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本文討論的路跑跑鞋范圍
Part 2 跑鞋的分類
Part 3 足內旋及由此產生的跑鞋分類
Part 4 跑鞋各部位技術
Part 5 好跑鞋判斷標準
Part 6 跑鞋品牌簡介
Part 7 最后
近幾年,
除了因為在中國舉辦冬奧會讓部分人群突然愛上了冰雪運動
真正在神州現(xiàn)象級爆發(fā)增長的全民體育,
運動應該非跑步莫屬
都說跑步是對裝備要求最少的運動,
有雙跑鞋就夠了
(我覺得這么說的人太流氓了,有種你別穿褲子跑一下給我看看)
不過,選對跑鞋可真心不簡單
首先,你要確定這是一雙跑鞋。
雖然現(xiàn)在跑步比賽中你可以看到各種非傳統(tǒng)意義的跑鞋。。。
對的,鑒于部分細心讀者看到作者名字后,覺得之前寫過威士忌文章(威士忌(上) | 關于威士忌分類及蘇格蘭威士忌介紹)的人又開始寫跑鞋可能屬于四處摘抄的騙子。
就給你一張作者的照騙看看
嗯,筆者是穿拖鞋跑過全程馬拉松(42.195公里)的,成績還不差,所以……
扯完上圖這種比較離譜的“路跑跑鞋”,繼續(xù)排除一些本文不太想聊的。
你先要排除掉白飯魚吧。
雖然這很可能是你小學體育課時運動鞋的標準配備。目前,對于城里的成年人來說,基本只剩下文藝青年一個符號功能了。
其次,籃球鞋這么明顯你總能區(qū)分吧。
即便是低幫的,但也是基本不透氣的鞋面。因為籃球鞋要足夠結實適合橫向移動,當跑鞋就太悶腳了。
再有很多流行線的鞋款也給人可以當做跑鞋的錯覺,實際上是不適合跑步的。
先看兩個例子,文章后面會有詳細些的解讀。
比如,AIR MAX 是很漂亮啦,不過穿這型號跑步在稍有經驗的跑者眼中就剩下“菜鳥”倆字了。
NEW BALANCE 又號稱總統(tǒng)鞋,但是你確定總統(tǒng)跑步穿的是這個型號么?
當然,一定有部分人穿著綜合訓練鞋就上了跑道。雖然也不算大錯誤,只是一定不如專門的跑鞋跑得舒服。
設計功能主要用于平時訓練。
目前的市場在傳統(tǒng)型的基礎上逐步給有一定能力的跑者提供了極簡型的跑鞋:
· 傳統(tǒng)訓練用跑鞋
Asics Kayano
大多數(shù)也可以被稱為慢跑鞋,無論廠家繼續(xù)將其細分什么緩震、支撐、穩(wěn)定、控制……
實際上這還是目前絕大多數(shù)跑者的參賽用鞋。
· 極簡訓練用跑鞋 Minimalist Running Shoes
Vibram FiveFingers Bikila
從 Vibram FiveFingers 的五趾鞋及其模仿者們直到 Nike 的 Free 系列的設計概念。
注意這里的“極簡”和制造簡化無關,主要是其設計理念讓使用者盡量脫離現(xiàn)代跑鞋的束縛可以回歸原始的跑步姿態(tài)。
進階 - 極簡跑鞋
極簡跑鞋(Minimalist Running Shoes)并沒有一個非常嚴格的界定,但是有以下特征才會被跑者和業(yè)界認為貼近這個詞所表達的意思:
a. 重量輕
對比現(xiàn)在男子 265mm 內長的跑鞋動輒單鞋300克的重量,
大概低于230克再來談輕吧。
b. 鞋底薄
雖然大家對這個厚度幾乎沒有概念,
但是量身高時是否穿鞋經常會有 25mm 以上的差異啊。
c. 前后掌高度差小
雖然不是內增高,
但是大多數(shù)跑鞋的前后掌差在 12mm 以上的。
有不少跑鞋已經做出0落差了,
有機會試穿一下你會覺得不習慣的(雖然你肯定光腳走過路)。
d. 缺少穩(wěn)定結構
不少鞋足弓處會有較硬的塑料片露在外面,
那雙鞋就肯定算不得極簡了。
詳細的后面會講。
e. 鞋底靈活
你握住鞋底前后兩端然后前后左右各種扭動,
