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沿草
原陽,地處中原,位居黃河中、下游交接處,是山嶺和平原的連接點。黃河“北有太行,南有廣武二山,自古河流兩山之間 ”。原陽就在河出山口頂端沖積扇上,自古多受河患,黃河的遷徙使原陽疆域、地形、歸屬多有變化。
二、黃河在原陽境內的五次改道
原陽縣的地域地形變化,與黃河的決溢遷徙有密切關系,一是原陽所處的地理位置,正是黃河出山口的重要地帶,二是黃河的改道使原陽的歸屬時有變化,三是戰(zhàn)國時地處多國交界. 乃兵家常爭之地。
黃河古稱大河,而古河道稱為禹河故道,蓋因大禹治水而名。公元前615年,齊桓公會諸侯于葵丘(今蘭考、民權間),訂立修筑黃河堤防盟約,之后,蜿蜒于獲嘉、新鄉(xiāng)、汲縣、延津、封丘之黃河堤始筑成,史稱“古陽堤”或“太行堤 ?!睆暮觾鹊嚼桕枮槭?nbsp; ,又稱“金堤”,乃襲堤防堅固如金之意。
金堤由來已久,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史記》就有“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 的記載。金堤在原陽境內從福寧集到秦莊一線非常明顯。1994年,福寧集鄉(xiāng)壩寨村一磚瓦廠在起土時,又發(fā)現(xiàn)了金堤遺址,其夯土層10—12厘米不等,夯窩最大直徑7厘米,夯窩深35 厘米。該黃河金堤仍保存的有內黃縣 、范縣 、濮陽縣 ,以及范縣、臺前縣的金堤河。金堤在歷史上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河西薄大山,東薄金堤”,或“久居無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民居金堤東為廬舍 ”,使在大河邊上聚落驟起,民居皆多。
黃河在宋代前,改道決溢的次數(shù)很少。禹之舊跡“蓋自沿而北行,經武陟、修武、汲縣而東北人海。三代以后,雖時南徙,然皆與原武(原陽)不相干。及至后五代晉出帝開運三年( 946 年)河決,原武、原邑始北臨河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河徙黑洋山至福寧集之賀屯村附近,“河出陽武縣南,而且北之流絕,新鄉(xiāng)之流亦絕”(《禹貢錐指》)。明洪武十五年( 1382 年)河決陽武,由東南30里人封丘至考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決原武黑洋山,是時,陽武在河北,而原武仍在河南,原武、陽武兩縣隔河相望達160年,至明朝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 河決滎澤姚村口,原武始在河之北,這也是黃河最后一次始入今河道。
黃河在原陽境內5次改道的時間分別為金明昌五年(1194年),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 年),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明天順五年(1416年)。
金明昌五年黃河從福寧集東“老龍凹”決口,經張大夫寨(光祿村)過桂劉莊,流人延津的小潭、大潭村?!督鹗贰ず忧尽份d:胥持國、馬琪言:“已至光祿村周視堤口,以其河水浸浸,堤岸潰陷,至十余里處乃能取土?!薄队碡曞F指》中也有“汲胙之流空”、“汲胙之流塞”的記載。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黃河從黑洋山下游的徐莊開口,經賀屯、闊堤,流陽武縣南,經轆轤灣、尚灣、肖堤、老河出陽武人封丘縣。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黃河從黑洋山決口,經下碼頭、楊灣、闊堤,經陽武縣西八元至元二十五年的舊河道。
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黃河從武陟縣的馬營村決口,基本上流入今河道,只是主流緊靠北大堤。
明天順五午(146l年)馬營河口閉塞,河從原陽西部的劉合莊入今河道,此后500余年無大徙。
從西漢(前206年)至宋(960年)的1166年中黃河決溢僅63次,而北宋到近代(960年至1938年)的978年中,黃河就決溢了350次 。
黃河在金明昌五年(1194年)前,古禹河曾發(fā)生三次大的遷徙,改道地點均在陽武以下,故對陽武境內的古禹河道,從未發(fā)生過破壞性的影響 。在金代以前,黃河在原陽北面流過,地勢較高,還有黑洋山、鳳凰臺、中岳至酸棗山、土山一線山崗丘阜。
史書上記載最早的河決,原武為后晉開運元年(944年)。陽武為顯德元年(954年)。而歷史上幾次大的河徙給原陽造成較大影響的是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河決榮陽,泛濫陽武,縣治城廓居民蕩然一空”,“原武被患尤甚,縣治被淹達七八年之久”,相去五十余里,水皆侵灌,縣治居其中六年矣,男欲耕無高燥之地,女欲織無蠶桑之所,束手愁嘆,坐待其斃。”‘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七月十八日,決滎澤北之王祿鎮(zhèn),水至原武縣西,繞縣北而東,入陽武縣北,淹村數(shù)千,水退淤黏土尺許,沙鹵多變膏壤 。
嘉慶二十四年(1891年)河決武陟馬營,經原武北達陽武,城幾陷,城南北水深丈余,水退膏壤變不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