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哲學大問題 | 敢于知道, 因為真理使你自由。


          “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

                                                 ——Ludwig Wittgenstein



          「這篇文章是關(guān)于什么的?」

          這是一篇關(guān)于課程「哲學大問題」的筆記總結(jié)和脈絡(luò)梳理,以關(guān)鍵詞提示、文字簡述和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xiàn)。文章將探討「何為心靈」、「何為真實」、「何為科學」、「何為藝術(shù)」、「何為終極實在」、「何為美好生活」和「何為自由」。對應(yīng)哲學領(lǐng)域是:心靈哲學、認識論、科學哲學、藝術(shù)哲學、形而上學、倫理學(建議:圖片可以在橫屏模式下放大觀看)


          「哲學是什么?」

          這個問題是難以給出理想答案的,但探討哲學的特性是可行的。哲學不是提供現(xiàn)成答案的學科,但可以教你如何提問和探索。哲學不是速成的「人生智慧」,是對于智慧的追求。學習哲學不是為了掌握必勝的詭辯技巧,打贏對手,是用腦子「舉鐵」,使自己的思維更強健。哲學不是靠訴諸情感和堆砌辭藻來說服他人,是系統(tǒng)且理性化的思考方法。哲學不是與普通人無關(guān)的玄奧學問,是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每個人都有可能想明白的學問。


          「為何討論哲學?」

          一部分出于聽課以來的經(jīng)常悸動,越來越認識到哲學的有趣,以分享討論為義。一部分出于聽課后的些許興趣,做階段性記錄和輸出,以促進知識落地為要。覺得「有趣」比討論「有用」意義大太多了。



          第一講 | 何為心靈

          關(guān)鍵詞:心靈的、物理的、心靈哲學;靈魂不朽、身心二分問題;一元論、二元論;笛卡爾、波西米亞公主伊麗莎白;唯心主義、貝克萊;唯物主義、萊爾、邏輯行為主義、同一性理論、功能主義;斯賓諾莎、平行主義;萊布尼茲、前定和諧



          簡述:要理解「心靈的」這一概念,需要與「物理的」作對比理解。二者是理解自身存在形式的不同層面,性質(zhì)不同。「物理的」部分占據(jù)空間,是有廣延的,必然有朽的;「心靈的」部分不占據(jù)空間,是無廣延的,有可能不朽的?!肝锢淼摹共糠质欠臋C械定律的,是被決定的,可被其他人觀察到的;「心靈的」部分似乎是擁有自由的,至少直覺上是這樣的,是私密的,他人只能間接推測。


          「身體和心靈看上去似乎是互相作用的,那么它們是如何作用的?」這便引出了身心二分問題。萊爾將這一問題類比為「Ghost in a machine」:機械里飄蕩的鬼魂(鬼魂如何扳動機械里的扳手?)。用命題形式表述如下:P1: 身體和心靈可以互相作用;P2: 身體和心靈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實體;P3: 不同類型的實體無法相互作用。P2+P3推出P4:身體和心靈無法相互作用。P4和P1矛盾,因此P1、 P2、P3至少之一為假。


          要應(yīng)對身心二分問題,有一些可能的方案。笛卡爾是二元論支持者,認為世界上存在兩種不同的實體:精神類型的實體和物理類型的實體(實體不依賴于其它,可獨立存在)。其學生波西米亞公主伊麗莎白回應(yīng):靈魂(作為一個可思考的精神實體)如何決定身體自發(fā)行動?笛卡爾的這種解決方法實質(zhì)上是否定了P3,認為不同類型的實體可以相互作用。但是對于二者如何作用,并未給出理想的解釋。


          一元論者否定P2,認為心靈可被還原成物質(zhì);或者沒有物質(zhì),只有心靈,如此便不存在身心二分問題。前者屬于唯物主義,后者屬于唯心主義。唯心主義者認為,只有一種實體,即心靈。譬如腦海中存在椅子的理念,是私有的。這種理論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解釋客觀存在的物體(不僅被我所觀察到,也需要被別人觀察到)?如果宣稱所有東西都是理念,而理念是私有的,那為什么椅子別人也可以看到?唯心主義者回應(yīng):客觀存在的物體是公有的理念。這就陷入到唯我論中,世界中無需其他主體存在。這種理論的支持者貝克萊認為:存在即是被感知(理念)或感知(心靈)。


          唯物主義者認為:只有一種實體,即物質(zhì)。這種理論是最符合現(xiàn)代人直覺的,但至今有些心靈現(xiàn)象仍然無法用物理事實解釋或者還原。唯物主義支持者萊爾批判笛卡爾的二元論,認為其存在范疇錯誤。唯物主義可細分為三種理論:邏輯行為主義;同一性理論;功能主義。邏輯行為主義者認為哲學問題可還原為語言問題,描述精神現(xiàn)象的語詞本質(zhì)上是在描述行為上的傾向或趨勢。譬如:討論疼痛這個問題,和討論疼痛這個語詞如何被使用是一回事,即有傾向表現(xiàn)出類似皺眉頭、喊叫這些行為的趨勢就是疼痛。邏輯行為主義顯得有些極端,事實上,疼痛不等于行為傾向或者趨勢。Super Spartans的思想實驗可以反駁(能感受到疼,卻不反映出來)。同一性理論者認為精神狀態(tài)等同于大腦狀態(tài),即身體、意識、行為等同于大腦狀態(tài)。這種理論的問題是將疼痛和c-fiber firing的相關(guān)性變成了因果性,甚至同一性。否認了心靈的multiple mansion。功能主義者認為只要能執(zhí)行和人腦一樣的功能,就具有心靈,即輸入、輸出、內(nèi)部狀態(tài)相同。這種理論的局限性在于無法解釋qulia,譬如:「看到紅色的體驗是什么樣的?」「成為蝙蝠是什么樣的一種體驗?」


