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春。
長樂宮鐘室。
一個中年男人被五花大綁,他的面前站著一個面目威嚴(yán)的華服婦人。
男人長嘆道:“后悔沒采納蒯通的計策,現(xiàn)在反被女子所詐,天意??!”
言畢,刀起頭落。
公元前204年是劉邦的流年。
五月,被項羽摁在滎陽狠狠摩擦、命懸一線,最后大將紀(jì)信自告奮勇,假扮劉邦出降,他才得以帶了幾十號人偷偷溜出;
六月,劉邦帶著蕭何給他招募的部隊再出關(guān)中,結(jié)果又被項羽摁在成皋繼續(xù)摩擦,這次更慘,只帶著車夫夏侯嬰跑了出來。
關(guān)中沒法回去,因為實在沒有兵源了。
北渡黃河,到小修武城(趙地,今河南獲嘉縣東)找韓信,他和張耳剛剛平定趙地,關(guān)鍵是手底下有兵。
但修武不是關(guān)中,韓信也不是蕭何,一個半路投靠的人不敢保證什么忠心,所以得耍點手腕。
兩個人誰也沒敢驚動,先偷偷在驛站住了一宿,第二天天還沒亮就來到韓信大營,并以漢王使者的身份混了進(jìn)去。
進(jìn)入大營,韓信還沒起床,劉邦直接進(jìn)入帥帳,拿到印符,這才通知大家開會(韓信未起,即其臥,奪其印符,麾召諸將易置之)。
韓信、張耳大驚。
要說劉邦的臉皮是真厚,面不紅心不跳地“奪兩人軍”,然后讓“張耳備守趙地,拜信為相國,發(fā)趙兵未發(fā)者擊齊”。
一夜之間丟了印符、丟了部隊、丟了勝利果實,還被分配了新任務(wù)。
被自己的主要領(lǐng)導(dǎo)用這種近乎下三濫的方式耍了一把,韓信的心情不爽,很不爽。
所以,他想方設(shè)法地想回敬一下。
成皋之戰(zhàn)
酈食其,中國歷史上的著名說客。
如果按春秋諸子百家進(jìn)行分類的話,他應(yīng)該屬于縱橫家,因為他的長處就是動嘴,講究一個縱橫捭闔,巧辭服人。
他于劉邦西征咸陽期間投附,并在陳留郡和武關(guān)城下,用其如簧巧舌,讓劉邦不費一兵一卒,實現(xiàn)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順利進(jìn)入咸陽。
這次,他又向劉邦申請:勸降齊王田廣。
別說,酈食其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見到田廣一通忽悠,成功勸說其歸順漢王劉邦。
擺酒設(shè)宴,盡情暢飲。
酈食其很高興,完成任務(wù)了嘛;田廣也很高興,這年頭兵荒馬亂,找個穩(wěn)定的山頭不容易。
劇情按此發(fā)展的話,應(yīng)該是對劉邦、田廣和酈食其都好的局面,三贏。
但唯獨對韓信沒有好處。
郁悶的韓信帶著數(shù)萬兵馬來到山東地界,正準(zhǔn)備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時候,一個消息忽然傳來:酈食其已經(jīng)完成了任務(wù)。
韓信更郁悶。
剛被劉邦擺了一道,想拿齊王田廣出出氣,結(jié)果人家被和平解決了!
韓信掉頭就想走,被謀士蒯通給攔住了:別介,酈食其干他的,咱干咱的,漢王也沒下命令不讓打。再個說了,將軍你拼死拼活好幾年,才打下趙地五十多座城,而酈食其動動嘴就拿下齊地七十多座城,以后你還咋混?
韓信一聽,火騰地就上來了:對啊,搞不過漢王,還搞不過你一個耍嘴皮子的嗎?
打!
