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西街和楊梅竹斜街是前門歷史文化區(qū)內(nèi)兩條久負盛名的街道,老北京們對它們耳熟能詳,不過最近有消息傳出,這兩條街要更名了。
兩條名街擬更名
據(jù)權(quán)威媒體報道,為保護利用歷史文化地名文化遺產(chǎn),提升街區(qū)歷史文化底蘊,北京市規(guī)劃自然資源委擬對大柵欄街道的大柵欄西街等兩條道路進行更名。
大柵欄西街擬更名為觀音寺街
大柵欄西街,西起鐵樹斜街,東至煤市街,道路全長約275米。
更名原因:根據(jù)清代地圖,該道路清代地名為觀音寺街,故恢復歷史地名,更名為“觀音寺街”。
楊梅竹斜街部分擬更名為一尺大街
擬更名的楊梅竹斜街部分,西起延壽街,東至楊梅竹斜街,道路全長約38米。
更名原因:根據(jù)清代地圖,該道路清代地名為一尺大街,故恢復歷史地名,更名為“一尺大街”。
縱覽這兩條街道,都位于前門外的大柵欄地區(qū),且都為斜街;據(jù)傳,在明代末年大柵欄旁曾建有一座五道廟,竣工后兵部尚書兼吏部尚書王象乾曾撰寫碑文,曾記載:“正陽門西,由臧家橋至宣武門乃龍脈交通輻輳之地”,第一次把正陽門向西南至臧家橋間的斜街稱為“龍脈”,這通碑也被稱為“交龍碑”。
“龍脈”本意,是指所選地形蜿蜒曲折如龍之脈,是大吉之地。而大柵欄一帶地形骨干如同交龍,以五道廟為首,觀音寺為尾,故今天要講的這兩條斜街,身份地位皆不一般,咱們就先講講這大柵欄西街更名觀音寺街的淵源。
“鬢邊不是海棠紅”
據(jù)傳,大柵欄西街原名即為觀音寺街,歷史上因其西端有座興建于明代的護國觀音寺而得名,并于1965年即改名為大柵欄西街。古時每逢廟會,觀音寺香火鼎盛,清末民初時店鋪林立,是大柵欄商業(yè)街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處在風月無邊之地的觀音寺街(即大柵欄西街),更出名的是,與國粹京劇的不解淵源,如今正在熱播的《鬢邊不是海棠紅》,劇中的很多情節(jié)藍本,或許就是這條街及其周邊胡同曾發(fā)生過的故事。
大柵欄西街處于著名的八大胡同的北部、也就是八大胡同的“綱”的位置,當年曾有許多大煙館、旅館、飯店、茶室,如70號就是原觀音寺茶室。
這一片還是國粹京劇的發(fā)祥地。乾隆年間的四大徽班進京,就扎根于前門外的大柵欄:春臺班駐扎百順胡同,三慶班寓居韓家潭,四喜班落腳陜西巷,和春班安家石頭胡同。
“陜西百順石頭城,韓家潭畔弦歌雜......”老北京們對這段順口溜肯定不陌生,這說的就是前門外大柵欄附近的八大胡同吶。
如今,大家說起“八大胡同”,就只想著野史、逸聞中那些傾國傾城又傳奇熱血的煙花女子。其實這里面有兩個普遍的認知錯誤。
一是“八大胡同”并不僅限于這八條,而是泛指前門一帶的多數(shù)帶有妓院楚館的煙花柳巷;
二是“八大胡同”雖因風月場出名,但最初卻是京劇戲班子的頻繁駐扎才紅火起來的,稱這里為“國粹”京劇的發(fā)祥地,恰如其分!
隨著徽班進京,紛紛于此地扎根兒,教戲師傅的寓所堂號也都集中在了“八大胡同”,并且還真出了不少高徒。如梅蘭芳出自朱靄云的云和堂,梅巧玲經(jīng)營景和堂,程長庚寓處四箴堂,譚鑫培堂號英秀堂。
所以舊京有句俗語:“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唱戲的不離百順、韓家潭?!贝嗽捑珳拭??相當精準!
