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凡刺之道,氣調而止的問題
【原文】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
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經(jīng)脈之所生病,而后可得傳于終始矣。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jīng)。
【譯文】大凡針刺的原則,達到陰陽二氣調和就要止針。要注意補陰瀉陽,才能達到語音清朗有力,耳聰目明。反之,如果補瀉不當,就會使血氣不能正常運行。
所謂針下氣至而獲得療效,是說實癥用了瀉法,由實轉虛。虛的表現(xiàn)是脈象大如原來卻不堅實。如果脈象仍堅實如故;雖說一時舒服,而病還沒去。虛癥用了補法,就會由虛轉實。實的表現(xiàn)是脈象大如原來而更堅實,如果脈氣大雖照舊而不堅實,雖說一時舒服,而病并沒有去掉。所以正確運用補法,會使正氣充實;正確運用瀉法,會使病邪泄去。痛苦雖不能隨針立愈,但病勢肯定是減輕了。因此必須通曉十二經(jīng)脈與各種疾病的關系,然后就可明白“終始”的大義了。陰經(jīng)和陽經(jīng)不會互相改變,虛癥和實癥也不會相反的,所以針治疾病,就要取其所屬的經(jīng)脈。
【說明】本節(jié)論述的是凡刺之道,氣調而止的問題,此言陰陽之氣偏盛,刺之和調則止矣。然又當補陰瀉陽,補陰者,補五臟之里陰,瀉陽者,導六氣之外出也。補其陰臟,則心肺脾臟之氣和,而音聲益彰矣。肝開竅于目,腎開竅于耳,肝腎之氣盛,則耳聰目明矣。補其陰臟,導其氣出,則三陰三陽之氣和調,而無偏盛之患矣。夫陰陽血氣,本于胃腑五臟之所生,胃者,水谷血氣之海也,海之所以行云氣于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jīng)隧也。經(jīng)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故不補陰瀉陽,則氣血不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