早已卸下武裝準(zhǔn)備投誠的田廣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一溜煙就跑到項羽那里求援去了,但是在跑之前,順手把酈食其扔到油鍋里烹了,因為他認(rèn)為酈食其耍了他。
死個酈食其對劉邦沒什么影響,但韓信的做法讓他很不高興,芥蒂算是埋下了。
酈食其
很久以后,韓信被降為淮陰侯期間,曾和劉邦有次著名的閑聊。韓信說自己善于帶兵而且是多多益善,而劉邦不會帶兵,但卻善于駕馭和使用將領(lǐng)(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
這個評價非常準(zhǔn)確,因為,劉邦的戰(zhàn)力確實是“渣”:他在小修武城奪了韓信的兵后,又一次被項羽困在了滎陽。
而此時,韓信則完成了對齊王田廣和項羽援兵龍且的絕殺,統(tǒng)一齊地。
看著在滎陽被包了餃子的劉邦,韓信心底一陣暢快,他忽然有了一種搞惡作劇的沖動。
漢王,你搶了我的兵有什么用?
打天下,離了我韓信還是玩不轉(zhuǎn)。
所以,我得申請補償:封王。
滎陽的劉邦正焦頭爛額,韓信的使者到了。
劉邦的心頭一陣溫暖,他以為韓信要來救他。
使者替韓信匯報說:齊國人“夸詐多變”,反復(fù)無常,而且南邊和楚國相鄰,如果齊王的位置空著,局勢很難穩(wěn)定。我現(xiàn)在職位太低,怕壓不住,所以想先自行代理齊王(假齊王)。
話說得已經(jīng)足夠委婉,而且是請示的語氣,但劉邦讀出的卻是赤裸裸的威脅和明目張膽的索要。
劉邦大怒:我這里危如累卵朝不保夕,你韓信不想著來救駕,反而想搞什么“假齊王”。
身后的張良、陳平一看不對,趕緊在桌子下面踩劉邦的腳,并把局勢一通分析:我們現(xiàn)在形勢不利,你能阻止他自立為王嗎(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做個順?biāo)饲椋o他就是了。否則怕生變故。
劉邦恍然大悟,順勢對使者罵道:要做就做真的,代理算什么!
馬上派張良封韓信為齊王,并“征其兵使擊楚”。
惡作劇成功,韓信心滿意足,行動也正常了,垓下之圍,劉邦征召,他拍馬即到(漢王之?dāng)」塘?,用張良計,征信將兵會陔下)?/p>
但他不知道的是,趁火打劫,劉邦心里的那筆賬漲利息了。
蒯通說韓信
被執(zhí)云夢的時候,韓信曾感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其實,對于劉邦而言,應(yīng)該是想秋后算賬。
劉邦的報復(fù)來得很快,因為他是領(lǐng)導(dǎo),習(xí)慣于“制人”而不是“制于人”。
但他知道面對的是一個什么對手,所以他很謹(jǐn)慎,采取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分三步將韓信徹底解除武裝。
第一步,卸其軍權(quán)。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劉邦深諳此道,所以這一步走地很急很利索,垓下之戰(zhàn)結(jié)束不久,劉邦迅速勸降魯?shù)兀缓缶徒斑€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第二步,遷齊徙楚。
漢五年正月甲午,劉邦即皇帝位氾水之陽。
然后開始分蛋糕。
論功行賞,韓信居功至偉,因為大半個天下都是他打下來的。
但是,他早已經(jīng)受封齊王,沒法再往上升了。
劉邦有辦法,“徙為楚王”。
理由很充分,第一,楚懷王沒有接班人(義帝無后);第二,“齊王韓信習(xí)楚風(fēng)俗”,老家就是那里的嘛,熟悉情況,而且“都下邳”,讓你衣錦還鄉(xiāng)、光宗耀祖。
皇恩浩蕩!
實際原因呢?
