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姓制度又叫做賤籍制度,是一種以血統(tǒng)論為基礎(chǔ)的社會體系,廣泛存在于印度、斯里蘭卡等南亞國家,其中以印度的最為嚴重。
印度是一個擁有十三億五千萬人口的大國,自從獨立開始,便處處以大國自居,但印度的種姓制度卻是一種反現(xiàn)代化的落后制度,它將13.5億印度人,劃分成了五個等級,分別是四大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以及第五等級,賤民或達利特。嚴格來講,種姓制度只有四個等級,賤民不在其中,這里將賤民稱為第五等,只是為了和以上四種人做一個區(qū)分。
在印度的歷史上,五個等級嚴格遵循內(nèi)婚制傳統(tǒng),即不與其他種姓通婚,這也是種姓制度一直存在的重要原因。但到了近代,種姓制度已經(jīng)成了妨礙印度發(fā)展的絆腳石,比如,兩個相愛的男女,因為種姓不同,就無法結(jié)婚,這和崇尚自由婚姻的現(xiàn)代社會,簡直是格格不入。印度獨立后,似乎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1947年,印度剛剛獨立,便把廢除種姓制度,寫入了憲法。
由于在法律層面廢除了種姓制度,印度人的婚戀觀也有了一些改變,如今的印度已經(jīng)允許種姓之間的通婚,但必須是高種姓男子,迎娶低種姓女子,這種通婚在印度被稱為順婚。而高種姓女子,嫁給低種姓男子,叫做逆婚,這在印度仍是不被允許的。因為這種逆婚,通常被認為是有辱家族門風的大事,不僅女子將被開除出自己的種姓,她的孩子也將從此淪為低種姓,為人欺辱和歧視,這是每個女人都無法承受的。那么一個低種姓的男人,想娶一個高種姓的女子,就真的沒辦法了嗎?
其實辦法是有的,但只有一個,那就是梵化。意思就是把自己化入高種姓,如此一來,同階層之間的通婚就再也沒有障礙了。不過梵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它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就是改變自己的職業(yè)和生活習慣。在印度,職業(yè)和習慣有潔凈與不潔之分,所謂的“不潔”是一套繁瑣的分類體系,這其中最核心者包含《摩奴法典》所規(guī)范的十二種不潔,諸如,殘害動物,剔除毛發(fā)等等。比如,漁夫,獵戶,屠夫,理發(fā)師,常被認為是不潔的低種姓者,而講英語則被認為是高種姓的象征,此外,還有吃肉也被認為是不潔的表現(xiàn)。
所以要想成功梵化,必須脫離這些工作,并改吃素,學會講英語。不過相比吃素和說英語,改變職業(yè)似乎更加困難,比如,一個漁夫放棄自己捕魚的工作,整天和婆羅門一樣吃素,說英語,這樣他就成功梵化了,但是問題的關(guān)鍵是,當一個漁夫不再捕魚,他要靠什么生活呢?所以說,改變職業(yè)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機遇,不過一旦成功,后兩個條件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改掉自己的姓氏。在印度,姓氏是判斷種姓高低的重要依據(jù),有些姓氏屬于婆羅門專屬,所以給自己冠上一個高種姓姓氏,也是成功梵化的關(guān)鍵一步。
第三,改變自己的居住地。也就是說,必須和此前的生活環(huán)境來一場徹底的告別,比如一個首陀羅,成功改變職業(yè),并給自己換上婆羅門姓氏之后,已經(jīng)幾乎和其他婆羅門無異。然而他原來生活的村子都是首陀羅,而且對其知根知底,這樣一來,別人還會將他當作首陀羅看待,所以必須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這樣其他人才會通過新的職業(yè)和姓氏,判斷一個人的種姓。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一個人達到了一定的條件,被賦予了更高的種姓,那就代表著梵化成功。如今的印度社會早已承認梵化,比如印度改革家阿姆倍加爾,便是生于以捕魚為業(yè)的賤民家庭,后來通過努力,成為了一名律師和法學教授。所以說,只要成功梵化,也就有了和高種姓女子通婚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