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圓明園的歷史是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知曉了的,八國聯(lián)軍的暴行讓這座大清帝國傲然自得的恢宏巨園在一夜之間變成了殘垣斷壁。圓明園在我的記憶中只是憑空追緬、痛定思痛的歷史課堂,所以此次來北京游玩,圓明園之行是敲然而定的。
圓明園公園是由綺春園、長春園、圓明園三園組成,風景寧靜而優(yōu)美,宏大而壯美,有波瀾壯闊的雄奇畫卷,號稱萬園之園。圓明園在海淀區(qū),離頤和園不遠,與清華大學西門毗鄰,這是我們行程計劃的路線里景區(qū)比較緊湊的區(qū)域。我們乘四號地鐵從新街口站從北而行,途經(jīng)十余個站點終于抵達圓明園站。從地鐵站C口出來,向東行走二十多米,就到了圓明園景區(qū)門口。我們買票依序入園,在青蒲花叢的四周沿路徑西行,不多時就到了鑒碧亭。手扶倚欄,站在亭首,遠遠看到水面泉水噴瀉,碧波激蕩。湖面上鋪滿了嫩綠嬌艷的睡蓮荷花,粼粼光色,景色宜人。繼續(xù)向北行走,就看到了圓明園的殘橋景區(qū)。這原本是座石孔相連的石拱橋,經(jīng)八國聯(lián)軍的毀劫之后僅存一孔殘缺的橋段。這殘橋由數(shù)塊拱形石條修筑,橫搭在玉河水面,水下河流潺潺而過,匯入不遠處的湖中。我們隨人流陸續(xù)北行,經(jīng)過了秀生叢然的荷花園、水中有景的玉湖水潭、高矮蔥郁的土丘濕嶺、巍然屹立的莊嚴法界、可聞濤觀瀾的涵秋館、具有娓妙動人傳說的“仙人承露”,這每一處的景觀都足以讓人流連忘返。在轉(zhuǎn)折處,聳肩回望,玉湖中那座綠景環(huán)抱的鳳麟洲猶如蓬萊島嶼讓人神往。再向北行,就離開了綺春園,我們沿著春芳齋旁的指示,向西走進了由福海延綿環(huán)繞的圓明園景區(qū)。 圓明園位于圓明園公園的西側(cè),是公園最大的景區(qū),由福海、九州景區(qū)、圓明園四十景區(qū)組成。我們沿著福海湖畔,荷花十里,無窮碧色,舟盡景生。不覺人翩翩然,心入勝景。在福海湖畔的賞景之處,愛妻和女兒坐在翠綠掩映的長凳上,沉浸在湖潭菏色的美景中。在旁邊的路徑上有“圓明園四十景”圖片展,一幅幅古景再現(xiàn),讓人錯目暇接,不由得讓人沉思。我興意十足的駐足觀看,揣度景色中的意境。“圓明園四十景”是圓明園仿意蓬萊勝境、江南園林、名山桃源而建筑的四十八個景區(qū),比較著名的有九州清晏、慈云普護、杏花春館、長春仙館、萬方安和、武陵春色、濂溪樂處、西峰秀色、平湖秋月、蓬島瑤臺、接秀山房、夾鏡鳴琴、廓然大公。這圓明園四十景,經(jīng)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建成,景色各有不同,猶如瑯環(huán)福地,別有洞天。我想這些園中璧景的背后是那些能工巧匠在封建統(tǒng)治者的淫威施壓下付出了凄酸的血淚和萬般的艱辛,這些用勤勞與智慧完成的舉世景物工程縱然在庚子風云的巨變中焚于一矩,但其斐然的成就與熠熠的光輝必將載入春秋史冊。待休息片刻之后,我們起身走入圓明園景區(qū)中的“曲院風荷”,荷塘漣漣,荷花齊放,根葉交織的玉潔蓮花在荷塘中層疊泛濫,藕斷絲連的嫩蕤在湖面隱隱若現(xiàn),清芬的荷香在空氣中陣陣飄蕩,此時,我即使用萬千言語也難以表達這景色的美麗。“蘇堤春曉”是從西湖中取景而建的古景,楊柳輕拂莜莜春岸,堤流有若素水秋寒,數(shù)不清的綠意,說不盡的愜意。我與妻女一路而語,細聲婉言,唯恐高聲話語打破這園中的寧靜。 “蘇堤春曉”西轉(zhuǎn)而過,是“碧桐書院”,這也是圓明園四十景中的一個。古院白桐,林密層層,是一處清幽而居的上好景觀。 “慈云普護”是寺院與林景相映一體的景區(qū),古寺林郁,森嚴卓穆,是我們這一路來所看到的、喁喁難得的寺院古跡。在慈云古寺旁邊是九州景區(qū)里享譽盛名的“上下天光”景苑,顧名思義是指上天有如翠嫣,下地仿若明洸,是一處用心意會的美景佳境。再往前,就到了杏花春館。雖是夏秋之際,但春景芳菲仍有余味。群花爛漫,像是關不住春色,在滿園盛放。我們不由自主,放慢了腳步,欣賞這風情萬種的景象。