韓信屢屢僭越,不臣之心愈張,絕對不能讓他繼續(xù)在齊地發(fā)展。
因為,“夫齊,東有瑯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故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p>
第三步,圖窮匕見。
劉邦一直在等韓信犯錯誤。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韓信是建漢的第一大功臣,如果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罪名,很難處理他。稍有不慎,就會讓劉邦背上卸磨殺驢的惡名。
但劉邦有信心,他了解韓信:一個軍事天才,同時也是一個政治白癡。
果不其然,韓信很快就被抓住了小辮子——他窩藏了項羽的主要將領(lǐng)鐘離眛。
這下師出有名了。
漢六年十二月,“人有上變事告楚王信謀反(可能是劉邦安排的),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用陳平計,乃偽游云夢,會諸侯于陳,楚王信迎,即因執(zhí)之”。
但思前想后,劉邦仍然選擇了從輕處理。十多天后,他把韓信降為淮陰侯,封地一分為二,并安排了兩個自家兄弟進(jìn)行監(jiān)視(后十余日,封韓信為淮陰侯,分其地為二國。高祖曰將軍劉賈數(shù)有功,以為荊王,王淮東。弟交為楚王,王淮西)。
這并非劉邦心腸軟,而是他感覺殺韓信的時機仍然不成熟。
他在等著韓信犯更大的錯誤,或者出現(xiàn)其他更好的機會。
一切都在劉邦的預(yù)料之中。
漢十一年,韓信真的想謀反了,而且是勾結(jié)邊將。
淮陰侯韓信
韓信是一個有志向有追求的人,但是,他的志向和追求是有限度的。
確切說,他只想做點事,但是沒有野心!
這是因為:
第一,他除了打仗,別無所長。
第二,他只渴望出人頭地。
從小家里窮,連母親去世都沒法正常下葬,而且“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
同時,他表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人生也是矛盾的:自命清高卻又不求上進(jìn)——
整天佩著長劍去蹭吃蹭喝,就像孔乙己穿著長袍去咸亨酒店賒賬。
因此,他一直被亭長老婆甚至洗衣服的老太太所看不起。不僅如此,同縣不良少年的“胯下之辱”更讓他聲名掃地(一市皆笑信,以為怯)。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他只缺少一個施展抱負(fù)的舞臺。
不久,秦末亂世來臨了。
先從項梁,后從項羽,卻因遇人不淑而無以施展(信數(shù)以策干項羽,羽弗用)。
直到他遇見了蕭何和劉邦。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讓他一鳴驚人,背水一戰(zhàn)讓他成為滅國功臣,滅趙亡齊甚至讓他有了三分天下的籌碼。
然而,就像前面所說,他的抱負(fù)是有限度的,比如齊王就是他人生追求的極限。
他一生最大的志向有兩個。
首先,他想一展胸中所學(xué)。
當(dāng)擊敗龍且、盡得齊地的時候,他對項羽使者武陟的一番話,頗能說明問題:“臣得事項王數(shù)年,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策不用,故背楚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數(shù)萬之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吾得至于此。夫人深親信我,背之不祥。幸為信謝項王?!?/p>
“吾得至于此”,非常滿足的口氣。
劉邦給了他一展身手的機會和平臺,讓他一步登天。 所以,在他的內(nèi)心里,對蕭何和劉邦是感激涕零的,這一點注定了他不會叛漢。
其次,他想一吐胸中惡氣。
項羽死后,韓信被封楚王,都下邳。
衣錦還鄉(xiāng),韓信盼望已久的揚眉吐氣的時刻終于到了。
他來到封國,先找到那位經(jīng)常供他吃飯的漂母,贈以千金;又找到亭長,只賞他百錢,并挖苦道:你很差勁,做好事都不做到底(公,小人,為德不竟)。最后找來了那個給過他“胯下之辱”的不良少年,直接把他提拔為中尉,并告訴諸將說:這是個壯士,當(dāng)年他侮辱我時,我為什么沒有殺他?因為殺這種人不值得,所以才隱忍下來,達(dá)到了今天這般成就(此壯士也。方辱我時,寧不能死?死之無名,故忍而就此。)。
一飯千金
睚眥必報。
這和當(dāng)年范雎在秦國功成名就后報復(fù)老主人須賈一個德行。
這種胸襟和氣度,哪里有半點胸懷天下、志在九五的模樣!
