值得紀念的勞動人民,特別是葛沽鹽民,他們不斷改進生產(chǎn)技術(shù),提高食鹽品質(zhì),為人們的每日飲食生產(chǎn)出能夠點醒味道的優(yōu)質(zhì)海鹽。

            考察了葛沽鹽民生產(chǎn)食鹽的辛苦和勞累,我便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他們每年冬春兩季,沖寒冒雪,必須離家數(shù)十里前去淋鹵、煎鹽,這段時間,他們的每日飲食都吃些什么?之所以專門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葛沽的鹽民和漁民,為天津地區(qū)在飲食文化上遺留下來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冬季曬灰淋鹵的時候,天津有三種耐存儲的蔬菜恰好上市,一為“菘”,這是古代名稱,其實就是大白菜。天津衛(wèi)的大白菜早得盛名,有白麻葉、青麻葉之分,還細分為“大核桃紋”“小核桃紋”等等。二為“衛(wèi)青”,就是青蘿卜,至今仍是冬季深受喜愛的蔬菜,天津有一些人不喜歡吃蘋果、鴨梨,但冬季專食青蘿卜,例如在下。三為“蔓菁疙瘩”,夏收窖藏,冬季食用,亦蔬亦糧,當(dāng)年是重要的農(nóng)作物,如今因為風(fēng)味特殊,已經(jīng)很少人食用了。鹽民將這些蔬菜帶到鹽場,挖窯保存,可以避免凍傷,長期食用。

            除去這些蔬菜,葛沽畢竟是產(chǎn)鹽的地方,鹽民的主要菜肴就是腌漬食物,例如咸魚。如今人們說到咸魚,多半是指廣東的“梅香咸魚”等物,而葛沽的咸魚,就是漁民在漁汛來臨之際,一時捕獲了太多的鮮魚,或是捕獲的多半是售價不高的魚類品種時,便使用干腌法,直接在魚上抹鹽曬干,待冬春季出售給窮人佐餐。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某個冬天,我十一二歲的時候,家中無菜可食,買來干腌的馬口魚,放在爐火上烤得金黃焦脆,與玉米面的大眼兒窩頭共食,格外美味。

            因為冷藏技術(shù)發(fā)達,如今中國北方地區(qū)咸魚已經(jīng)很少見了,但葛沽有兩種重要的腌漬海產(chǎn)品保留了下來,成為真正的傳統(tǒng)。其一為蝦醬,細究起來種類頗多,最大品類是用渤海灣獨有的“麻線蝦”制作的蝦醬,顏色灰白。記得我上小學(xué)之前,去河北農(nóng)村外祖母家小住,外祖母曾讓我拿著碗去趕集,買一毛錢蝦醬回來,打上雞蛋蒸熟了給我吃,那時這便是高級菜肴了。葛沽還有一種極為特殊的蝦醬,叫“蝦頭醬”,就是漁民漁獲了著名的“渤海對蝦”,其中那些被擠壓掉頭的對蝦,便將蝦身單獨出賣,名曰“蝦錢”,天津名菜“烹蝦段”和“溜蝦錢”,便是以此為原料。而蝦頭則用來腌漬發(fā)酵磨碎,制成蝦醬,因為其中多含蝦腦,故而顏色發(fā)紅,這一種算是蝦醬中的高級品。

            今天您如果來葛沽一游,能夠買到本地著名的“潘記蝦醬”,食用方法一點也不麻煩。除了網(wǎng)上可以查到的那些菜譜,本人在家中常做的食譜有二:其一是蝦醬蛋炒飯,說穿了就是在雞蛋液中放入少許葛沽蝦醬,既增添海鮮風(fēng)味,又足以當(dāng)鹽使,所以,炒飯就不用另外加鹽了。其二略有一點點復(fù)雜,便是“蝦醬炸雞塊”,只要會做“炸雞塊”的人都能做,無非就是用少許蝦醬代替鹽,用來腌漬雞肉,炸出來的雞塊算得上飛禽、海鮮兩味并舉,當(dāng)真是風(fēng)味獨特。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做蝦醬菜肴,蝦醬一定要酌情適量,因為放多了菜就太咸了。

