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這大概是中國大多數(shù)封建皇帝共同的生活經(jīng)歷。乍一聽,他們的生活條件是極其優(yōu)越的,但他們并不怎么快活,為什么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們失去了身心自由。我們也許只看到了皇帝驕奢淫逸、為所欲為的一面,往往忽視其另一面,那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是被嚴格規(guī)定了的,這對于大多數(shù)守成時期的封建皇帝,尤其是在皇帝預(yù)備期的太子來說,是確切而真實的。
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曾說到這個問題。明神宗萬歷皇帝做太子時,老師曾經(jīng)為他講經(jīng),年輕人生性好動,在不知不覺間把一條腿放在了另一條腿上,老師就陰陽怪氣地責(zé)備起來:“為人君者,可不敬乎?”講經(jīng)之間,老師忽然背起了先賢的勸責(zé)之語,令萬歷皇帝一時間感到莫名其妙。老師見他不明白,就又刻板地重復(fù)那句話。直到萬歷皇帝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腿放的不是地方,趕快擺正了姿勢,老師才繼續(xù)講經(jīng)。春天到了,鶯飛草長,熱愛自然乃是人之本性,但萬
歷皇帝僅僅折了一截剛發(fā)芽的柳枝,老師就責(zé)備起來,說什么為人君者要有體仁之心、要有好生之德云云,弄得萬歷皇帝畏首畏尾,毫無興致。這種生活,實際上與囚徒無異。
一般來說,皇帝即位之前要有一個預(yù)備見習(xí)期,就是做太子。做太子的一項重要生活內(nèi)容,就是聽老師講經(jīng)。這還罷了,但是太子還要像搞選美比賽一樣,把自己暴露在大臣們面前,讓大臣們評頭論足。如果有哪一項不太符合大臣們的要求,太子的資格就多少有些危險了。終于熬到當了皇帝,其實也不自由。每天重復(fù)各色儀式,乍看起來十分威風(fēng),像劉邦當年初試朝儀時所說的,“吾如今知皇帝之貴矣”,但時間一長,就會不勝其煩,覺得生活枯燥無味。
在這種“學(xué)問道德”的“內(nèi)憂外患”之中,從太子到皇帝的整個歷程都很不舒服,至于想發(fā)展自己的個性和長處,就更別提了。萬歷皇帝想在八小時之外搞點業(yè)余愛好,進一步研究一下書法,想弄個書法學(xué)會的理事之類的學(xué)術(shù)職務(wù)干干,以顯示一下自己也有一定的能力,并非只會享受祖蔭。但這不行,大臣張居正裝出一副為民請命、為國獻身的樣子,伏地泣涕,進諫萬歷皇帝萬萬不可,說什么書法乃是淫巧小技,不可因此誤了治國大計。群臣見首輔大臣如此忠勇,也都不甘落后,怕白白丟了這個沽名釣譽的好機會,于是群起效仿。在這些“正人君子”的圍攻下,萬歷皇帝雖然十分掃興,但也無可奈何,只好“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了。
如果說上面說的還都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的話,那么萬歷皇帝想廢掉長子、立自己心愛的幼子為太子,恐怕就是一件大事了。這當然更遭到大臣們的堅決反對,他們歷數(shù)廢長立幼的壞處,義正詞嚴,莫可置辯,弄得萬歷皇帝不僅沒有辦成事,還碰了一鼻子灰。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萬歷皇帝終于看清了自己并不屬于自己,實在不過是一個傀儡。一經(jīng)悟透,他便采取了一種消極的反抗方式:怠工。于是,萬歷皇帝也就成了明代的壞皇帝。