胯下之辱
三件事證明韓信的政治低能。
第一件,存報恩之心。
正常情況下,報恩、心存感激是一種極其優(yōu)秀的品質(zhì)。但是,這種品質(zhì)和政治斗爭不兼容,具體到韓信來說,則是一種嚴(yán)重的“政治幼稚病”。
武陟來替項羽做“說客”時,說劉邦習(xí)慣出爾反爾,“不可親信”,而且“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在。項王即亡,次取足下?!?/p>
蒯通勸韓信自立時則更為直接:“楚人(項羽)起彭城,轉(zhuǎn)斗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jìn)者,三年於此矣”。而“漢王將數(shù)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shù)戰(zhàn),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也就是說,劉、項二人目前正兩敗俱傷,正是韓信漁翁得利的大好時機。
韓信卻沒有了戰(zhàn)場上的果斷,“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
很遺憾,現(xiàn)實馬上打了臉,因為劉邦的過河拆橋來地很快,“漢王之困固陵,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將兵會垓下。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從此,鯨擱淺灘,虎落平陽,任人宰割。
第二件,對項羽舊將鐘離昧眛的態(tài)度。
戰(zhàn)爭結(jié)束,項羽的一切痕跡都被抹去,天下姓了劉。
韓信這時卻做了一件非常腦殘的事情:窩藏了他原來的好朋友、項羽的大將鐘離眛,而且被發(fā)現(xiàn)了。
這時,韓信其實有很多種處理方式,比如及時向組織坦白并上交,或者偷偷處理掉,再或者讓鐘離眛體面地死去,給兩人關(guān)系作一個最體面的交待。
可韓信偏偏選擇了最低級的一種:先包庇,后出賣。
國家已經(jīng)一統(tǒng),鐘離眛無處可逃,包庇沒有任何用處,反而招來了劉邦的更大猜疑。
出賣則讓韓信威信盡失。因為,出賣是一種極其惡劣的品質(zhì),背信棄義,世人所不齒,況且鐘離眛還是他曾經(jīng)的朋友(素與信善)。
此舉讓韓信眾叛親離,雖然最后劉邦只把他降為淮陰侯,但此時他已經(jīng)對韓信動了殺心。
第三件,與陳豨相約謀反。
這一件事最為莫名其妙,我一度認(rèn)為是史家的摸黑之詞,因為這個想法太弱智。但是,太史公和班固是出了名的秉筆直書,又由不得你不信。
這件事情的蹊蹺之處甚多。
首先,韓信在最輝煌的時候沒反,比如滅趙的時候,而且那一時期劉邦已經(jīng)拼成了孤家寡人,他想自立為王易如反掌;
其次,他在當(dāng)齊王的時候沒反,那時劉邦正被困滎陽,不僅蒯通勸他自立,而且項羽也曾派武陟約他一起三分天下。
再次,他在當(dāng)楚王的時候也沒反,那時候雖然天下已經(jīng)初定,他的實力也不如戰(zhàn)爭時期,但仍然算是一方諸侯,至少比后來的淮陰侯要強的多——畢竟淮陰侯只是一個虛爵而沒有任何實權(quán)。
這很難理解。
或者只有一個解釋:他看透了一切,也厭倦了一切,想自尋死路。
他是一個天生的“戰(zhàn)神”,金戈鐵馬是他唯一的舞臺,和平年代的權(quán)力場和名利場不適合他!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一段話寫出了他的清高和孤獨:信知漢王畏惡其能,稱疾不朝從。由此日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嘗過樊將軍噲。噲趨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毙懦鲩T,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戰(zhàn)神韓信
據(jù)說,李斯在被趙高構(gòu)陷、于咸陽鬧市處斬的時候,曾無限眷戀地和小兒子說:我想和你像小時候那樣,再牽著黃狗去東門外追逐狡兔,還能實現(xiàn)嗎?說完,父子二人相對大哭。
我想,韓信在長樂宮鐘室刀刃加頸的那一瞬間,眼前閃過的也應(yīng)該不僅是暗度陳倉、背水一戰(zhàn)和十面埋伏,應(yīng)該還有亭長妻的嫌棄、漂母的訓(xùn)斥,以及淮陰不良少年們那一張張揶揄的臉。
因為,韓信是一個有志向有抱負(fù)但卻沒有野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