          平行主義者否定P1,斯賓諾莎認為世界上只有一種實體:god,身體和心靈是其不同的屬性。譬如圓柱體在不同平面上分別呈現(xiàn)圓形和長方形。身體和心靈可以同時行動,但不具有直接因果。萊布尼茨認為世界上只有一種實體:單子,精神單子和物質(zhì)單子。身體和心靈看上去相互作用,其實不然。god創(chuàng)建的世界是被決定的(譬如事先編好的程序),是前定和諧的。這種理論面臨的問題是god確實存在么?如何證實?


          以上理論給出了身心二分問題的相應(yīng)解釋,給予這兩個問題以回應(yīng):「在我們身體消亡后,我們是否有可能以某種形式存在?」「如果是,這樣的存在形式是否一定要依賴于某種物質(zhì)實體?」但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尚無完美詮釋。


          思維導圖:


          第二講 | 何為真實

          關(guān)鍵詞:認識論、知識;懷疑論、外部世界懷疑論;黑客帝國、缸中之腦、希拉里·普特南;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錄;G.E.摩爾;貝克萊、唯心主義;現(xiàn)象學、胡塞爾



          簡述:身體和心靈兩者之間的鴻溝的一種表達形式是身心二分問題,另一種表達形式是外部世界懷疑論。我們可以感知到的是像水晶球一樣的內(nèi)在的心靈,是一清二楚的;而心靈以外的外部世界需要通過中介探索,譬如感官感知,并非絕對清楚的。有時感官會欺騙我們(譬如筷子在水中是曲折的),即不是絕對可靠的。進一步的,世界有可能不是它看起來的樣子,這是懷疑論的起點。


          懷疑論者認為某種(通常我們認為可以確定的)知識無法被確定。其中,外部世界懷疑論者認為關(guān)于外部的一切知識(包括外部世界的存在)無法被確認。為什么我們不知道外部世界存在,因為我們無法排除這些場景:夢境(莊周夢蝶;我并不知道我們是否在做夢);惡魔(惡魔操縱大腦);缸中之腦(一個人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shù),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yǎng)液的缸中。腦的神經(jīng)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對于他來說,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輸入。這個腦還可以被輸入或截取記憶,截取掉大腦手術(shù)的記憶,然后輸入他可能經(jīng)歷的各種環(huán)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輸入代碼,感覺到他自己正在這里閱讀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懷疑論用命題形式表述如下:1):如果我知道P,我必須知道外部世界存在;2):我并不知道外部世界存在;C:我并不知道P。


          對于外部世界懷疑論存在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笛卡爾的解決方案是:「我思故我在」,我有可能懷疑我有沒有身體,懷疑「我」是否存在,但有一點不可以被懷疑,即有一個主體在給出這樣一個懷疑;蘊含思想的主體擁有意識,里面有「上帝」的觀念;上帝的觀念必須來自上帝,所以上帝存在;上帝的觀念包含完美,所以是至善的;至善的上帝在大部分情況下不會欺騙我,所以感覺經(jīng)驗不是欺騙;因此我不是缸中之腦。這個理論中「我思故我在」之后的論述顯得不夠令人信服。


          G.E.摩爾也給出了解決方案,P1:我有一只手;P2:我有另一只手;P3:如果我的兩只手存在,那么外部世界存在;C:外部世界存在。論證形式有效,但問題是如何確定P1和P2為真,存在循環(huán)論證的嫌疑。這個理論否定了懷疑論中的1),認為對于常識的直覺應(yīng)該優(yōu)先于分析哲學命題的直覺。但很多科學結(jié)論是反直覺的,但也是正確的。無法說明直覺本身不能被推翻。


          貝克萊的方案是:沒有外部世界,存在就是被感知或感知,整個「外部世界」都是mind感知到的事情,evil scientist是上帝的ideas,所有的一切都是青秋大夢。這個理論扔掉了整個物質(zhì)世界,很簡潔且難以質(zhì)疑,但反直覺。


          胡塞爾認為:意識內(nèi)部的事情可以被確定。除此之外,我們能確定的一切知識都在現(xiàn)象層面,我們確定地知道我在體驗的是如此這般的體驗感。現(xiàn)象學和摩爾的解決方案一樣,否定了懷疑論中的1)。但現(xiàn)象學改變了P的內(nèi)容,如果再問「體驗是哪里來的」是超出了現(xiàn)象學范圍的。