            葛沽這個地方的食俗與廣東大可一比,叫“長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這是開玩笑的話,意思是除以上兩種之外,長毛帶腿的都吃,更不要說海產(chǎn)品了,于是,“生吃螃蟹活吃蝦”只算是尋常本地風(fēng)光。如果您秋冬季來到葛沽,應(yīng)該能夠買到產(chǎn)量不多的“夏家一品腌咸蟹”。據(jù)說夏家老太太是岐口人,祖上幾代漁民,她在娘家學(xué)會了生腌海鮮的技術(shù),帶來葛沽,利用本地獨特的稻田蟹,發(fā)明了這道“咸腌蟹”。這是本地風(fēng)光,小品種名產(chǎn),外地人殊不易得,用來佐餐下酒,不亦快哉!

            還有一種大眾化食品,整個天津地區(qū)凡是好喝兩口兒的人都格外喜愛,就是干炒花生米,天津話叫“炒果仁兒”或“五香大果仁兒”。葛沽鹽民冬季入鹽場,工作辛苦,只怕不僅僅是喝兩口兒酒而已,所以,這種本地最愛的下酒菜,應(yīng)該必不可少。為了這篇文字,我到葛沽采訪,帶回二斤那里的名品“小啫喱果仁”?!靶ㄠ笔翘旖蛲琳Z,乃是這種炒干果創(chuàng)始人的綽號。從遠里說,清末南運河淤塞,漕運改道從大沽口入海河,夏秋漕米北運,卸下米之后,漕船多半要在海河沿岸停泊很長時間,避過冬季枯水期。然而,空船難抵海潮,所以漕幫船民卸糧之后,便裝上半船沙土押艙,待來年夏初南行前,他們將這些沙土卸在葛沽附近的海河沿岸。這些來自北京小高原的沙土,經(jīng)過海河水上百年的淘洗,便生出些獨特的氣質(zhì)來,它就是用來炒制“小啫喱果仁”的導(dǎo)熱介質(zhì)。“小啫喱果仁”的基本工藝是先浸泡入味,炮制果仁的湯料屬于私人秘方,無從得知,倒是用火方法,制作者并不諱言,他是“先用河灘蘆葦暖膛,再用柳木材燒爐膛,然后加一些葛沽盛產(chǎn)的艾葉,散發(fā)出特有的香味”。

            遙想鹽民在鹽場,天寒地凍之際,一鍋鹽煎出方得休息,此時他們便借著煎鹽的余火,將蔓菁埋在熱灰中,咸魚立在灶口,并將受潮的炒果仁放在鐵鍬上,伸入灶中去烤,然后飲酒解乏。酒到酣處,他們會敲幾段葛沽“耍樂花會”的曲牌,唱幾段葛沽花會的曲目:“寧可深臥草屋,不懸命立在君側(cè);尋幾個知心友,以茶代酒樂而忘憂?!薄八粤窒码[居,赤腳林下浴足,免去心頭朝事縈繞;單衣素食溫飽,勝如穿裘騎馬乘轎?!保ā稇c辭朝》又名《漁家樂》)

            (二)

            即使是一百年前,每年的“立夏”葛沽人都很忙碌,對于“吃盡穿絕天津衛(wèi)”來講,以葛沽人為代表的“海下人”,每年都在拼盡全力供應(yīng)天津市民無盡無休的海產(chǎn)品需求。這個時候,帶魚的春季魚汛剛過,天津人紅燒帶魚、大米干飯已經(jīng)吃足了,正在熱切地盼望著“黃花魚”的到來。

            渤海每天清晨4點鐘開始漲潮,被天津人稱為“海浪頭”的葛沽一帶的海下人,便駕著小船,乘著上漲的海潮,從出??谏纤莸教旖蚴袇^(qū),最遲10點鐘就能到達陳家溝的“魚鍋伙”。當(dāng)時的情況是,“海浪頭”自己無權(quán)銷售,只能將海產(chǎn)品交給“魚鍋伙”的惡霸們,由他們分銷。流傳下來的民謠曰:“打一套,又一套,陳家溝子娘娘廟。小船要五百,大船要一吊。”可見販運海產(chǎn)品的海下人所遭受的欺壓有多么嚴重。