沿著湖潭一路北行,經(jīng)過了“濂溪樂處”。這是一處反映宋代理學文化的景點,在竹林深處,給人以深舒而自然的況味。樂在止境,曲溪流長,象征著古典哲學傳承千年。路很長,多有曲折,林木叢間不覺有了幾重灣,灣過有幾重景,景中有水墨渲染。在路東邊有一座文源閣,巍然宏偉的建筑,層檐碧瓦,古韻參然。文源閣是我在泛讀歷史典籍時所知道的,那里曾珍藏過由清乾隆年間歷經(jīng)十年而編修的經(jīng)史子集巨作《四庫全書》。據(jù)說此書共手抄七部,分別珍藏七個地方,分別是:北京故宮內(nèi)的文淵閣、沈陽故宮內(nèi)的文溯閣、北京圓明園的文源閣、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揚州的文匯閣、鎮(zhèn)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前四閣稱為“內(nèi)四閣”,供皇家御覽;后三閣稱“南三閣”,又稱“浙江三閣”,供南北文人閱覽。由于年代變遷、戰(zhàn)火焚煙,歷經(jīng)歲月和戰(zhàn)亂的《四庫全書》由原來的七部保存下來的僅剩三部半。其中文淵閣藏本輾轉(zhuǎn)多處,于1948年被國民黨運入臺灣,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是目前公認保存最完好的一部。文溯閣本藏于甘肅省圖書館,文津閣本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文瀾閣藏本經(jīng)戰(zhàn)亂散失而殘缺不全,建國后雖多次補抄,但已非原書,算是殘缺的半部,現(xiàn)藏于浙江省圖書館。毀壞浙江的文匯閣、文宗閣藏本毀于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和中英鴉片戰(zhàn)爭;圓明園的文源閣藏本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文源閣已在火燒圓明園的歷史變故中焚為灰燼,如今的規(guī)模是根據(jù)相關文獻仿古而建的。我站在閣門閉鎖的階下,感覺風云瞬間而過。路蘚遍地橫生的錯覺,春花凋敗的凄涼,從心間滾滾而來,古往今來難捱的無奈與悲涼油然而生。轉(zhuǎn)過閣角,透過林叢,可遙望到碧水相隔的舍衛(wèi)城。這是在雍正年間建造的一座城景,現(xiàn)在留有的只是古跡遺址。從文源閣向北,再轉(zhuǎn)東而行,就到了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西峰秀色”,綠峰矮山,逶迤多環(huán)。過了西峰,我們順著山麓下這條依潭為岸、向東趨往的蜿蜒石道行走,一路的荷潭景色映入眼簾,細嫩的柳枝在風中搖曳,岸畔的青草野花斑斕多燦,讓人迷醉。愛妻在路旁的青柳樹下用柳枝編織著綠帽,女兒采擷著路野的狗尾草折彎成指環(huán),我欣然走前,在不遠處轉(zhuǎn)身將這清雅脫俗的美景和妻女相依的動人美景定格在相機里。這荷花水潭有數(shù)里之遙,在水面浮蓮的對岸,白色的蝴蝶翩翩然不停在花叢里穿梭,蜻蜓飛過浮萍如水的湖潭落在荷香沁然的花蓬里,唧唧般嘶鳴著初秋的寧靜。走過長長的石徑,走過休憩的亭臺,走過蛙叫的畦間,走過幽雅的“廊然大公”,我們來到了圓明園福海北畔的“平湖秋月”景區(qū)。湖水一望無邊,湖面幽幽而平靜,碧波蕩漾,疏影泛濫。