越象鐵板扭不動的自然越少靈活性。
競速公路跑鞋
New Balance rc5000
主要針對競賽中追求速度的跑者在減輕重量方面做了努力,所以在緩震保護等方面做出了讓步,并且使用壽命會比較短哦。
場地競速跑鞋
多威釘鞋
也就是常說的釘鞋。
此類鞋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
越野跑鞋
Salomom SLAB Sense Ultra3
Salomon 越野跑鞋鞋底
針對山地崎嶇、泥濘、石子等路況及更多的惡劣天氣所設計。鞋面會更結實(利于橫向發(fā)力),材料更細密、鞋口更服帖(防止小石子等進入鞋內),大底凸起形狀更多變、尺寸更大(提高抓地力)。
這類鞋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
先說清楚了,沒事兒別亂搜我下面用的名詞,萬一搜到什么傷害心靈和胃口的圖片不要后悔。
講到跑鞋對跑姿的影響,對于矯正腳跟著地或墊腳尖跑、矯正內外八字腳——跑鞋都是無能為力的。
但是矯正你踝關節(jié)的 Pronation 問題對讓你更輕松地跑步是有幫助的。
Pronation 內旋
Pronation,是指你落地時足部的中線和小腿脛骨、腓骨中線在縱向存在一個角度。
我相信一般人都會或多或少有個角度,不過在一定范圍之內我們就認為是沒有問題了。
· Neutral 正常足
一般,這個沒問題范圍內的會被稱作正常足,對應的英文是 neutral。這種足類型最幸福,可以說鞋店的鞋大部分都可以穿。
· Over pronation 內旋過度
Pronation(更準確說應該是 Over pronation)就是內旋過度,相對小腿你的足部向外翻,你的足部有扁平足的傾向。
· Over supination 內旋不足
對應來說就是 Under pronation(也可以對應詞匯 supination),內旋不足,造成你的足部有高足弓的傾向。
總結一下:
正常足 = neutral;
內旋過度 = pronation = over pronation;
傾向:扁平足;俗稱:足外翻
內旋不足 = supination = under pronation;
傾向:高足弓;俗稱:足內翻
如何判斷自己是哪種足類型
網上的腳沾水然后看地面上足印的方法并不可靠,因為我們討論的是你跑步的姿態(tài)而非站立姿態(tài)!
各位跑友想知道自己足類型,有兩個免費的方法:
· 專業(yè)測試
去有設備的專賣店做專業(yè)測試。專業(yè)的情況下是讓你在跑步機上跑,然后他們在后方拍攝后定幀觀察步態(tài)。
· 鞋底
如果你比較羞澀,不想嘗試去專賣店碰釘子,那么拿起你的跑步鞋看鞋底吧。
記得是跑步鞋,跑和走的姿態(tài)是不同的。
圖中紅色部位即為大底磨損嚴重部位,左面三雙是外翻足,右一是內翻足。大家注意,判斷的關鍵點是前掌,正常足的后跟也是先磨損外側的。
因為內旋過度或不足在跑步落地時會造成踝關節(jié)的壓力非正常,如果在鞋中底(稍后會介紹)添加不同密度材料就可以部分矯正相應的問題。所以各認真做跑步鞋的廠商多會有對應的系列供跑者選擇。
因為上面那些名詞專業(yè)且不會有美好聯(lián)想,所以各廠商會用各自的利于銷售的詞語來對應不同的系列。此時,了解系列的功能才是關鍵,千萬千萬不要去記銷售用語。
針對足外翻的跑鞋
大部分的矯正鞋型是針對足外翻的。
廠商推出的對應系列會冠以穩(wěn)定、控制、支撐之類的名詞,英文可能是 control 或者 stability 或者 support。大概也有矯正程度不同之分,這個買之前要認真看官網或者咨詢銷售人員吧。