          希拉里·普特南認為:「缸中之腦」思想實驗是self-refuting的,如果缸中的腦子們產(chǎn)生了一個想法:「我們是不是缸中之腦呢?」這個想法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們腦海中的映射和語詞并不能指向一個真實的世界。腦子們和這個世界并沒有建立因果聯(lián)系,因此它們產(chǎn)生的任何思想圖景是沒有意義的。這個理論更具有語言哲學意義,但針對的是特殊場景下的「缸中之腦」,嚴格意義上講回應(yīng)的不是外部世界存在和認識論問題。


          可以看出:大半個認識論都在回應(yīng)懷疑論,但并無完美解決方法?!父字兄X」雖然是思想實驗,但仍具有意義,譬如倫理學價值。


          思維導圖:


          第三講 | 何為科學

          關(guān)鍵詞:科學、哲學、科學哲學;科學至上主義;非科學;奧卡姆剃刀;實證主義、卡爾納普;證偽主義、卡爾·波普爾;牛頓力學、海王星的發(fā)現(xiàn)、相對論、水星攝動



          簡述:科學對于現(xiàn)代生活影響深遠,科學比起其他學科有著持續(xù)而巨大的進步。這樣的成功使得其他學科也有著科學化的趨勢。討論「科學和哲學的關(guān)系是什么?」是必要的。從歷史觀點來看,科學的歷史是,從哲學身上剝離或延伸出去成為單獨科學的過程,能給出答案的問題就變成科學了;從定義哲學的角度來看,哲學研究這樣兩類問題:一類是科學尚不能回答且永遠無法回答的問題,另一類是關(guān)于為何科學無法回答第一類問題的問題。


          古代哲學家的任務(wù)是理性的解釋世界,通過尋找世界本原(arche)來實現(xiàn)。柏拉圖認為知識(episteme)是確定的事實,在我們平時生活的世界,是無法獲得的。亞里士多德時形成了系統(tǒng)的獲得知識的方法,「科學」這個詞語得以在語言中出現(xiàn)。亞里士多德認為科學是分類的,不同種類的科學研究不同種類的學科,其原則、規(guī)律各不相同。文藝復興之后,科學家們總結(jié)出科學方法論。培根認為懷疑性態(tài)度是在科學研究中必要的,并強調(diào)仔細觀察,運用實驗的方法和歸納邏輯推理。


          什么是科學回答不了的問題?譬如「什么是數(shù)?」「什么是時間?」「什么是物質(zhì)」這些本體論問題;再譬如「應(yīng)該是什么」「應(yīng)該做什么」這樣的規(guī)范性問題,「我們應(yīng)該保留死刑嗎?」「吃飯時,主人應(yīng)該坐在里側(cè)嗎?」科學至上主義(Scientism)者認為科學能回答一切問題,科學不能回答的問題就是偽問題。這種觀點的支持者可能會論證說,科學無法回答的問題是偽問題,科學沒有義務(wù)來回答偽問題。但此時他們便假設(shè)了什么是科學有義務(wù)來回答的問題,「有義務(wù)」和「應(yīng)該」屬于規(guī)范性問題,這本身是科學無法回答的問題,所以科學至上主義仍需哲學論證。


          要區(qū)分科學和非科學,有三種方式:奧卡姆剃刀原則(Occam's razor)、實證主義(Postivism-verification)和證偽主義(Fasification)。奧卡姆剃刀原則又稱簡潔性原則,認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在解釋現(xiàn)象時用的假設(shè)越少,解釋越好。但這個原則沒有對「必要性」和「實體」做更精確的定義。實證主義者認為所有確實的知識都來自于感官經(jīng)驗,由理智和邏輯闡釋,并可以被實驗證實。進一步的,只有科學知識符合以上條件,可以被證實。但如何定義「證實」呢?宗教論證算是證實嗎?實證主義者認為「證實」指的是可以被科學方法檢驗的。在此處對于「科學」和「證實」的定義陷入了循環(huán)論證。另一個問題是:很多科學主張屬于全稱命題(universal proposition),譬如:「正電荷和負電荷互相吸引」。全稱命題的問題在于無法窮盡。從單程命題到全稱命題的過程中,用到了歸納邏輯(induction)。其假設(shè)物理規(guī)律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統(tǒng)一的,但這是存在問題的。羅素的火雞問題可以闡述清楚:一個農(nóng)場里有一群火雞,農(nóng)場主每天中午11點來給他們送食。火雞中有一位科學家觀察這個現(xiàn)象,觀察了近乎一年都沒有例外,于是他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自己宇宙中的偉大定理「每天早上11點食物降臨」。他在感恩節(jié)的早晨向火雞們公布了這個定理,但11點食物沒有降臨,農(nóng)場主進來把火雞全殺了。


