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至淡時最馨濃
“淡淡的一絲香甜,柔柔的一縷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美美的一段幽夢,像一條小小的溪,緩緩的潤著萬物……”這段“淡”文字,讀著讀著會給人一種“錯覺”:“這淡,究竟是淡還是濃?說它濃它確是貨真價實的淡;而說它淡它卻又實實在在的濃?!?span lang="EN-US">
細(xì)細(xì)品入去,蘇東坡的“淡妝濃抹總相宜”一句,的確夠得琢磨玩味兒。淡并非是“空”,濃也不等于“艷”;其引人入勝、恰到好處之最佳形態(tài),就在“相宜”這個分寸上!“相宜”原本就不容易;“總相宜”則就會更難。因此有人說,“淡比之濃,或許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潤物無聲,容易被人接受?!焙沃怪粫蝗私邮??實在是有些會讓人對之傾慕于心、仰為觀止的!
只要“淡”立在面前了,無不讓人的眼睛一亮,一股馨香頓時撲鼻而入。從容而不冷漠,自如而不做作,沉穩(wěn)而不乏情,高雅而不超凡,審慎而不膽怯,恬淡而不頹廢,平和而不俗庸……在它的面前,幾乎的“濃”的艷媚都會相形見絀地慚愧退去;所有的“烈”的焦躁都會俯首貼耳地心悅誠服。因為,它是一種無以復(fù)加的高雅品位,是一種至美至幻的生命境界。
眼下不少的人都被“淡”所吸引,無不對之崇拜,企盼自己能逢遇到“淡”;原因是由衷感覺生活生存的大環(huán)境太“濃”太“烈”了。濃烈得來污穢縱橫、拙氣掠天,無不讓人眼花繚亂、浮躁抑郁、迷茫心慌、中焦不暢、失措失聰、坐立不安,倍覺活得壓抑活得累。而惟有“淡”,方能使人在憋悶中大大地透過氣來,深嗅到輕松與清馨。
能夠引人入勝的往往都是“稀缺”。因其就是“珍貴”,所以但凡是迫切需求卻又十分“稀缺”的,其價值與回報都會是最高的。而一旦其變得僅憑手段就唾手可得,“稀缺”瞬間就變成“多余”的了。于是,用心去尋遇“淡”這種稀缺,常常都會像“緣”一般難得。
見很多的人當(dāng)下都喜歡念叨“心素如簡,人淡如菊”。很是理解。之所以去津津樂道,正是因它的難得;難得的來猶如天上那輪皎潔的明月,可欣可望而不可及……這“人淡如菊”見有說“人淡如茶”的,內(nèi)涵相似無異;但“心素如簡”卻始終未見能有甚描述可以頂替取代。
自然想到,“心素如帛”行不行?古之竹簡、木櫝和錦帛不都是用以書寫記錄編籍留存的當(dāng)時“紙張”嗎?思忖再三,覺得用“帛”來形容“淡”還是不那么妥貼。雖則如今早已不再用其當(dāng)“紙”,但“錦帛”直到今天還是不鮮見的,不顯稀缺;且其花色繁多,又如何體現(xiàn)得出“素”來?如此,“心素如簡”的“純潔的心地就像竹簡一般高貴肅靜、平和醇厚、古樸典雅”寓意,也就沒法描述得恰如其分、恰倒好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