但是業(yè)內較通行也方便消費者辨認的特征就是在內側(左腳右側及右腳左側)中底用不同顏色來顯示。
上圖是 NEW BALANCE 經典的860跑鞋,大家可以看到中底有部分是灰色用來與白色區(qū)分,就明顯是針對外翻足的設計了。
但是(為什么總有“但是”),中底顏色的不同未必代表材料密度的不同。
針對足內翻的跑鞋
針對足內翻的鞋似乎較少有廠家做。
我想足內翻直接穿鞋底剛性強的中性足緩震鞋就夠了吧。
鞋子看似簡單,實際上可比服裝的技術含量高多了。
篇幅所限,只能給大家介紹一點點皮毛。
這幅圖基本描述出了跑鞋會涉及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選購跑鞋來說最重要的關注點應該放在以下幾個部分:
鞋帶
鞋子包裹性好壞的關鍵部位,
和后跟共同決定了鞋子跟不跟腳。
網布
其實叫做鞋面更容易理解。
透氣性主要看它了。
哦,還有女性跑者最關注的外觀。
中底
中底是過了及格線的跑鞋是否舒服最關鍵的部分。
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
就是緩震能力、結構穩(wěn)定性是否達到基本需求。
大底橡膠
是否耐磨、適合什么路面就看它了。
鞋帶(足弓包裹系統(tǒng))
大部分鞋子設計都算傳統(tǒng)吧,主要看鞋帶孔位置安排是否合理,方便你系上以后松緊合適又不會在跑動后變動松緊程度。
鞋帶本身就應該表面粗糙,確保不會跑一下就松脫掉。
關于鞋帶材料,一定是化纖啊。
某品牌跑鞋竟然用棉質鞋帶,我拿到手都傻了,沒彈性 重,完全不好用啊。
飛線 flywire
這里不得不談到個人認為目前最好的鞋帶包裹系統(tǒng)是——飛線 flywire。
從我有限的力學知識看,這個專利技術的確可以又快又平均用力地把你的腳包裹在鞋子里。
下圖是結構全裸出鏡的款式,大部分的飛線為了清潔等原因還是藏在網布下面的。
NIKE PEGASUS 32
boa
當然還有些特殊的高強鋼纜 棘輪轉盤技術。
如來自 boa 公司的同名技術和來自 Puma 的 Disc 以及其他模仿者。由于這個部件成本高,目前國際大牌都是用在戶外鞋、雪地鞋這樣不方便手系帶的產品上,用在跑鞋上更多是一種噱頭。
boa 技術
Puma Disc 技術
這個技術也不是沒有缺點。由于其鋼纜完全沒有彈性,對不同部分調節(jié)松緊程度是不可能的。
鞋后跟
和鞋帶共同負擔跟腳任務的后跟只要形狀正確并且沒有用光滑的里布基本就可以了。但是為了讓有硬度的鞋底在彎折時不會將后跟帶下去,加強一下總是好的。
目前非常多的跑鞋用一個“圈椅”形式的 TPU 插片構造了整鞋的牢固結構。
李寧 輕十二
網布
這個基本是看是否耐磨、透氣。
耐磨和透氣似乎是剛好相反的材料需求,看到有不少跑鞋就是鞋面磨出洞,然后果然就透氣了,哈哈。
目前鞋面多是幾層網布,這個并不是說最外面的窟窿大就透氣,大家耐心研究一下才好做判斷,前提是不要為了追求透氣讓砂子容易跑進去哦。
比如藍色這雙細孔在下層,黃色這雙細孔則是在表面。
Saucony Ride 7
New Balance RC1400 v2
再一點就是如何加固和裝飾這個網布,較傳統(tǒng)的就是再車一層結實的材料上去。
Asics GEL Nimbus
新的技術則是為了美觀改為熱壓裝飾,缺陷是耐用方面有所不足(如上圖,對部分跑者或許是福利,買新鞋的借口啊)。
如果講最新的技術,那必須是工程編織了。可以利用少數(shù)幾種絲線通過編程直接一次性編織出鞋面的形狀和紋樣。工程編織的優(yōu)勢是美觀、減少鞋面對腳部的摩擦。缺陷則是彈性大,包裹性減弱。
大底
在耐磨上沒什么好說,那鞋底為什么不全用耐磨橡膠呢?
