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一種東西,是人類談得最多,卻了解得最少,又對日常生活影響最大,那大概就是「愛」了。
不論是動人的愛還是殘酷的愛、或是血淋的愛,在人類的歷史中,總是不斷出現(xiàn)。有情人成不了眷屬,會不滿意、會痛苦;成了眷屬,還是不滿意、還是會痛苦。那麼,沒有情人呢?依然煩惱、痛苦。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愛情像個頑皮的精靈,在人世間撤野,帶來樂趣,更帶來做不完的課題。
「有夢就去追」的迷思
現(xiàn)代的人,即使是女性,都受到成就取向的影響,對自己有許多期許或夢想。「有夢就去追」,是我們的社會中常用來鼓勵、激發(fā)行動力的口號。這樣的口號,如果沒有伴隨情感和情緒教育,就難達到內心的平衡發(fā)展,容易變成偏頗、不健全的人。這樣的人,會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或是為了達成目標而可能不擇手段。
一個過於標榜物質或外在成就的社會,固然是對於人類的文明和生活的進步,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忽略了人類其他層面的需求和對生命的關照,是很難產生使人覺得安穩(wěn)詳和的歸屬感。更甚者,如果將追求卓越和成就的夢想,也帶入親密關系之中,以為這是生命中唯一的游戲規(guī)則,就很容造成痛苦和悲劇。
為何分手會造成失敗感?
親密關系是一種私密且信任的關系。身在其中的雙方,多多少少都會向對方流露或透露出不為其他人所知的感覺、觀念和行為。不論是由於愛情的浪漫力量或是對愛人的信任,我們都會有相當程度的開放,會撒除某些防衛(wèi)措失,打開內心世界的某些門窗,來接納愛人。然而,我們在享受有了心靈伴侶,減少了孤獨寂莫之苦的同時,依然留存著隱隱的不安。這些不安是來自何方呢?
它是人類古老的、原始的不安-擔心生命會受到威脅,而難以持續(xù)。這些不安,有時難以覺察,卻隱隱在內心深層發(fā)出訊息。一旦外在環(huán)境,有了改變,被認為不再可信時,不安全感立刻由內心深處竄起,此時,不但要自我防衛(wèi),并且預備對外來侵犯 展開還擊。
在親密關系中,這種不安的訊息,有時看似消失,其實它是一直存在的。我們對於親密的人,雖有較多開放,也有較多的期望。期望一多,也往往忽略去檢查是否合乎實際;失望和沖突,自然會增多。這種狀況,不但造成疏離,更加強原本的不安。因為愛人己經「知道的太多」,換句話說,愛人手上掌握了許多我們的弱點,可用以攻擊我們。情場此時逐漸轉變成了「戰(zhàn)場」,愛人變成了「敵人」。當愛情引起內心的攻防戰(zhàn)時,自然就會開始計較輸贏。
「行為等同價值」的迷思
在自我價值的判斷上,我們很容易以外在的成就和行為,做為判斷標準。那是因為我們十分狹隘的將「成就」和「行為」視同「價值」所致。例如:一個小偷并非毫無價值的人,他的行為是錯誤,或者可以說是無價值的;但是「行為」并不等同他這個「人」。我們可以否定他的行為,而不能否定他做為人的價值。否則,我們何必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呢。
可見我們即使在情場上,做了錯誤的判斷,犯了許多錯誤,因而造成分手,我們仍是有價值的人。只要我們經過檢討、學習和改正,我們會因而更好、更成熟,反而更可增加自我價值感,。這難道是失敗嗎?
失戀分手,就像走在人的路上未留神而摔了跤,可以擦了藥,爬起來再走,還是能繼續(xù)朝向自己的目標邁進。如果只坐在地上器,那才是失敗。所以,分手也可以算是失敗;就全看你自己要如何選擇、如何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