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晚7點半,著名心理學(xué)家朱建軍教授在學(xué)而優(yōu)書店,從寶玉的來源、瀟湘妃子的典故、探春遠嫁的原型等,結(jié)合朱允炆的著作如何傳到曹家,引經(jīng)據(jù)典,嚴謹而又不失幽默的演講,讓現(xiàn)場聽眾笑聲連連的同時深深折服。當晚演講視頻+文字記錄點擊“閱讀原文”了解。以下是當晚交流互動環(huán)節(jié)。
讀者:咱們來解讀這部小說的時候,可以參照里面的文本、細節(jié),但是如果說參照很多的話,因為小說本身是生活的藝術(shù)化,很可能會把咱們引入歧途。在您解讀過程中,我有很多自己的一些小想法,不一定正確。
第一,考證地點的問題。在《紅樓夢》里,賈府本來是遷過去的,賈寶玉挨打的一部分,賈母過來了,說你要是再怎么著,我就回南京去。所以從這一點上說,可以說是金陵十二釵之類的,因為它只是北遷過去的。
第二,還就大觀園里說竹子、植物不是北方的,這也說得通。因為大觀園本身是為省親而建的,里面的很多東西肯定搜羅了全國很多名貴的東西,這一點可能也說得通。
第三,還有曹雪芹他抄家的時候是7歲,有人說他抄家的時候是雍正五年,1727年,那時候曹雪芹是12歲。
第四,還有時間的問題,“朱”您說是朱熹,會不會是明朝一些姓朱的人,比如說朱元璋他們都姓朱,不一定非是宋朝的。
第五,還有民族的問題,曹雪芹被抄家的時候還很小,可能也沒有特別強烈意識到自己是滿族包衣,他還比較認同自己是漢朝的身份,所以我感覺是可以理解的。
第六,您說姓名的問題,我叫陳立X,我們家第二個字是立,所就的兄弟都是“立”,不只是朱家,可能全國很多姓氏都是這樣安排的。
朱建軍:很感謝,你真的用心去思考,而且你對《紅樓夢》有很多的了解,非常感謝。
這些東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從不同角度說,我站在我的角度上回答你的問題。
曹雪芹可能是12歲被抄家,我認為就算是12歲,我的結(jié)論是不變的,12歲還沒來得及談那么多戀愛。還有奇花異草是有可能遷到北京的,不能說不能往北京遷,是在北京能養(yǎng)得活。像桂花在那個時候是養(yǎng)不活的,我在北京生活,北京的一些宮苑包括附近的避暑山莊,建筑都會模仿南方的,但是植物不行,養(yǎng)不活。
“朱”,你說不一定是朱熹,也許是明代的某一位朱皇帝。這個我沒有證據(jù),但是我覺得被說成是朱熹的概率太大了,周程張朱是一組,堯舜禹湯是一組,每一組都是一樣的人。當然這也不是鐵證,我覺得是朱熹的概率更大。
大觀園建之前和建之后,他們本身都不在一個地方。一下子遷到北京,我還是不太相信,因為里面有一個明確的地點,林黛玉是蘇州人,她5歲的時候,她媽媽去世后,坐船來到了榮國府,但是如果在當時,從蘇州坐船去北京是能去的,但是時間非常長,因為跟書中描寫非常不符,而且林黛玉的小身子骨,折騰到北京去,還去拜客,我想基本上林黛玉已經(jīng)在5歲的時候就死了。但是從蘇州去南京的距離,我覺得她是可以活下來的。雖然這都不是鐵證,但是我還是比較堅持我自己的看法。
讀者:您說的那些我覺得很有道理,謝謝您。
不過我有兩個疑問:一是劉心武老師特別提到秦可卿,您對秦可卿這個人物怎么看呢?
二是薛寶釵很可能入選了,但是她在《紅樓夢》里的表現(xiàn),每當別人提到她跟賈寶玉之間的事情,她會表現(xiàn)得非常生氣,非常介意不能接受,這個是不是有一點矛盾呢?