          全稱命題無法被經(jīng)驗所證實,于是證偽主義者提供了找出范例證偽的解決方案??枴げㄆ諣栒J為「一個科學理論是可以被證偽的」,即科學與否的關(guān)鍵判定在于理論上存在可證偽性。只要構(gòu)想出一組經(jīng)驗事實的可能性(邏輯上的可能性,非事實上的可能性)。譬如:只要描述出,邏輯上的,存在正電荷和負電荷不互相吸引的情形,就可以說明「正電荷和負電荷互相吸引」是科學理論。再譬如:「上帝存在」這個命題無法被證偽,則這個宗教主張并不是科學。但對于科學理論,可證偽性并不是絕對必然的。來看兩個科學實驗:1846年海王星的發(fā)現(xiàn)。當時發(fā)現(xiàn)天王星運行的軌道出現(xiàn)問題(理想軌道是根據(jù)牛頓力學定律預測的),那么可能是牛頓力學錯了,也可能是存在一種質(zhì)量大的物體影響了軌道運行。最后海王星被發(fā)現(xiàn)了,證明是后者這種情況,牛頓力學逃過一劫。之后水星出現(xiàn)攝動現(xiàn)象,即水星軌道出現(xiàn)了異?,F(xiàn)象,可以假設(shè)為牛頓力學錯了,也可以假設(shè)為軌道附近存在別的物體。這次牛頓力學錯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給予了解釋。由此可見,證偽一個科學理論是困難的,當預測事實于理論預測不符時,可以說是假設(shè)前提錯了,也可以說是理論錯了。


          思維導圖:


          第四講 | 何為藝術(shù)

          關(guān)鍵詞:藝術(shù)哲學、美學;藝術(shù)的技術(shù)論、匠藝;科林伍德、表現(xiàn)主義;真正的藝術(shù)



          簡述:「什么是藝術(shù)」討論藝術(shù)的本體論問題;「我們?nèi)绾稳ダ斫馑囆g(shù)」是藝術(shù)的認識論;「為什么藝術(shù)對于我們很重要」關(guān)于藝術(shù)的價值論;「我們應(yīng)該如何欣賞藝術(shù)」是規(guī)范性問題,探討的也是藝術(shù)的價值論。這些都是藝術(shù)哲學所涉獵的領(lǐng)域??屏治榈路瘩g了藝術(shù)的技術(shù)論(這種理論認為藝術(shù)的核心是技術(shù)),并建立了藝術(shù)的表現(xiàn)主義理論(Expressionism),定義何為真正的藝術(shù)作品(Art proper)。


          藝術(shù)的技術(shù)論(Art as craft)不是由專門的哲學家所建立的理論,但在科林伍德所處的時代,大多數(shù)人傾向于通過這種方式理解藝術(shù)。在藝術(shù)的技術(shù)論中,藝術(shù)等同于技藝、匠藝。其有六個特點:目的和手段的區(qū)分(means-end distinction);計劃和執(zhí)行的區(qū)分(planning-execution distinction);原材料和終極產(chǎn)品的區(qū)分(raw material and finished product distinction);形式和質(zhì)料的區(qū)分(form and matter distinction);計劃和執(zhí)行的反轉(zhuǎn)(means-end reversal);等級制度劃分(hierarchy)。手段是為了達到目的而采取的行動,譬如鐵匠的錘子、風箱、揮舞的手臂;目的是工匠想做成的articraft,譬如鐵匠做成的馬蹄鐵;計劃和執(zhí)行同樣是嚴格區(qū)分的,在工匠的計劃中,計劃是精準的,是事先思考過的。而只有執(zhí)行沒有計劃,則成品是accident而非craft;原材料是做工之前所用的材料,終極產(chǎn)品是做成的產(chǎn)品。由原材料到終極產(chǎn)品之間有轉(zhuǎn)化過程,單向不可逆;在轉(zhuǎn)變過程中,前后沒變的是質(zhì)料,前后變了的是形式;在計劃階段,目的是先于手段的,在執(zhí)行過程中,手段是先于目的的;articraft遵循一定的等級制度,在這一步驟中的最終產(chǎn)品會在下一步中變成原材料。在亞里士多德理論中,每一步的目的(telos)是下一步的產(chǎn)品,最終目的是至善(ultimate good)。


          科林伍德認為以上六個特點并不能窮盡craft,不具備充分必要性。我們生活中使用craft這個語詞時,存在不嚴謹性。首先反駁目的和手段的區(qū)分:譬如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手段是筆?墨水?抑或是詩句中的語詞?目的是詩歌最終的呈現(xiàn)形式?抑或是產(chǎn)生了某種情感的反映?科林伍德認為在此創(chuàng)作中,目的和手段均不存在;另外,提前構(gòu)思好的計劃不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必要條件,譬如一個藝術(shù)家在玩泥巴,在玩著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泥巴變成了一個跳舞的小人;原材料和最終產(chǎn)品不存在:再譬如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原材料是詞語么?但詞語不被我們所擁有,不為我們所改變,不能算是原材料;形式和質(zhì)料的區(qū)分也不存在。對于好的藝術(shù)作品,二者是高度結(jié)合的,不能輕易被分離,不同于工匠作品;沒有目的和手段,因此也就不存在目的和手段的反轉(zhuǎn);等級制度劃分也不存在于藝術(shù)創(chuàng)品中。一個藝術(shù)品可能具備craft的性質(zhì),但使它成為craft的特點并不是使其成為藝術(shù)品的特點。譬如一個希臘陶罐可以盛水,但并不是盛水的特質(zhì)使其成為藝術(shù)品。


