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裂一種常見的先天畸形。是胚胎發(fā)育過程中,椎管閉合不全而引起。臨床上常分為隱性脊柱裂和囊性脊柱裂。前者指僅有椎板缺如而無椎管內容膨出。隱性脊柱裂合并椎管內的脊髓畸形者則稱為脊髓發(fā)育不良。囊性脊柱裂指椎管內容從骨缺損處膨出。據(jù)膨出內容的不同又分為脊膜膨出和脊髓脊膜膨出等。
脊柱裂為脊椎軸線上的先天畸形。最常見的形式為棘突及椎板缺如,椎管向背側開放,以骶尾部多見,頸段次之,其他部位較少。病變可涉及一個或多個椎骨,有的同時發(fā)生脊柱彎曲和足部畸形。脊柱裂常與脊髓和脊神經發(fā)育異?;蚱渌伟榘l(fā),少數(shù)伴發(fā)顱裂。
隱性脊柱裂不產生臨床癥狀者不需治療。有臨床癥狀的隱性脊柱裂,脊膜膨出及脊髓脊膜膨出癥等均需手術治療,手術時間愈早,療效愈好。術前應保護膨出部以防止破潰,如不慎破潰則應立即送醫(yī)院緊急處理,以免感染引起腦膜炎。
主要是在胚胎期發(fā)育發(fā)生障礙所致,關鍵在于椎管閉合不全。支撐人體的脊柱是由26塊脊椎骨連接組成的,脊柱中央的管腔稱為椎管。該管內包有脊膜、神經及脊髓等組織,如椎管先天性發(fā)有異常,則可椎管閉合不全,稱為脊柱裂。此癥多見于腰骶部,偶見于胸段,裂開處多在脊柱后面,少數(shù)可位于前方,正常人有20~25%有脊拄裂,有的病人腰背部皮膚上有一撮長毛、血管痣或酒窩樣凹陷,并可在該處摸到凹陷。脊柱裂病人大多無臨床癥狀,偶在體檢時才發(fā)現(xiàn),此型稱為“隱性脊柱裂”。
少數(shù)病人到成年后可產生遺尿、尿失禁等癥狀。有的病兒于出生后即見在脊椎后縱軸線上有囊性包塊突起,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有的有細頸或蒂,有的基底部較大無頸。包塊常隨年齡增大,表面皮膚或正常,或非常薄易破,有的呈半透明膜狀,如囊內為腦脊液,用手電筒照之透光,如囊內有脊髓、神經組織等,用手電照之不透光或可見到囊內組織陰影。患兒啼哭時包塊張力增高、較硬,安靜時背部包塊軟且張力不高,于包塊根部能觸摸到骨缺損的邊緣,說明囊腫與椎管內溝通。如患兒安靜狀態(tài)時,包塊張力高,前囟隆起,可能同時伴發(fā)腦積水征。
脊髓脊膜膨出均有不同程度神經系統(tǒng)癥狀和體征,仔細檢查可發(fā)現(xiàn)患兒下肢無力或足畸形,用針刺患兒下肢或足,無反應或反應微弱,患兒稍大些即可發(fā)現(xiàn)大小便失禁,重者雙下肢呈完全弛緩性癱瘓。脊髓外露生后即可看到,局部無包塊,有腦脊液漏出,常并有嚴重神經功能障礙,不能存活。隱裂在背部雖沒有包塊,但病區(qū)皮膚上常有片狀多毛區(qū)或細軟毫毛,或有片狀血管痣等。有的病區(qū)皮膚顏色甚濃,或棕色,或黑色,或紅色,有時在脊椎軸上可見潛毛孔,有的實為一竇道口,壓之有粘液或豆渣樣分泌物擠出來,椎管內多存在著皮樣或上皮樣腫瘤。隱裂可引起腰痛、遺尿、下肢無力或下肢神經痛,但是大多數(shù)無任何癥狀。
少數(shù)病人到成年后可產生遺尿、尿失禁等癥狀。有的剛出生的嬰兒,在腰部有一膨出的囊包,壁很薄可透光,嬰兒啼哭時,囊包的張力增加,如潰破則很易感染,引起腦膜炎。此型乃因脊股由脊柱裂口處膨出所致,稱“脊膜膨出”,或“囊性脊柱裂”。如果椎管內的脊髓,神經組織也同時膨出,則稱“脊髓脊膜膨出”,可產生兩下肢無力,肌肉萎縮,小孩較晚才會走路,但步態(tài)跛行,臀部及大腿后側皮膚感覺遲鈍或麻木,足底及臀部可發(fā)生潰瘍,大小便不能控制,成人則有陽痿等癥狀。少數(shù)病人可有一段脊髓完全暴露在裂口處,有些在表面可有薄層纖維膜蓋覆。此型稱“脊髓外露”,癥狀更為嚴重,且容易感染,預后極差?;加屑怪训牟∪?,常伴有身體其他部位的先天性發(fā)育異常;如足內翻,足外翻,弓形足,先天性腦積水,脊柱側彎等。
隱性脊柱裂不產生臨床癥狀者不需治療。有臨床癥狀的隱性脊柱裂,脊膜膨出及脊髓脊膜膨出癥等均需手術治療,手術時間愈早,療效愈好。術前應保護膨出部以防止破潰,如不慎破潰則應立即送醫(yī)院緊急處理,以免感染引起腦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