福海中央有一座洲嶼,名叫蓬島瑤臺,島嶼上殿閣疊次、亭臺林立、草木茂然、四周環(huán)水,可乘舟登島環(huán)眺,是福海景區(qū)的水陸結(jié)合的奇景。再向東行,就是由畔而立、依北而建的藏密樓,是一座仿古的樓閣,古色古香,朱檐碧瓦,也是依據(jù)圓明園古景而筑的景致。由福海岸邊的石路向東而行,穿過叢林深處,轉(zhuǎn)過一道拱形的石門就到了園中直行的大路。這條道路筆直寬闊,如長蛇向東伸去。路旁有座分界石碑,指明這是圓明園的止點,由此東行即到長春園景區(qū)。長春園,原名為暢春園,是圓明園公園三大景區(qū)中最核心的景區(qū)。歷史上康熙在此園離世,雍正曾在此即位,故而長春園在清朝中期一直是帝王躬行政事、養(yǎng)頤安生的帝王林苑。
我們沿著大道前行,漸漸人流涌動,游客云集,隨人群在圓明園景區(qū)服務中心停了下來。走進服務中心,正中央上方懸掛著一臺正在播放的電視,房內(nèi)四周的貨架上擺放著琳瑯滿目的裝飾品和工藝品,笑臉相迎的服務員滿心熱忱的向新奇的游客介紹著商品。我與妻女走近人叢,擠在人前,側(cè)耳傾聽講解員介紹著關于圓明園的歷史和清末風云的過去。隨后電視里播放著關于火燒圓明園的真實細節(jié)和印證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的種種罪行,使我們切身處地的到了一個歷史教育的基地,去回顧、去洗禮那一幕幕不堪回首的風云變故。不覺時,我們已在圓明園游玩了三個小時,漸漸的腳力不支,疲憊感油然而生。炙熱的太陽曬著大地,空氣也變得燥熱,人們拖著腳步尋找著憩息的場所,路旁樹蔭下的座椅一時難求。我與妻女東行至轉(zhuǎn)彎處,向北見到一處花景四溢、芳草潤澤、水潭汪洋、人流稀少的景致,旁邊的照壁書寫著“方壺勝景”。我們找了一處依林而置的長凳坐下,望向不遠處水潭的景色。潭水碧色,湖光一片,雖有清風吹過,卻是無波無浪。無盡的荷葉片片相連,有如海天一色與遠景相印,不禁讓人想起“接天連日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我休息片刻之后,與妻女話別,前往不遠處的圓明園公園里最盛名的“西洋樓遺址”。 西洋樓是一處以西式建筑風格為主的園林遺址,位于長春園的東北側(cè),景區(qū)占地80畝,如今是圓明園公園最核心的景區(qū)。西洋樓遺址參觀者之所以紛涌眾多,不光因為園內(nèi)有幾經(jīng)修復的黃花陣、五竹亭、線法山、方河等景觀,更重要的是那些留存至今的殘垣斷壁遺址可作為歷史佐證的課題或教材。我獨自一人,排隊買票,懷著憂患的意識和復雜的心情進入了這座被作為歷史寫照的西洋樓公園。倏然間,呈現(xiàn)在我眼前是一望無垠的碧野與荒原,那白色的斷壁與殘柱零散而敗落的被接壤的鐵絲網(wǎng)高高的圍困在中央。我沿著鐵網(wǎng)外的路徑移步向前,一步一停,試圖用不同的角度覬覦出這殘垣的原貌。微風一陣而過,拂走了額頭的汗珠,卻難以拂曉我心頭重重的霾塵。歷史的遺跡,殘存的畫面,我佇立在這殘垣斷壁的不遠處,忖思萬千。游人如流,過往匆匆,我想這些鐫刻有歷史記憶的垣壁仿佛在向今人言談那講不清的話語,傾訴那道不盡的故事。我漸趨向前,融入了在我不遠處的一個導游團隊里,一路傾聽著年輕貌美的女導游專業(yè)而又耐心的講解。看著她如臨其境的神態(tài),聽著她娓娓道來的故事,我也漸漸地對我先前所熟知的圓明園西洋樓陌生了起來。隨著導游的腳步,我們一行來到了圓明園西洋樓建筑中規(guī)模最大的大水法景觀。這一座座始建于乾隆年間留存至今的由漢白玉石雕砌的殘垣斷壁早已成為圓明園西洋樓遺址的形象和標志,有如歷史的恥辱柱一般屹立于世人的面前。水法是由英文直譯而來,意為噴泉,大水法顧名思義就是大純正水的戲法。從大水法復原圖來看,是一座以精美石龕為背景的多噴泉的歐式宮樓,氣勢恢宏,唯美壯麗。