          科林伍德建立了藝術(shù)的表現(xiàn)主義理論,認為藝術(shù)是情感(emotion)的表現(xiàn)過程,定義真正的藝術(shù)作品(Art proper)不是物理實體,而是其表達的情感。藝術(shù)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于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自己的情感。在表現(xiàn)主義中,科林伍德認為感受、摸清自己情感的特性和實質(zhì)的過程,和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相像的。有些藝術(shù)復制品是能夠提供和原作類似的審美價值的,譬如畫作「The Scream」所表達的孤獨感是在復制品和日常的表情包中都能傳達出來的。那為什么還要去博物館看原作呢?是因為原作具有歷史價值,而不是因為其獨一無二的審美價值。當然有的作品審美價值是無法復制的,譬如「The woman in Gold」,原作中充滿生命力的奢華感覺是不能在復制品中體現(xiàn)的。根據(jù)表現(xiàn)主義理論,「藝術(shù)不會死」。因為人的歷史會不斷延續(xù),人們會有新的情感體驗,需要新的藝術(shù)形式表達出來。


          思維導圖:



          第五講 | 何為終極實在

          關(guān)鍵詞:形而上學、終極實在;形而上、道;第一哲學、實體;第一原則、真理;泰勒斯、赫拉克利特、柏拉圖;萊布尼茲、單子論;貝克萊、唯心主義;康德、物自體;黑格爾、絕對精神、目的論;量子力學



          簡述:「true」和「real」在中文中翻譯都是「真」,但這兩個詞的適用范圍是不同的,對應(yīng)中文語境下的「真」和「實在」。前者描述的是對事實的陳述,即命題,譬如「金庸是金庸」;后者描述的是物體真實存在,譬如「我面前的桌子比我昨晚夢見的一匹飛馬更加真實」。如果說一個物體real,就說明其存在(exist)。研究「什么是真實存在」的學科是metaphysics(形而上學),即第一哲學。如何判斷一個事物是最真實的(the most real)?一種定義方式是那種其他事物都依賴于它的,那種本身不會被創(chuàng)造或毀滅的/不變的終極實在(the ultimate reality)。


          中文中「形而上」取自易經(jīng)的「形而下者謂其器,形而上者謂其道」?!傅馈购汀竚etaphysics」研究的內(nèi)容不同,但共同目的是:找尋世間萬物變化背后的規(guī)律。「形而上」和「第一哲學」在中文中常有貶義,是因為其研究對象是最抽象,最根基的,看上去離「實踐」最遠,但事實上聯(lián)系深遠。在西方古代哲學中,是形而上學引領(lǐng)著認識論(第二講)和倫理學(第六講)的,根據(jù)世界是什么樣的,決定怎么做。古希臘人認為世界結(jié)構(gòu)如何,決定人們應(yīng)當如何生活。這種思路是和現(xiàn)代科學是很相似的,譬如現(xiàn)代化學認為物質(zhì)結(jié)構(gòu)決定物質(zhì)性質(zhì),但卻同關(guān)心社會倫理的中國哲學思維是背道而馳的。在文藝復興之后,近現(xiàn)代哲學中,是認識論引領(lǐng)形而上學和倫理學的。如同笛卡爾提出的:我怎么知道「我們知道的知識是真實的」。


          古代哲學家的目的是去解釋世界,致力于研究現(xiàn)象(what appears to be)與實在(what really is)的區(qū)分?,F(xiàn)象界是變動不居的,實在屆是不變的,尋找可以解釋一切變化的原則/第一原則,類似于中文語境中的「真理」。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們用自然元素去解釋世界本原,譬如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始基」;巴門尼德指出了「兩個世界」的分離,即本質(zhì)世界(being)和現(xiàn)象世界(becoming)的分離;而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的本質(zhì)不是不變的東西,而是變化本身,即「萬物皆流」;柏拉圖把巴門尼德的「兩個世界」理論作出進一步闡述和發(fā)展,認為有天上飄著的理念(the world of Forms )和可感世界( the world of perceptible objects),并給出了這兩個世界的聯(lián)系,即繁多現(xiàn)象如何被本質(zhì)所解釋;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一個世界,而不是兩個世界。所有的物體都是形式(form)和質(zhì)料(matter)的混合體,終極實在是實體(substance)。在亞里士多德之后,古代哲學家們不再關(guān)心如何構(gòu)建一個宏大的形而上學體系,更關(guān)心如何才能擁有美好生活。那么如何評價或欣賞這些形而上學體系呢?一個充滿想象力,有說服力和解釋力,擁有內(nèi)部一致性的理論會被認為是好的形而上學理論。


          現(xiàn)代哲學家對「什么是實體」「實體有多少種」這些問題給予回應(yīng)。笛卡爾認為有mind、body和god三種實體,實體之間的作用遵從因果互動論(causal interaction);斯賓諾莎認為只存在一種實體,即宇宙(the universe/ god), 實體之間不存在相互作用,mind和body只是實體的兩種不同屬性(attributes); 萊布尼茲認為世界上有無窮多實體,即單子(monads),其中g(shù)od是超級單子(supermonad)。實體之間不存在相互作用,單子看上去在互動,但其實是god在初始時刻安排好的。形而上學家們需要解決的新問題產(chǎn)生了,包括外部世界懷疑論,身心關(guān)系問題,因果關(guān)系。為了回應(yīng)這些問題,一元論者和多元論者出現(xiàn)了,但前者面臨的更大的問題是,如何用一個實體解釋多個現(xiàn)象?后者面臨的更大問題是:實體之間如何交互作用?

