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是先天之本——“先天”指稟受于父母,“兩神相搏”之精,及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氣,是遺傳而來,為生命之本源,也可以理解為男性精子與女性卵子結合的受精卵?!澳I藏精,主命火,命火為生氣之源”,指腎中陽氣,是生命的源動力。腎的精氣亢勝,天葵至,男精氣易泄,女任脈通,太沖脈盛,經按時以下,兩神相搏,故能有子;受精以后,整個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及抗御外邪的能力,都是腎的精氣的盛衰起決定作用。因此腎為先天之本。
脾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是指兩精兩神相搏在母體內的生長發(fā)育,以及出生以后的人體生長發(fā)育的營養(yǎng)供給,都需要后天脾胃攝入的營養(yǎng)物質消化、吸收水谷精微,運化水谷水濕,升清降濁的作用,而化生氣血,因此一有此身,必經飲食入胃,脾胃共同化生氣血,為后天之本。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的理論內容
腎為先天之本,強調的是腎在人體生長發(fā)育及生殖功能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如下:
1、促進人體生殖機能
腎精是人體胚胎發(fā)育的原始物質,具有決定生殖能力盛衰的作用。人出生之后,腎精漸充,各臟腑組織隨之生長壯大;至青春期,腎精充盛,天癸隨至,性腺隨之發(fā)育成熟,而見男子遺精,女子月經按時而至,性機能成熟,生殖能力旺盛;人至老年,腎精漸虧,天癸漸少,性機能與生殖能力漸減。
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七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2、促進人體的生長發(fā)育
腎中精氣具有很強的活力,隨著腎中精氣的由盛衰變化,人體生命活動呈現出生長壯老的規(guī)律性變化。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fā)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fā)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fā)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男子八歲,腎氣實,發(fā)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八八,則齒發(fā)去。'
可見,腎氣是生長發(fā)育的原動力,腎氣充盛,則生長發(fā)育正常,齒堅發(fā)澤,骨壯有力,臟腑功能正常;若腎氣虧虛,則生長發(fā)育遲緩,五軟五遲,或齒脫發(fā)落,過早衰老,臟腑功能減退等癥。正如李中梓所說:'嬰兒初生,先兩腎。未有此身,先有兩腎,故腎為臟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唿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資之以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腎。'《醫(yī)宗必讀。醫(yī)論圖說》。
3、抵御外邪,防止疾病
腎中精氣不僅能促進人的生長發(fā)育與生殖機能,而且具有保衛(wèi)機體,防止邪侵的作用。'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
《靈樞.刺節(jié)真邪》說:真氣,即人體真元之氣。它是由先天之精氣與自然界之清氣和水谷之精氣相結合而成,其中腎中精氣起著重要作用。故腎精充足,則真氣充盛,形體健壯,抗病力強;若腎精不足,則元真虧虛,形體虛衰,易于為病。'孫思邈云:'精少則病,精盡則死。'青壯之人,腎精充盈,真氣充足,故體健少?。簧倌昊蚶先?,腎精不足,腎氣虧虛,御邪力弱,故體弱多病。
脾為后天之本,強調的是脾在運化谷食和水飲的功能作用
1、運化谷食
是脾對谷食的消化吸收,對營養(yǎng)物質的轉運布輸。谷食經胃的初步消化后,下送小腸繼續(xù)消化,在小腸泌別清濁的作用下,其精華部分由脾吸收,并經脾的散精作用而上輸于心肺,布散全身,以滋養(yǎng)其他臟腑和全身各部。脾運化的精微物質,是化生精、氣、血、津液等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脾的運化功能,依賴于脾氣。脾氣健旺,其運化水谷的功能正常,精微物質吸收充足,則氣、血、津液生化有源,腎中精氣得以不斷地培育和補充,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得到充分的營養(yǎng),從而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若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減退,則機體的消化吸收機能亦因此而失常,而出現腹脹、便溏、食欲不振,或消瘦等。所以說“脾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2、運化水飲
又稱“運化水濕”,是脾具有吸收、轉輸和布散水液,從而維持機體水液代謝平衡的功能。水飲入胃,經吸收后,其津液由脾上輸于肺,并布散至全身。經肺的宣發(fā)肅降作用,內以灌養(yǎng)臟腑,外以滋潤肌腠皮毛;其濁者,一部分化為汗液而外泄,一部分經腎下達膀胱;可見脾在機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轉輸和布散作用。故脾氣健旺,使機體水液得以正常環(huán)流,不致積聚,從而防止?jié)?、痰、飲等病理產物。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兩者關系
1、生理上:先天與后天相互資生
脾的運化必須得腎陽的溫煦始能健化;腎精又賴脾運化水谷精微的不斷補充,才能旺盛。故《醫(yī)門棒喝》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實由腎中元陽之鼓舞,而元陽以固密為貴,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賴脾胃生化陰精以涵育耳”;充分說明先天溫養(yǎng)激發(fā)后天,后天補充培育先天??偠灾⑽笧樗戎?,腎為精血之海?!叭酥忌竞蹙?,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yǎng)。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薄八戎1举囅忍鞛橹?,而精血之海又賴后天為之資。故人之自生至死,凡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后天培養(yǎng)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
《景岳全書.脾胃論》
2、病理上:脾與腎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腎精不足與脾精不充,脾氣虛弱與腎氣虛虧,脾陽虛損與命門火衰,脾陰(胃陰)匱乏與腎陰衰少等,??上嗷ビ绊懀橐蚬?。如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致脾陽不振或脾陽久虛,進而損及腎陽,引起腎陽亦虛,二者最終導致脾腎陽虛;多表現為畏寒腹痛、腰漆酸軟、五更泄瀉、完谷不化等;腎精不足,不能溫養(yǎng)脾精,脾精不充,進而脾腎精虛;臨床表現為生長發(fā)育遲緩或未老先衰等。
由于有“腎為先天”“脾為后天”之論,因此對脾腎精氣不足或脾腎陰陽虛損的辯證論治,有“補腎不若補脾”和“補脾不若補腎”的學術之爭。在一定程度上,后天對人體的健康起著決定性作用,但先天也是個重要因素,應根據病人分清孰輕孰重,孰先孰后或溫補腎陽、兼補脾陽或溫補脾陽、兼補腎陽。
綜上,脾與腎,生理上先后天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病理上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治療上:整體觀念下分清孰輕孰重,孰先孰后,而辯證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