因為耐磨橡膠彈性差并且密度高會增加重量啊。
黃色八角形標志的 Vibram 來自意大利,是很多戶外鞋拿來提高身價的大底,不過在本文討論的路跑跑鞋上暫時出現(xiàn)不多。
V 底增加鞋企成本,況且鞋底太結實沒意義,最好的產品是全面同時壞掉。
有跑鞋品牌和輪胎品牌合作,例如跟馬牌(Continental)、固特異(Goodyear)都有過合作。
相信合作是為了讓消費者對鞋底耐磨性有信心,但實際上很多品牌的自有鞋底配方絲毫不差。
Adidas & Continental
大底另一個關注點就是看設計是否合理。比如上圖的 Adidas 碎釘?shù)卓隙ㄊ窃揭暗住?/span>
慢跑底和競賽底看大底橡膠接觸面形狀,如果都是較大塊的一般是慢跑底,如果前掌是很細碎的安排則是競賽底(輕量 增加摩擦)了。
Brooks Ravenna 鞋底
Nike Flyknit 鞋底
千萬別以為簡單啊,某國產大底設計是這樣的。
如果把前掌跖骨受力最多的位置設計成中空的形狀,那應該是有點問題吧。
中底
中底與 EVA 幾乎要被捆綁在一起了,因為 EVA 是長久以來中底的首選材料——恰到好處的彈性以及性能穩(wěn)定。
直到現(xiàn)在這個狀況對整個運動鞋制造行業(yè)也沒有太大改變。
EVA
是一種塑料物料,由乙烯(E)及乙烯基醋酸鹽(VA)所組成,特點是柔軟耐腐蝕,剛好符合鞋底需要減震、耐用的需求。
由于人類對技術進步是有追求的,一個簡單的 EVA 必須被不斷比較,各大品牌自行研發(fā)或購買專利材料才有銷售力啊。
當然新材料肯定要有優(yōu)勢,這個優(yōu)勢一般是:我比 EVA 輕,或者我比 EVA 彈性好。
強調我比 EVA 耐操的也有,不過對于跑量低的人根本木有吸引力,中底還沒有被踩塌就氧化成粉的大有人在吧(特別是那些收藏鞋的人,對此該深有感觸)。
再次引用部分跑友的話,中底耐操絕對不是賣點,你不壞哪有借口買新鞋是吧哈哈哈。
江山代有才人出,
這里只介紹目前各品牌的主推中底技術吧。
Nike Lunarlon
Nike 在推的 Lunarlon 主要訴求是比普通 EVA 大比例降低了密度。
Nike Lunarlon 中底
Adidas boost 中底
Adidas 主推的是 boost 專利材料。
小 TPU 顆粒發(fā)泡,訴求點是超凡的彈性以及穩(wěn)定耐用。這個材料比 EVA 密度稍高,所以全 boost 底的鞋都會比較重。
李寧 云材料中底
國產品牌李寧推出云材料是改良 EVA。
訴求是反彈、耐久和避震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其他大同小異的不贅述。
只改良材料變化不夠快,
各鞋廠也都動了腦筋,
向中底內植入各種小物件。
Nike Air 氣墊
最炫的當然是 Nike 的 Air,初出江湖時便一鳴驚人。Air 是氣囊,Nike 在中底內放置過很多款不同大小的氣囊。Air 緩震系統(tǒng)為足部提供出眾的減震防護。
VAPORMAX 已經讓氣囊充當全掌外底的功能了。
NikeLab Air VaporMax Flyknit
氣囊剛性有限,我認為這樣的厚度已經不適合跑步了(不穩(wěn)定,你見專業(yè)運動員穿 VAPORMAX 跑步么,即便是訓練?)。
這也是為什么文章一開頭我提出你穿大開窗氣墊鞋會被認出是“菜鳥”。
Nike Zoom Air 氣墊
不過,Zoom Air 絕對是低調奢華的科技典范。
如果你在中底側面見到 Zoom 字樣,那對應位置就會有內置的 Zoom Air 氣囊(比較少有開窗的)。
Zoom 氣囊很扁,里面有很多彈性纖維,這些纖維的拉伸作用可以使氣囊更快地給足部反饋。
圖片是我切開的 Zoom 氣囊,大家看到的黑色物就是切斷的彈性纖維了。
Asics GEL 減震膠
有跑鞋之王美譽的 ASICS 看家本領則是 GEL。
GEL,顧名思義,啫喱果凍狀的材料,彈性非常優(yōu)雅,在中底的合理位置配搭下使反彈、穩(wěn)定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類似的內置材料還有 BROOKS 的 DNA。
Asics GEL NIMBUS
Saucony PowerGrid