            葛沽人之所以要將海產(chǎn)品運到陳家溝銷售,首先是因為當(dāng)年的天津“混混兒”霸占了海產(chǎn)品市場,其次是因為陳家溝在市區(qū)南邊不遠處,上午潮水最高的時候,他們在此卸下海貨,乘著11點之后的落潮,駕船返回葛沽?xí)r會輕松些。

            5月夏初,正是黃花魚大量上市的季節(jié)。黃花魚是天津本地稱謂,它的學(xué)名叫“小黃魚”,是“石首魚”的一種?!耙训丽堲~色似銀,況兼石首爛金鱗。曲米漬成鱘枕脆,豉羹調(diào)出箬腴新?!保ㄇ宕X芳村《擊鮮行》)于是,天津市民不論貧富,家家都吃黃花魚?!爱?dāng)當(dāng)吃海貨,不算不會過?!边@句天津俗語,在這個時節(jié)最為準確,因為市民們可以去當(dāng)鋪當(dāng)了春季的絲質(zhì)夾袍或薄棉袍,贖出去年當(dāng)進去的夏季布衣,付了當(dāng)息之后,恰好有余錢大吃物美價廉的黃花魚。

            渤海灣的小黃魚與東海的大黃魚同類但有別,此處不細說了,在歷史上,它們最重要的差別有兩點。第一,大黃魚和長江鰣魚一樣,在明清兩朝是貢品。據(jù)記載,鰣魚在明朝是南京應(yīng)天府的貢品,清朝為江蘇巡撫的職責(zé),在南京專設(shè)冰窖,進貢沿途三十里一站,白天懸旗,晚上懸燈……送魚人在途中不準吃飯,只吃蛋和酒。從南京到北京,兩千五百里陸路,要求三日之內(nèi)送達,比“八百里加急”的“紅旗捷報”還得快些。到了康熙二十二年,在山東按察使司衙門任職的理學(xué)家張能麟寫了一封奏折,請上司代為上奏,這就是著名的《代請停供鰣魚疏》,內(nèi)中有言曰:進貢鰣魚“通計備馬三千余匹,夫數(shù)千人……故一聞進貢鰣魚,凡此二三千里地當(dāng)孔道之官民,實有晝夜恐懼不寧者。”于是,康熙皇帝大筆一揮,鰣魚“永免進貢”。

            然而,鰣魚進貢雖免,但大黃魚的進貢卻未免,每年夏初,進貢入京的大黃魚依舊沿路飛馳。那么,這大黃魚真能三天就送到京城嗎?到了京城還新鮮嗎?其實,明清兩朝的太監(jiān)和御膳房有一整套專門對付皇上口腹之欲的心法,二三百年下來,已然運用精熟。首先,各地貢品是必須要登上皇上的膳桌的,只是,大黃魚腹部多脂肪,雖然用淡鹽水腌著,還有沿途冰窖換冰降溫,但送到北京也多半已經(jīng)臭了。怎么辦?自然是江蘇巡撫每年有一筆專門的銀子送入宮中,御廚將大黃魚用油狠炸至半干,多加香料,重味燒制,而侍膳的太監(jiān)也早已得了錢,便將這大黃魚藏在一盤盤的肥雞大鴨子和火鍋后邊,不讓皇上看見。萬一某日皇上想起大黃魚這事,太監(jiān)們便可回話說:“早給您上過了,您老人家那天沒用,撤下去賞人了,有《起居注》可查,萬不敢出錯?!绷硗?,但凡貢品,照例是要分別賞賜給王公親貴和宮中嬪妃的,萬一被問到,大家也一起謝賞,欺騙皇上說大黃魚好吃。而皇上若當(dāng)真想吃,就得等到明年,然而,到時候他依舊還是會被眾人合伙再騙一回。

            其實,每到夏初,北京的王公大臣們與天津市民一樣,也在大吃小黃魚。因為京津兩地冰窖極發(fā)達,路途又近,早上葛沽人送到陳家溝的小黃魚,晚上就能登上北京富人的餐桌。于是,明朝正德皇帝的首輔大臣李東陽在北京吟詩曰:“夜網(wǎng)初收曉市開,黃魚無數(shù)一時來。風(fēng)流不斗莼絲品,軟爛遍宜豆乳堆。碧碗分香憐冷冽,金鱗出浪想崔嵬。高堂正憶東鄰送,詩句情多不易裁?!保ā杜逯伿佐~有詩次韻奉謝》)另外,清代三朝帝師翁同龢也在他的《翁文恭公日記》里,記載過他大啖天津小黃魚的事情。