據(jù)說,在周以前,帝王的壽命有超過一百歲的。因為年代久遠,堯、舜、禹等人究竟活了多大年齡已無從知曉了。唐代的大文學(xué)家韓愈在他的《諫迎佛骨表》中說:古時,黃帝居王位一百年,享年一百一十歲;少昊居王位八十年,享年一百歲;顓頊居王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歲;帝嚳居王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歲;帝堯居王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歲;帝舜和大禹都活了一百歲。那時天下太平,百姓生活安定快樂,人們壽命很長,然而那時的中國卻沒有佛。此
后,商湯也活了一百歲,湯的孫子太戊在王位七十五年,武丁在王位五十九年,古代典籍都沒有說他們壽數(shù)的極點,推求他們的年歲,大概也都不少于一百歲。周文王活了九十七歲,周武王活了九十三歲,周穆王在位一百年。但這只是一種猜測而已。
再看皇帝的壽命。
從漢朝至五代十國以來,一共有近一百四十位君主,他們或因短命而夭折,或者僅活至中年,只有西漢武帝劉徹、三國時吳主孫權(quán)以及唐高宗李淵活到了七十一歲,唐玄宗活到了七十八歲,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活到了八十三歲(一說八十六歲)。其余的,光武帝劉秀壽至六十三歲,蜀漢先主劉備壽至六十三歲;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唐太宗李世民等帝王,大多都沒有活到五十六歲。東漢殤帝劉隆僅兩歲,沖帝劉炳僅三歲,少帝劉辨僅十五歲便死了。
西漢武帝劉徹,雄才大略,居帝位五十多年,文治武功,國家空前強大。但他到了晚年多病又多疑,認為是臣下不忠而詛咒自己早亡,借“巫蠱事件”大殺臣僚,上至宰相,下到一般官吏百姓,受牽連而致死的達數(shù)萬人,皇太子劉據(jù)也被卷入這件事而自殺身亡,其他公主、皇孫多人也死于非命。為此,漢武帝痛心疾首,作為帝王,他對此百思不得其解。當群臣為他的七十大壽舉杯祝賀時,他再無心飲酒,并當即決定把皇位傳給八歲的兒子劉弗陵。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四十四年。統(tǒng)治初期,他繼承唐太宗、武則天以來的政策,勵精圖治,使唐朝國力蒸蒸日上。但到他晚年卻發(fā)生了“安史之亂”,長安被安祿山攻破后,李隆基倉皇逃往四川,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下令處死了自己心愛的貴妃楊玉環(huán)。他的兒子唐肅宗繼位后,軟禁了唐玄宗,使得唐玄宗郁郁而終。
東吳創(chuàng)業(yè)之主孫權(quán)繼承父兄之業(yè),勇敢果斷,占據(jù)江東,與魏、蜀成三足鼎立之勢。而到他晚年時,兒子間爭做太子的斗爭十分激烈。他最心愛、也是十分有才德的長子孫登早死,孫和被立為太子。但孫權(quán)又十分寵愛孫和的弟弟魯王孫霸。這樣,孫和與孫霸之間為爭奪繼承權(quán)而鉤心斗角,大臣也分作兩派,一時間鬧得烏煙瘴氣。結(jié)果孫和被廢為庶人,孫霸被殺,孫權(quán)只好另立少子孫亮為太子。
唐高祖李淵與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吉同心協(xié)力,在隋末大亂中異軍突起,建立了唐政權(quán)。若論功勞,次子李世民功績最大。這樣,太子李建成、三子李元吉為一派,秦王李世民為一派,發(fā)生了爭奪皇位的斗爭,沖突在“玄武門之變”中達到了頂點,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殺死,他們的十個孩子也被殺,唐高祖被迫讓位給李世民。
據(jù)洪邁的《容齋隨筆》統(tǒng)計,從漢朝至五代十國,這一百多位帝王,高壽的實在寥寥無幾,其中固然有爭權(quán)殺戮的因素,但“郁悶而死”的皇帝,恐怕也不在少數(shù)。
真乃“無情最是帝王家”,帝王之家實在是沒有福壽兩全的,要么短命,要么雖然長命卻又無法逃避爭權(quán)奪利的煎熬和懲罰。看來,說帝王都是苦命人,實在并不過分。文/冷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