           

          介紹另外兩個形而上學家:康德和黑格爾??档抡J為有兩個世界,即現(xiàn)象界(the phenomenal world)和實體屆(the noumenal world)。前者是我們所經(jīng)驗的,不停變化的,符合物理規(guī)律的/被決定的;后者是物自體(thing-in-itself),是自由的,最終關(guān)于實體屆的知識我們是不知道的。我們能夠認識/能理解的事物必須符合我們的認識形式,譬如占據(jù)空間,存在在時間中,具有因果性,而在我們認識的世界之外,實體本身我們并不能直接知道。黑格爾建立動態(tài)理論,認為終極實在是世界精神(world spirit),世界歷史是世界精神不斷掙扎,理解自身,最終達到自我意識的過程。


          尼采說「形而上學終結(jié)了,上帝已死」,即古典形而上學體系崩塌了。在此之后解釋終極實在的任務(wù)落在了物理學家手中。但現(xiàn)代物理學家們的理論也并沒有比形而上學顯得更直覺。人們一直有個觀念,就是傾向于認為世界的終極實在是不變的,是統(tǒng)一的。而建立統(tǒng)一的理論去解釋一切是不容易的,宗教和科學都做著這樣的嘗試。以前總覺得「唯」是狹隘的,僅一個「唯」何以解釋世界,但其實「唯心」和「唯物」都是形而上學家們希望用一個理論解釋一切所做的嘗試。


          思維導圖:



          第六講 | 何為美好生活

          關(guān)鍵詞:美好生活、倫理學、道德哲學;蘇格拉底、柏拉圖、理念;亞里士多德、美德倫理學;理性主義、存在主義;伊壁鳩魯主義、享樂主義、快樂主義



          簡述:形而上學研究何為終極實在,通過「世界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我們應(yīng)該在這個世界上如何生活?」這個問題,推出倫理學答案。


          形而上學研究何為終極實在,通過「世界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我們應(yīng)該在這個世界上如何生活?」這個問題,推出「如何獲得美好生活」這個倫理學答案。


          柏拉圖/蘇格拉底式的形而上學觀點是:理念是終極實在;認識論的對象是理念,人應(yīng)當運用理性和靈魂去認識理念,同時身體帶來的感官/感知是阻礙;心靈哲學部分是:靈魂是不朽的,是純粹的理智。身體部分是欲望和情感;倫理學是:使理智部分變得越強越好,用理智統(tǒng)治身體。死亡是靈魂和身體的分離,而學習哲學就是練習死亡的過程,即讓靈魂習慣和身體的分離。讓靈魂鍛煉出抽象思維的能力,能去天上的「理念世界」和終極實在的理念交流。在這個過程中,身體會通過追逐欲望阻礙靈魂接近「理念」。


          如果人的靈魂在身體消亡之后仍然會存在,接近不朽,因此人們應(yīng)當更加關(guān)心靈魂,而不是身體?!溉绾侮P(guān)照靈魂呢?」是獲得知識。柏拉圖/蘇格拉底認為智識即美德,如果人缺乏美德,則缺乏智識,不分好壞。用命題可以這樣表述:P1:沒有人希望自己會被傷害;P2: 給自己準備一個壞的東西意味著自己會受到傷害(譬如毒品)。如果一個人希望擁有一個X,且X是壞的。則要么這個人不知道P2,要么不知道X是壞的。這兩種情況都是缺乏智識的表現(xiàn)。這個論證的前定假設(shè)是知行合一,知道這件事就會照著做?!溉绾巫屔眢w不去阻礙靈魂呢?」克制欲望,去健身。據(jù)柏拉圖的「會飲篇」記載,蘇格拉底在和朋友們喝了一晚酒,聊了一晚哲學。宴畢,把朋友們安置睡覺,自己去健身房舉鐵了。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觀點是:所有物體是形式和質(zhì)料的混合體;認識論是:通過對自然界的觀察獲取知識;心靈哲學是:人的靈魂是身體的功能,即理智;倫理學是:對于人來說最好的狀態(tài)是實現(xiàn)其功能,即完全實現(xiàn)理智功能。哲學在完成道德生活的地位是:做哲學意味著運用理智,實現(xiàn)作為人的功能,接近于神。


          「如何由形式/質(zhì)料理論推出人怎樣行為呢?」可以用功能論證:P1: 所有東西都有一個形式(根據(jù)形而上學);P2: 一個東西的形式?jīng)Q定了他的功能; P1+ P2 = 所有東西都有功能;P3:如果一個東西具有一個功能,對于他來說好的事情是實現(xiàn)其功能。亞里士多德定義「功能」為: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對于X事物是獨特的特性。譬如投影儀的功能是投影,而不是鎮(zhèn)紙。那么「人的功能是什么呢?」人可以吃東西使自己生長;有感官能力;具理性思考。與植物和其他動物相比,理性思考是只有人才具有的功能。因此對于人來說的美好生活是實現(xiàn)他的功能,即堅持理性思考。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人什么時候有幸福呢?學習的時候有幸福。學習本身有價值,學習本身帶來幸福。人的美好生活是:充滿理性,是自己接近于神。


          綜上,柏拉圖/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都是理性主義者,都認為道德上好的狀態(tài)就是運用理性??档潞秃诟駹栆彩抢硇灾髁x者,并發(fā)展理性主義至頂峰;而存在主義者意識到理性的局限性,認為理性不是一切問題的答案,人應(yīng)當照看自己的非理性。