            小黃魚魚汛過后,天氣也就熱了起來。葛沽人駕船乘著海潮,又給天津人送來對蝦與比目魚。渤海灣出產(chǎn)的對蝦名叫“中國對蝦”,是本地特產(chǎn)。大約五十年前,我在電影院看過一部紀錄片,講的就是渤海的對蝦。我當(dāng)時感覺擔(dān)心的是,跟著活對蝦在海里邊游,拍電影的這個人,一口氣得憋多長的時間??!更讓我困惑的是,渤海灣近在眼前,我怎么就沒在副食店里見過賣對蝦的呢?明明我家的副食本上有“水產(chǎn)品”一頁啊,朝鮮進口的橡皮魚我都吃過。我將這疑問去問大人,回答曰:“大對蝦全都出口換外匯了,小孩子別做夢,吃點小蝦皮兒意思意思得了?!?/p>

            渤海的對蝦特點突出,它的身體長大且側(cè)扁,甲殼很薄,珠寶般光滑透明。雄蝦是菜花黃色,體長13—17厘米,雌蝦呈青藍色,天津人稱其為“豆瓣綠”,最長可達18厘米。據(jù)上一輩人講,大約七八十年前,天津街邊上還有小攤賣對蝦,是用一根竹簽插上兩只,一對一對地賣,所以才叫“對蝦”。

            海下人送來的比目魚,天津人叫“鰨目”,發(fā)音為“塔嗎”,前三聲后輕聲,夏季入伏之后食用,才算應(yīng)時當(dāng)令,簡稱“伏鰨目”?,F(xiàn)如今,一米來長,兩寸多厚的鰨目魚已經(jīng)見不到了,有也是遠洋捕獲,非本地土產(chǎn)。論起鰨目魚的烹調(diào)方法,各家自有專長,天津人公認三伏天氣最熱的時候,應(yīng)該吃“侉燉目魚”,這是道湯菜,鰨目魚剝皮切作排骨塊,過油熬湯至奶白色,再加鹽調(diào)味,多放白胡椒粉,一碗下肚,渾身透汗,涼快呀。

            葛沽人吃海鮮因為原料極新鮮,所以喜歡其本真的味道,不屑城里人那些花哨的手段。遙想一百年前,每年春末直至冬初,葛沽街頭最壯觀的景致便是“涮海鍋”。這種攤位當(dāng)時不下幾十家,通常是街邊空地上壘灶,支起兩三口大號鐵鍋,鍋里沸湯翻滾,底料無非是花椒大料桂皮、生姜大蔥蒜瓣、干貝海米餑餑魚。按照本地八人一桌的常例,不論生張熟魏,認識不認識,大家圍鍋而坐,站著吃也行,各隨己意,每人一套碗筷,還有一件極為重要的工具──深笊籬。

            這深笊籬最不尋常之處,在于自己動手,互不相擾。您要是想吃渤海對蝦,連頭帶尾八九寸長,一毛錢一對兒,投入深笊籬,自己決定火候老嫩,不必擔(dān)心這對蝦會“游”到別人的鍋邊上去。您要是想吃扇貝、蟶子、麻蚶、蛤蜊,一毛錢能給您一鐵鍬,還有那砂鍋蓋大小的三疣梭子蟹,窩頭般大小的海螺,或者剝皮掏肚色澤如玉的墨斗魚,歡蹦亂跳的皮皮蝦,以及如今早已經(jīng)消失在記憶里的種種渤海灣出產(chǎn)的海味,全都整笸籮地備在那里,只聽您招呼一聲,便裝入您的深笊籬。那個時候,吃海鮮不怕您錢少,只怕您胃口小,因為當(dāng)年的大海富足豐裕。