咱們就先以梅蘭芳先生在前門一帶的生活經(jīng)歷舉例說明。梅蘭芳先生在北京的故居特別多,最出名的應該是護國寺街東口的那套四合院。那里靠著后海,臨著西四,是塊風水寶地。
位于護國寺街的 梅蘭芳紀念館
不過大柵欄的鐵樹斜街101號,卻是梅先生的出生地。一代大師,絕世芳華,所有的傳奇與輝煌都是從這個院落開啟的。
梅家本就是京劇世家,鐵樹斜街101號是梅蘭芳祖父梅巧玲的私寓,叫做“景和堂”,1894年10月22日,梅蘭芳在這個院落的東廂房誕生。
1900年,梅家把鐵樹斜街的老屋賣掉,搬入相鄰不遠的百順胡同。7歲的梅蘭芳開始在私塾讀書,同楊小樓和徐寶芬做起了鄰居;
從9歲開始,他開始學習唱戲,無論是“貴妃醉酒”的嬌媚多姿,還是“霸王別姬”的如泣如訴,這些日后舞臺上飄逸婀娜的身段,都是由早些年間打下的過硬功底做支撐的。
如今在百順胡同已找不到梅蘭芳舊居的確切位置,不過沒關(guān)系,前門這地界兒“特產(chǎn)”,就是名人故居,梨園行的尤其多!
如:鐵樹斜街大外廊營1號,是京劇界鼻祖、“譚派唱腔”的創(chuàng)始人譚鑫培先生的故居;
百順胡同34號, 是京劇之父程長庚故居;
百順胡同55號,是青衣泰斗陳德霖故居;
百順胡同36號,是著名武生遲月亭故居......
逛前門,遛大柵欄,本就不是割裂著玩的地界兒,如果您帶著對探秘京劇發(fā)祥地的“企圖心”游走于此,帶著問題壓馬路,一定會收獲滿滿。
這里昔日的淺吟低唱,唱念做打,行頭油彩與動人傳說,不曾磨滅,歷久彌新。
文墨書香總關(guān)情
在說楊梅竹斜街前,咱先來說與其淵源頗深的一尺大街。一尺大街曾是北京最短的一條胡同。 一條與琉璃廠東街相連的楊梅竹斜街,此街西段,舊稱“一尺大街”。
清末進士陳宗蕃1931年所著《燕都叢考》中寫道:“自楊梅竹斜街而西曰一尺大街,又西曰琉璃廠?!币怀叽蠼稚显?座店鋪,路北3家都是刻字店,路南3家是酒館、鐵匠鋪和理發(fā)店。一尺大街雖名為“大街”,實際仍是胡同,當然它并非真的只有一尺長,而是長30余米。
下面說說楊梅竹斜街,東起煤市街,西到延壽街,是從東北向西南傾斜的小街,全長496米。《京城全圖》中標注為“楊媒斜街”,據(jù)稱是因為清朝前期這條斜街上居住著一位善于說媒的楊媒婆而得名。
別看這名字取得不太雅觀,楊梅竹斜街卻曾經(jīng)文墨書香。楊梅竹斜街25號曾是戶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梁詩正的府宅,由乾隆皇帝御賜。
民國時代,沈從文初到北京時曾住在楊梅竹斜街61號,那里過去是酉西會館,《邊城》、《長河》、《湘西散記》等名作就誕生于此。
也是在那個年代,世界書局、中正書局、開明書局、環(huán)球書局和中華印書局等7家書局也是在楊梅竹斜街開辦的。
這條街還有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場之一的青云閣,正門雖開在觀音街上,但是后門卻在此街之上,樓下百貨日雜,樓上酒館茶社,是當時的文人雅士、官商貴胄之間消遣娛樂的必到之地。
街名更替,或是對文化傳承的尊重和追本溯源,其實變或不變,歷史就在那里,后人附會的任何名號,何曾改變分毫?保護好老北京留下來的老物件,老地方吧,無論我們經(jīng)歷什么,也總該有故事向后人談!
最愛大北京整理發(fā)布!
整理/壹月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