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
伏羲氏,生于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有文字記載的出現(xiàn)時代在戰(zhàn)國時代以后。
又稱宓羲、庖犧、包犧、犧皇、皇羲及太昊等,《史記》中稱伏犧,傳說中的中國古代君主。華夏太古三皇之天皇,與女媧同被尊為人類始祖,中國神話中與女媧一樣,有龍身人首、蛇身人首的特征,因而被后人稱之為龍祖。
伏羲氏自古以來被奉為華夏文明的人文始祖,同時在神話中,也被認為是所有人類的祖先,伏羲氏是三皇之一,徙治陳倉,定都于陳宛丘(今河南淮陽),以“龍”為圖騰,風(fēng)姓是中國傳說時代伏羲的姓。為女媧的兄長及丈夫。
相傳伏羲氏教民結(jié)網(wǎng),漁獵畜牧,制造八卦等,亦傳說伏羲創(chuàng)文字、古琴。
傳說伏羲坐于方壇之上,聽八風(fēng)之氣,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經(jīng)》,開華夏文明。近代之靈簽或擲杯,實是《易經(jīng)》之簡化版。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為神,尊其為八卦祖師。
伏羲的一百個小孩,長得快,要吃哩。那時,還沒人會種稻種麥,只吃些野果子。野果子被孩子們吃光了。怎辦呢?伏羲就到河里摸魚摸蝦給孩子們吃。 [閱讀]
火的使用對人類體質(zhì)的發(fā)展具有決定意義。為了紀念伏羲,人們把他稱為“庖犧”,即“第一個用火烤熟獸肉的人”。伏羲氏的功績,除以上列舉之外,還有許多。如嘗百藥…… [閱讀]
伏羲大峽谷景區(qū)位于鄭州市西南,新密市尖山風(fēng)景區(qū)轄區(qū)內(nèi)。據(jù)說,伏羲山是為了紀念中華民族始祖伏羲而命名的,伏羲大峽谷將雋秀的山水景色與深厚的伏羲文化融為了一體。 [閱讀]
在中國的古代傳說中,女媧也是人類的始祖,是伏羲的妹妹。這種奇異的"野合"風(fēng)俗,恐怕也是從遠古伏羲女媧兄妹通婚的傳說中遺傳下來的。 [閱讀]
惟公元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二日,中華兒女,匯聚天水,謹以太牢雅樂之儀,虔敬之心,致祭于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 [閱讀]
中國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階段,即新石器時代中期漁獵畜牧向農(nóng)耕時代過渡的階段,存在著中華文明肇啟的伏羲時代!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