在樓門前各有一對噴泉四溢的獅子頭,菊花形狀的水臺中央有一只鹿角噴水的梅花鹿,鹿兩邊圍有十條迅疾奔跑的獵狗,狗嘴里的泉水源源不斷的噴射向圍場中央的梅花鹿。這就是大水法最盛名的噴泉勝景“獵狗逐鹿”。在樓臺的左右和前方各有一座十三級的噴水寶塔,四周噴泉一時齊放,尤為壯觀。在噴水池南邊是一座供皇帝觀賞噴泉用的石雕屏風和寶座,名為觀水法。在大水法北側(cè)是一座筑于高臺之上嵌鐘式的西樓景觀,名為遠瀛觀。遙想當年的遠瀛觀景觀必定氣勢恢宏、蔚為壯觀,可如今卻孤身矗立于碎石滿地的凄草叢臺上,盡是蕭條荒穡的場景,徒留幾根斷壁石柱。荒景凄涼,園貌難復,仿佛向世人展示著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盛景和慘痛的歷史教訓。此刻,我停留在這些遺址旁邊,心中無限感慨。從大清帝國的倔傲屹立到?jīng)]落皇朝的茍延殘喘這是何等的反差,西方列強的虎視眈眈以及聯(lián)軍的一次次侮侵,無一不在證明強者乃大、弱肉強食的歷史定律和法則。這眼前看似醒目和壯觀的巨型殘柱、石龕和石屏風,像是一座座罹劫風雨、飽經(jīng)滄桑的歷史豐碑,在向世人傾訴著西洋樓盛景難以復原的悲哀以及更深沉的印證外國侵略者毀滅式的掠奪和罄竹難書的滔天罪行。在大水法北側(cè),就是著名的遠瀛觀遺址,是西洋樓景區(qū)的主要景點。這原是一座筑于高臺之上的西洋鐘樓式宮殿,雄偉壯美。樓基高而鞏固,樓體由數(shù)十根高大的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巨柱支撐。據(jù)傳遠瀛觀為乾隆寵妃容妃(香妃)生活的場所,乾隆為博其歡心,特命西洋工匠制做鍍金銅床、沐香浴池等西洋家具。遠瀛觀曾以其驚世浮夸的唯美設計和中西合璧的灝瀚美景聞名于世。其門前的噴泉造型更是奇特,與鄰近的大水法和海晏堂組成最華麗耀眼的泉群勝景,可惜這磅礴宏大的景觀也同樣在咸豐年間被罪惡滔天的英法聯(lián)軍焚毀。海晏堂遺址是一處處被包圍起來的石柱斷壁,其后是一座闊達漫深的蓄水池遺址。現(xiàn)在看來殘破不堪的海晏堂原來卻是可與大水法、觀水法齊名的西洋式樓宇,是清廷皇室貴胄觀賞萬泉齊噴盛景的娛樂場所。過了海晏堂遺址,導游將路線回轉(zhuǎn),我獨自一人向南游覽。只見朗朗的青空下環(huán)繞著綠景,旁邊草叢里堆放著雕刻精美的石柱、石臼、石基,上面的花紋圖案惟妙絕倫,令人稱贊。不遠處就是園內(nèi)導游圖所標示的螺獅牌樓、法線墻以及方河。線法墻遺址在方河的東岸,又叫線法畫,原是一處展示異國風情的油繪畫廊。據(jù)傳乾隆為博得遠離回疆故土的容妃(香妃)的歡心特在此展示新疆阿克蘇街市的景色,容妃站在線法山東望,尚能感受到重回故土的情境。在線法山和線法墻之間,有一條方河,在螺獅牌樓東面,寬五十多米,長一百四十多米。沿岸是由江南采運而來的雨花條石砌成,泉水通過暗渠從獅子林流入。在線法墻下設有水箱,布局成意大利威尼斯水城的模型,清帝與后妃在線法山可坐觀這情趣絕倫的西洋景觀。我回過路來,向西行走,不多時就到了西洋樓公園的線法山。法線山是一座人工堆成的土山,位于大水法東面,高約八米,占地約六千多平方米。山麓四周皆有通往頂峰的盤山蜿道,道路兩側(cè)砌有黃綠雙色的琉璃宮墻。這條山道彎彎繞繞,原是乾隆狩獵騎射和御馬登山的必經(jīng)之路。因其蜒然而上、且又迂回曲折,始終給人以飛馬回旋路難盡的感覺,故法線山還有個頗具典故的名字“轉(zhuǎn)馬臺”。在山頂上有座重檐八角的西洋式?jīng)鐾ぃ驹跊鐾?nèi)可俯視山下萋萋遍野的綠景和西洋樓遺址全景。我沿著殘斜的御馬古道登上法線山,憑目俯瞰著四周翠綠滿園的景象。林中的鳥語遍及耳畔,旖旎的花香在空氣中四處蔓延,大水法、遠瀛臺、海晏堂等園內(nèi)的遺址景觀盡收眼底,心頭又是一顫。下山時我心魂未收,腳下被青苔所滑,一個趔趄摔倒在地擦傷了雙臂。