          另外,伊壁鳩魯主義在現(xiàn)代意義上是享樂主義的同義詞。但古代含義是快樂主義。二者的區(qū)別是:享樂主義者認為要盡量多的享受快樂;而快樂主義者認為生活的好壞要根據(jù)感官感受中的快樂程度來界定。伊壁鳩魯主義的認識論假設(shè)是:感官告訴我們的事情是真實的;形而上學是:世界上物體是由原子構(gòu)成,原子之間有空隙;心靈哲學是:靈魂也由原子構(gòu)成,人死之后靈魂會毀滅;倫理學是:人的美好生活是適度的。哲學的地位是:區(qū)分不同的欲望,指引我們不要遵循一些錯誤的,給我們帶來痛苦的信念。譬如懼怕神靈,懼怕死亡。


          那么「倫理學觀點如何被推出呢?」感官告訴我們好的東西就是快樂,所以我們應(yīng)當獲取快樂,避免快樂的缺乏,即痛苦?!溉绾蔚玫娇鞓纺兀俊箲?yīng)當拒絕可能帶來更多痛苦的快樂;接受可能帶來更多快樂的痛苦。必須滿足自然且必要的欲望,譬如饑餓;不一定必須滿足的是自然不必要的欲望,但如果簡單方便的話,也可以滿足,譬如吃奶酪;避免實現(xiàn)不自然的欲望,因為這些欲望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痛苦,譬如榮譽。有趣的是,伊壁鳩魯主義者認為最高的快樂是沒有痛苦,在此之后,快樂不會增加,只存在不同形式的快樂。因此最好的生活是適度的,謹慎的,公正的。


          思維導圖:



          特別篇 | 何為自由

          關(guān)鍵詞:自由、欲望;絕對自由、相對自由;自由意志;決定論;自由意志和道德責任;懶人難題;斯多葛主義、量子力學、薛定諤的貓、康德



          簡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是自由嗎?」自由(freedom)和欲望(desire)是需要加以區(qū)分的。自由是自己作為自己的理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即變成了欲望的奴隸,譬如:「凌晨一點想吃小龍蝦」。在此需要定義「何為自我」「何為心靈」(第一講),如康德這樣的理性主義者認為:真正的自己是自己的理性。而有人認為:欲望也是我的一部分。需要看「想」的來源,是來源于欲望還是理性?如果來源于欲望,看欲望的部分是否來源于我?譬如:「某人對高油高熱食物的偏愛可能出于基因」。事實上,絕對自由(absolute freedom)似乎是不可能的,自由會受到能力的限制,譬如:「我想飛」;自由會受到邏輯可能性的限制,譬如:「1+1不等于2」。這些都屬于相對自由(relative freedom)。有人認為自由也會受到道德或法律的限制,但道德限制的其實不是自由本身。道德/法律討論的是應(yīng)然問題,是對行為的限制,而不是對自由的取消。譬如:「我們不應(yīng)該殺人」。自由意志(free will)是指在意愿范圍內(nèi)有選擇的能力,排除掉能力和邏輯可能性的限制,譬如:「我明天早晨吃蘋果還是梨?」


          決定論是自由意志的敵人。決定論者認為:過去發(fā)生的事情,現(xiàn)在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和未來將要發(fā)生的事情都已經(jīng)被決定了。決定論者認為沒有「可能發(fā)生,但有可能發(fā)生」(no could have been)的事情,譬如:「希拉里·克林頓本可以成為第45屆美國總統(tǒng)?!褂谜軐W術(shù)語表示是,決定論者認為只有一個可能世界(only one possible world)。用命題形式論證「為何決定論是自由意志的敵人?」P1:我可以選擇在8點吃蘋果還是吃梨「free will exists」;P2:如果我可以選擇在8點吃蘋果還是吃梨,那么既有可能W1:蘋果在8點被吃掉了,也有可能W2:梨在8點被吃掉;P3:如果世界上發(fā)生的一切都被提前決定(predetermined),那么W1和W2只有一個是可能的「determinism」。P1 and P2 and P3推出:世界上發(fā)生的一切都沒有被提前決定。


          決定論有很多種形式:因果決定論、物理決定論、生物/心理決定論、邏輯決定論、神學決定論。因果決定論者認為:因果鏈+ 初始狀態(tài)= 決定論。其中因果鏈是指所有事情都有原因,即充足理由律(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人的理智會傾向于去理解一切事物,找因果聯(lián)系。但因果鏈會導致無窮倒退(infinite regress),這也是人的理智所不愿接受的。物理決定論者認為:物理定律+ 初始狀態(tài)/某一時刻的狀態(tài)= 決定論。因為物理定律在時間上是對稱的,不用追溯到初始時間/初始狀態(tài),只需要從現(xiàn)在或者任意時間/狀態(tài)出發(fā),沒有其他可能世界。但直覺上看,人的行動似乎無法被物理定律所規(guī)定,可以被生物/心理規(guī)則所決定。于是生物/心理絕對論者認為:生物/心理定律+ 生物/心理狀態(tài)= 人的行為被決定。物理決定論+ 生物/心理決定論= 一般決定論。人們看上去似乎有自由意志/選擇,可以選擇吃蘋果或吃梨,而實際上只是幻覺,這些已經(jīng)很早被注定好了,你在某種環(huán)境某個時刻對蘋果/梨充滿渴望。邏輯決定論者認為每一個命題要么為真要么為假。P1:  你明天吃梨;P2:你明天吃蘋果;C:你明天吃蘋果要么是真要么是假。但關(guān)于未來命題的真值我們無法確定。神學決定論者萊布尼茲認為:上帝全知全能全善= 決定論。上帝全知是指其知道世界上發(fā)生所有事情的所有可能性;全能是指所有可能性都可以被創(chuàng)造;全善是指上帝會創(chuàng)造出所有可能性中最好的那個。所以現(xiàn)在的世界是唯一的確實的最好的。


