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出毛病的概率增加,這是自然規(guī)律。據(jù)統(tǒng)計,78%的老年人同時患有4種疾病,38%的人患六七種疾病,患8種以上疾病的達13%。
國內(nèi)資料表明,老年人服5種藥以上者占80.5%,其中服10種藥物者達41%。用藥越多,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概率越大。據(jù)統(tǒng)計,用1~5種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用6~10種藥物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用11~15種藥物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8%。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老化,特別是肝腎功能的變化,使藥物分解、排泄變慢,解毒能力弱化,以致有較多藥物存留體內(nèi),更容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據(jù)統(tǒng)計,41~50歲患者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比例為11.8%,而80歲以上患者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比例達到24%。
為了老年人的用藥安全,我們也可以模仿路口的人行橫道,為他們畫出幾組“斑馬線”。
第一條
“抓大擱小”線
雖然老年人患病種類多,但總有個大小、輕重和緩急之分。當然要先抓大、重、急的治,把小、輕、慢的治療往后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患者長期有骨質(zhì)增生腰痛,突然發(fā)生了急性胃腸炎,腹瀉、嘔吐不停,可以暫時停服治療骨質(zhì)增生的藥,采取口服藥或“打吊針”,先盡快控制急性胃腸炎的病情。因為老年人患胃腸炎,一旦發(fā)生脫水可是大事,有時會影響生命安全。等胃腸炎康復以后,再治腰痛不遲。
第二條
“少而精”線
不宜同時用太多種類的藥。同時用藥一般不要超過4種,避免使用作用相同或類似的藥。藥物種類越多,相互作用就越復雜,降低藥效甚至發(fā)生毒性反應的概率越高。我曾見過一張靜脈注射的處方,500毫升生理鹽水中竟然加入了8種藥物。據(jù)計算,8種藥物有270多種組合關系,是好是壞,怎么梳理得清。
有些治療需要合并用藥,也應該精挑細選,如果能找到“一石二鳥”的藥物,當然更好。比如治療胃潰瘍,常常要并用黏膜保護劑;如果選擇硫糖鋁,患者有腹瀉癥狀的話,也能得到對癥治療,就不需要再加其他止瀉藥了。
第三條
“由小遞增”線
藥物都有一般推薦用量,推薦量并不等于每個人的有效劑量,這和患者生理狀況及病情有關,老年人尤其如此。一些慢性病患者,可在醫(yī)生指導下,從較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到有效劑量。有效劑量的判斷,主要依據(jù)治療效果,這種情況在高血壓病、糖尿病、肝硬化腹水的用藥中尤為明顯。長期用藥前如能檢查肝腎功能更好。老年人的用藥劑量一般為成年人的1/2~3/4。
第四條
“簡單方便”線
老年人忘記服藥或者服錯藥是常事,因此治療方案要力求簡單、明確。比如,每日晨起空腹服藥一次、每晚睡前服藥一次等,盡量不采用間歇服藥,如兩天一次、一周3次等。各種藥要標記清楚、醒目,藥瓶要容易開啟。為了幫助記憶,晨起或睡前服的藥,可放在床頭柜上,餐前(后)藥可放在餐桌上。親屬要經(jīng)常幫助老人檢查、核對藥物現(xiàn)存量與消耗量是否相符,尤其是那些毒性較大的藥物、快過期的藥物等,以便及早發(fā)現(xiàn)問題。
第五條
“避開敏感藥”線
有些常用藥對成年人反應輕或無,而老年人卻十分敏感,用藥時要多加小心。比如安眠藥巴比妥,會使老人久睡不醒;抗過敏藥撲爾敏可引起老人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