也有內置從減重思路下手,比如 Saucony 的 PowerGrid,不僅輕量,彈性、耐用性方面也得到提升。
類似思路的還有 NEW BALANCE 的 N2 技術。
Nike 內置碳板
Nike 用在「破2計劃」(兩小時內跑完馬拉松全程)中的非市售 Zoom Vaporfly Elite 中提到的碳板,之前一直只用在高端籃球鞋中。
目前如果購買 Zoom Vaporfly 4% 則也可以體驗到全長碳板的威力。
官方的說法是可以減少小腿發(fā)力,還有傳聞有人要禁止這作弊的技術,我判斷炒作機會多點。
我在目前 Nike 官網看到說明又變成尼龍片了,咱先不理究竟是什么,這個東西在我看來就是輕量化增加中底剛性。你看 Vaporfly 的中底都多厚啊,穩(wěn)定性肯定欠佳。
結構減震
這個也是很正常的設計思路,材料固定的情況下,還通過什么途徑改變性能呢?形狀唄。
Nike Shox
Nike 的 Shox 屬于外掛了,幾個零件組成一個小的氣柱。
Nike Shox
因為剛性強,所以小體重的人對這東西都踩不動,于是大家看到目前多是籃球運動中尚有 Shox 身影。
另一跑鞋大神 MIZUNO 的 Wave 也是針對大體重的避震設計,可以看出這基本和老式的火車、汽車避震都一個形狀了。
類似這樣結構的避震多到……幾乎每家都有唄。
再談一下個人認為詭異的中底技術,
讓大家放松一下神經。
Adidas 的 Springblade,隔幾十米就能聽到蹭在地面上巨大的聲響。我還比較關心這東西如果進了石子兒怎么辦。
Adidas Springblade
361 NFO
這個 NFO 又稱磁懸浮技術也容我質疑一下。
你要是磁力夠強到可以反彈一個人的幾百公斤沖擊力的話——強磁力在飛機上屬于危險物品啊老兄,這鞋簡直是為不法分子造的啊。
鞋墊
雖然絕大部分跑鞋(例外馬上講)都配有鞋墊,但依舊有定制鞋墊或高級鞋墊回家自己剪切替換原裝鞋墊的生意存在。
鞋墊的存在有幾個意義:
傳統(tǒng)制鞋工藝決定了不加鞋墊你就踩在不舒服的材料上面。
周圍的車線和你的襪子互相摩擦會造成某一方壽命不必要降低。
其次,
鞋墊可以做為中底彈性分布的延伸。
這也是為什么有高級鞋墊是多密度的,
以及定制鞋墊的原因。
好了,最后是來自 UA 的無鞋墊工藝。設計出發(fā)點是減少摩擦和方便排出潮氣,具體體驗可能每個人都不同。
我也嘗試過非常滑的鞋墊,簡直是跑鞋設計/材料上的噩夢,不說是誰了。
又輪到那句“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廢話了。
千萬別因為廠家的介紹或價格去對比說哪雙鞋子最好。
比如,世界冠軍穿的競速跑鞋保護性很弱,底很薄,說不定你跑幾步就受不了了。
比如,一般一個品牌最貴的型號都是頂級穩(wěn)定緩震款,你如果沒有足外翻就浪費了穩(wěn)定,你不夠大體重就踩不動那頂級的緩震,反而會因為這兩個功能給鞋子帶來不必要的重量和不靈活。
個人推薦選鞋步驟
1.
首先判定用途
長距離訓練、短距離訓練還是競速;
2.
其次根據品牌鞋款的強項選擇自己的偏好
鞋底的緩震、整體的包裹性、
鞋面的舒適透氣等都是重點考慮的因素;
3.
最后是美觀和價格的考慮
如果你有一定買鞋經驗,那么基本一雙鞋拿在手上一看就可以判斷得不離譜了。
進階 - 量腳儀
下圖為量腳儀,這個東西基本夠專業(yè)的鞋店都應該配備。
要知道,鞋子品牌最值錢的可能就是鞋楦,那是讓一款鞋子可以適應目標市場最大數(shù)量消費者的根本,都是花了無數(shù)金錢、時間統(tǒng)計出來的大數(shù)據結果。
那么,亞洲人的腳相對歐美人會偏寬,所以針對兩地市場的同一款鞋很可能采用的就是不同鞋楦。
于是,更專業(yè)的品牌會對每款鞋在市場投放不同楦型產品,用量腳儀測出你的腳寬是 B/D/2E/4E 可以幫你選到更適合自己的鞋子。
進階 - 鞋楦
鞋楦就是鞋的成型模具,我們沒法擁有私人鞋楦去做鞋的時候,只能接受腳去適應鞋廠產品的現(xiàn)實了。
以上為「跑鞋」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下期推送,內容包括:「跑鞋」品牌介紹及產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