          決定論很強勢,很難反駁其是錯誤的,很多哲學家選擇接受決定論。但決定論也會帶來道德責任問題。譬如A扔了一塊石頭,砸死了B,那么是否責怪石頭?當然不應(yīng)該責怪石頭,因為其沒有自由意志。道德責任的前提是自由意志,即沒有自由意志就沒有道德責任。一種對決定論的反駁是懶人難題。假設(shè)你要交論文了,而世界是決定論的,你要么拿A要么不拿A。如果你注定拿A,你寫或者不寫論文,都會拿A;如果你注定不會拿A,你寫或者不寫論文,都不會拿A。因此根據(jù)決定論,寫不寫論文是沒有意義的。這個論證結(jié)論明顯是有問題的,然而其論證形式是有效的。決定論會回應(yīng)說:不寫論文和拿A是co-fated。


          如何從理論上應(yīng)對決定論呢?斯多葛主義者認為自由意志和決定論是可兼容的。外部原因(external cause)經(jīng)過大腦從而導致行動,外部原因可以給人留下印象(impression),譬如我要吃梨或者吃蘋果了,印象不會直接導致行動(action),大腦中還有理性同意(rational assent)。有了理性同意,人才會形成做某事的沖動(impulse),發(fā)生行動。斯多葛主義者認為理性同意超出了因果鏈,且這一部分來源于我自己,某種意義上是自由的。這種理論存在的問題是:斯多葛主義者們認為自由的「理性同意」也是被其他東西決定的,「自由意志」的定義實際上被修改了。


          前面提到的物理決定論中的物理定律指的是牛頓定律,是針對宏觀物體的;而量子力學涉獵的范圍是亞原子粒子(譬如電子、質(zhì)子、中子)。亞原子粒子的運動軌跡(譬如位置、速度)是無法給出確定描述的,只能通過概率分布描述。再譬如一種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所需時間是固定的,最后是否衰變?nèi)缤系蹟S骰子,我們是不確定的。那么微觀世界如何影響到宏觀世界呢?「薛定諤的貓」將微觀物質(zhì)在觀測后是粒子還是波的存在形式和宏觀的貓聯(lián)系起來。這個思想實驗是這樣的:在一個盒子里有一只貓,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zhì)。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zhì)衰變,扳動開關(guān)打碎毒氣瓶,從而殺死這只貓;同時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zhì)不會衰變,而貓將活下來。這說明了:宏觀物體的狀態(tài)也有可能是不確定的,外界的因果鏈無法侵入這個盒子?!肛埵欠窕钪共豢赡茉谟钪娉跏急粵Q定,恰恰相反,這個事情完全隨機,因此決定論是錯的。這個實驗跳出了因果決定論,說明亞原子粒子的運動遵循概率分布,是不被決定的。假設(shè)我們的大腦也有亞原子粒子構(gòu)成,則我們大腦引發(fā)的行為也沒有被提前決定。但這個理論是存在問題的,亞原子本身的行為跳出因果決定論,不代表一大堆亞原子粒子結(jié)合在一起也能跳出決定論,即一個組分與其構(gòu)成總體的性質(zhì)可能不同。即使這個問題可以解決,不確定性能否就代表自由意志?不確定依然很難說是自己本身決定的。


          康德也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根據(jù)康德的認識論:世界分為現(xiàn)象界和本體界,前者是我們可以認識到的;后者是我們不能認識到的。后者向前者提供被認識的質(zhì)料;前者通過我們的感覺和先天認識把質(zhì)料加工成符合我們認識形式的樣子,于是有了時間、空間和因果性。關(guān)于自由意志問題,可以做這樣的解讀:現(xiàn)象界是被決定的,我們一部分在現(xiàn)象界,譬如身體,其背后有本體,即物自體,是自由的。本體界為我們的自由留下了空間,也為道德留下了空間。但是我們怎么知道物自體是自由的,既然它不被我們見到,不被我們認識到?事實上,「人類自由是道德存在的前提」是康德的假設(shè),我們很有理由相信物自體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關(guān)于決定論的觀念完全來自于現(xiàn)象界,而現(xiàn)象界的決定性源自于先天認識形式。


          思維導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160703 大問題讀書筆記(大問題)書評
          哲學術(shù)語
          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價值及其限度——從“生命現(xiàn)象”的視角看
          哲學名詞大匯總,一文解答你的所有疑問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其實人生沒有任何意義
          《形而上學之思》:信念是靈魂的歸宿,思是哲人無盡的征途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