待我用鮮血淋漓的手臂支撐著站起來時,卻看到了一只毛絨絨的松鼠從我的眼前悠然蹦過轉(zhuǎn)在樹后窺視著我,在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夢中。這意外的小插曲使我的游興一時索然無味,為四處尋找清洗傷口的水源我急步離開了法線山,抵達圓明園展覽館的洗漱間。圓明園展覽館位于西洋樓公園的東側(cè),是一座由三個展廳組成的白色的中式建筑,門口依序排列著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銅獸首供游人參觀。我從正門進入,依次參觀了館內(nèi)的各個展廳,墻壁展出圓明園的興盛與衰敗的圖片,介紹著圓明園四十景的名稱由來,描繪著清朝帝王在圓明園參政、娛樂、生活的圖畫,陳列有玉印璽、金飾物、銀鑾佩、銅器皿、鐵鎏環(huán)、景泰瓷、名書畫、御批折等,這些無一不在體現(xiàn)圓明園作為萬園之園的氣勢恢宏以及博大輝煌的歷史畫面。從展覽館出來,向東北方向行走,就到了素有皇家迷宮的黃花陣。黃花陣,位于西洋樓遺址公園的東北側(cè),是在乾隆年間根據(jù)法國凡爾賽迷宮仿建的一座中西式建筑物。站在黃花陣門口遠處觀看,一米多高的雕花磚圍砌的方陣曲曲折折有如迷宮,東西寬約六十米,總長一千多米。方陣的盡頭是一座高高筑于基臺上的具有中西結(jié)合風格的八柱圓頂式的漢白玉石亭。據(jù)傳中秋之夜,皇帝坐于亭內(nèi)觀看穿梭于方陣中衣著盛裝的嬪妃以及宮女們手持黃綢扎制的蓮花彩燈相互嬉逐的絢麗場景,養(yǎng)眼博物,以此為樂。故而黃花陣還有一個雅趣的名字叫“萬花陣”。黃花陣勢看似簡單,卻是易進難出。我從方陣的東口走入,沿著迂回曲折的陣路向前行走,從外圍到里圈,一路的左拐右轉(zhuǎn)。在不經(jīng)意中迷途知返,之后再重蹈舊途,幾經(jīng)周折終于走到方陣的盡頭,登上眼前這座高然矗立的西洋式圓亭。站在亭中,卻見方陣遍筑的矮墻延綿不斷,東西周圍栽植的青松翠柏層出疊然,行走于陣中的游人亂步如蟾,返去而又來回。我斜倚在亭柱旁,望著如織的游人、迷迭的方陣、四周翠綠的樹木以及亭臺上遠眺的殘缺石物,不禁想起黃花陣歷久彌新的故事。清末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火燒圓明園,黃花陣幸存。清滅亡,我們的國人以瘋狂的盜竊之勢入圓明園將黃花陣拆毀。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景觀是建國之后在原址上修復的,所不同的是將方陣中央的石亭由原來中國琉璃瓦式改成了西洋漢白玉石式。走出迷宮般的黃花陣,向東南行走,就到了西洋樓景區(qū)的養(yǎng)雀籠遺址。這原是乾隆年間修建的供養(yǎng)孔雀等珍貴鳥禽的場所,而如今只剩破敗的石垣殘壁。穿過擁擠的人群,走過園內(nèi)的廣場,我原路返回,西洋樓公園游覽之路已到盡頭。我驀然回頭,但見那佇立于荒野之上的遠瀛觀、大水法沉寂在盛陽的光輝之下,那熠熠生輝的殘垣斷壁和孤零破敗的石柱終被歷史所記載,那折射人芒且獨有的殘缺美也終被世人所銘記。
行走丨這秋色
行走丨遇見林城
行走丨希拉穆仁草原
詩會丨錢塘世紀大酒店
詩會丨為楠溪江抒懷寫意
行走丨關于清鎮(zhèn)的幾首歌謠
行走丨花看半開,小得盈滿
行走丨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行走丨一路向西,去拉薩
行走丨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筆會丨我乘慢船去塘棲
虛構丨初戀似流水
行走丨春戀下各
行走丨撲蝴蝶
行走丨藏匿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