            如今大海匱乏了,不過,有些葛沽本地的食物還是保存了下來,例如三鮮餡包子。今天您若來到葛沽,不妨中午去瀛順包子鋪占個座位,這家的葛沽海鮮自不待言,主要是他家的三鮮包子里放的不是鮮蝦仁,而是“金鉤海米”。我記得讀過一篇某位大學(xué)者寫的有關(guān)西南聯(lián)大的回憶錄,寫他在昆明常去的一家茶樓,里邊售賣豬肉海米餡的包子,被他夸得天花亂墜。我曾到昆明找了三天,也沒找到這家茶樓,想必如今早已關(guān)張了。瀛順包子鋪的三鮮包子,金鉤海米是本地特產(chǎn),和豬肉、木耳、雞蛋拌成三鮮餡,與鮮蝦仁三鮮餡的最大差別在于口感,因為您能咀嚼到海米的韌勁,并品味到隨之而來的在您齒頰間迸發(fā)的鮮香。

            我喜歡偶爾開車到葛沽去吃頓午餐,往返七八十公里,這是因為瀛順包子鋪只賣午餐,晚餐沒有。吃飽之后,我會在街上轉(zhuǎn)轉(zhuǎn),看看這座對天津意味深長的舊鎮(zhèn),如何變成一座現(xiàn)代化的小城,不知不覺,便會走到崔記茶湯攤上歇歇腳,與崔老板聊一聊老葛沽,順便喝一盞茶湯,解一解口中濃重的海鮮氣。

            茶湯這種小吃,據(jù)說始創(chuàng)于明代,雖然無從考據(jù),但有其可信之處。從近年來的基因?qū)W和考古學(xué)的專項研究成果來看,高粱原產(chǎn)于非洲已成定論,大約九百多年前,即宋遼夏金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在現(xiàn)有的農(nóng)書中可以看到,根據(jù)元代的《農(nóng)桑輯要》引述金代的《務(wù)本新書》中所錄內(nèi)容,高粱在當(dāng)時的中國北方已經(jīng)成為較常見的農(nóng)作物。而將高粱改造成茶湯這樣一種平民化并流傳較廣的小吃,由元至明,一百年的時間不算多,因為在石磨碾磨面粉的時代,篩面的羅孔能夠細到什么程度,是茶湯這種利用沸水沖熟的小吃,能否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關(guān)鍵。

            崔記茶湯使用的高粱面出自“黏高粱”,也就是穗子用來扎笤帚的那種高粱,產(chǎn)量極低,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種了,而他所使用的果料,特別是蜂蜜、糖桂花之類的,都是自己精心調(diào)配,不失傳統(tǒng),又與眾不同。茶湯這種熱甜食,通常是每年秋涼后開始受民眾歡迎,大人也好,兒童也罷,還有像我這類特地找尋來的閑人,坐在攤子上吃一碗,溫?zé)嵯闾?,很容易誘發(fā)人們的幸福感。

            因為自康熙到乾隆時曾經(jīng)多次接駕,葛沽保留有“茶棚”的傳統(tǒng),如今茶棚雖然不在了,但與茶棚相關(guān)的文化被保留下來一部分,茶湯便是茶棚小吃的傳統(tǒng)之一。葛沽近海,漁民、鹽民居多,養(yǎng)船造船人家也多,多數(shù)人信奉自南方傳來的“媽祖文化”。過去天津的天后宮出皇會,是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娘娘誕辰,最后一次正式出皇會是1936年。而在葛沽,除去特殊時期中斷了十來年,幾乎每年正月十六,都會全鎮(zhèn)出動,為媽祖娘娘舉辦一場熱鬧非凡的“寶輦花會”,因為此事內(nèi)容繁多,在這里就不多說了。崔記茶湯的老板講,每年正月十六“寶輦花會”的時候,茶湯會受到民眾格外歡迎,因為天氣寒冷,花會內(nèi)容繁多,時間長,許多人都會吃上一碗茶湯暖暖身子,特別是兒童。崔老板說他有一門絕技,叫做“扣碗茶湯”,專門在冬季供應(yīng),就是一碗茶湯沖好之后,可以倒扣在桌上,碗內(nèi)茶湯不會流出。這種茶湯濃厚,要用竹簽來吃。到了冬天,是不是應(yīng)該專門去嘗一嘗這門絕技?

            行文至此,我不由得在想,為什么不寫日新月異的新葛沽,而去寫舊時葛沽呢?轉(zhuǎn)念一想便又釋然了,因為新葛沽飛不了走不掉,每天都在那里,而舊時葛沽的內(nèi)容正在流失,其實已經(jīng)流失了許多,再不記錄下來,可惜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