朱建軍:你說這兩個問題,我都沒有很深思熟慮、確切的答案。
因為秦可卿這個人物,在小說里面有兩個層面存在,一個層面他是象征層面的存在,因為在故事里是警幻仙子的妹妹叫可卿;同時又是現(xiàn)實層面的存在,她本身是她的侄媳婦,后來又有一些故事。
我為什么沒有對這個進行研究,因為我參考的東西只能是明代的一些歷史,頂多是一些野史,但是秦可卿所對應(yīng)的人,我找不到人們的歷史記載,至少現(xiàn)在我是沒話可說,除非以后我能找到歷史素材。
《紅樓夢》里有一個人物是賈寶玉的父輩,叫北靜王。北靜王對賈寶玉表現(xiàn)得很好,還送給賈寶玉一些禮物,后來賈寶玉還把其中一些禮物轉(zhuǎn)送給林黛玉,被林黛玉扔了,說什么臭男人的禮物,我不要。表現(xiàn)了林黛玉的一種氣節(jié)。我的猜測,北靜王跟北平王意思很像,“平”和“靜”意思是很像的,所以北靜王會不會影射北平王,因為在《紅樓夢》里,這個人物不是非得安排北靜王,但是卻安排了一位北靜王,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感慨。好像說后來鬧翻了,大家骨肉相殘,但是以前也有過這么美好的親情。如果這么寫,我覺得從心理上是很說得通的。我查了一下在朱允炆時期,北京這個城市當時的名字叫什么,查完后叫“北平”,我猜測北靜王就是北平王,也就是朱棣。把北靜王某個禮物給林黛玉,但是林黛玉不肯要,可能反映了當朱棣推翻了朱允炆后,他想拉攏故事中林黛玉的原型,而被林黛玉的原型斷然拒絕,這可能是草蛇灰線,是這樣一個伏筆。
薛寶釵既然已經(jīng)選妃了,干嘛還要裝?我覺得薛寶釵那個人就是裝。因為她那會兒被選妃了,但是她并沒有圓房。薛寶釵跟林黛玉,她倆身份挺不一樣的,別看自己品格、性格、相貌、才華各方面都很好,但是她畢竟是被選妃的。另一個本來就是王族的,所以心態(tài)上很不一樣。被選太子妃的人,應(yīng)該表現(xiàn)得更正經(jīng)一點,在沒有正式圓房之前,還是要注意一點,還要表現(xiàn)得端莊一點,不能像現(xiàn)代風(fēng)情女性一樣。我覺得是比較合理的,雖然沒有任何證據(jù)。
在歷史記載中,朱允炆的皇后在被攻破城后就死掉了,這跟“玉帶林中掛,金釵雪里埋”暗示是一樣的。最后薛寶釵的原形跟林黛玉的原形應(yīng)該都死掉了。
讀者:朱老師,后40回大概會怎么發(fā)展?
朱建軍:我也不知道。沒有那40回,我們也沒法完全知道。
但我至少可以猜,因為有很多的線索:
第一,薛林(薛寶釵和林黛玉)和解了,因為快到八十回的時候?qū)懙搅撕徒?。其實是林黛玉很喜歡薛姨媽,還給她燕窩。我覺得燕窩不僅僅是一味藥,其實有象征意義。
林黛玉的特別就是喜歡吐血,哭著哭著就吐,吐到最后就吐血。她的主要情節(jié)是寄人籬下,雖然實際上不是寄人籬下,但她總有這種感覺,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公主病。在《紅樓夢》里有很多影射。林黛玉的兩個丫鬟,一個叫紫鵑,紫鵑對應(yīng)杜鵑,杜鵑在我們的傳說中叫“杜鵑啼血,不如歸去”,是因為離家思鄉(xiāng),所以啼血,這跟林黛玉對應(yīng)得特別好。
另一個丫鬟叫雪雁,雪雁的雪跟吐血的血是諧音,同時,我想到的意向就是燕窩。燕窩有一個特點,一開始吐的燕窩如果被人家摘走了,吐出來的燕窩就是帶血的?,F(xiàn)在有一種紅色的燕窩叫血燕,這也跟吐血的主題有關(guān)。所以林黛玉的主要情節(jié)是缺少母愛,導(dǎo)致寄人籬下,導(dǎo)致吐血。這是感情上吐血的感覺,覺得缺少感情的滋養(yǎng)。
后來薛姨媽對她像對自己親女兒一樣好,還給她燕窩之類的。燕窩象征給燕子一個窩,所以她后來對薛姨媽很有好感,就像媽媽一樣。她覺得薛姨媽像一個媽媽一樣,就覺得薛寶釵就像一個姐姐一樣,于是她后來跟薛寶釵和解了,后來因為她不小心說了《西廂記》里的話,就和解了。其實以前兩個人關(guān)系有點別扭,薛寶釵很注重做事,為什么薛寶釵會審她,而且在審她的時候發(fā)現(xiàn)林黛玉很沒腦。林黛玉以前很清高,但在這種時候卻沒有清高勁,為什么沒有?因為她跟薛寶釵的誤會冰釋了,而且跟薛寶釵關(guān)系特別好,像親姐妹一樣看待,所以林黛玉的心情就完全不一樣了。這點是肯定的。因為賈寶玉跟薛寶釵結(jié)婚,所以林黛玉生氣死掉了,我覺得應(yīng)該完全不同。后來的故事應(yīng)該像娥皇、女英一樣,兩個人都嫁給了賈寶玉。
所以后面編的故事,比如王熙鳳偷梁換柱,賈母不喜歡林黛玉之類的,我覺得都應(yīng)該是胡編的,應(yīng)該跟事實不符。最后最大的動亂就是所謂的被抄家,“食盡鳥投林,樹倒猢孫散”。國家最大的樹就是皇帝,他倒了以后“樹倒猢孫散”,這是一個最大的挫敗。
后來有人說在一個獄神廟里,他偷偷回來想要見家人,在這個過程中小紅、云兒也許還幫上過忙,甚至醉金剛倪二也幫過忙,這都是大家有過的一些猜測。我覺得這些猜測都有可能,因為有一些線索都往這方面指,但具體是怎么發(fā)生的,我并不知道。
后來襲人嫁給棋官蔣玉菡,蔣玉菡是北靜王的人。所以這也是很合理的。因為如果北靜王就是朱棣的話,北靜王奪了權(quán)之后,蔣玉菡就應(yīng)該成為更紅、更有地位的人。朱允文的“舊員工”襲人嫁給蔣玉菡,也是非常合理的。這正好跟林黛玉的寧死不屈做對稱。
讀者:您做這樣的考證的動力、契機是怎么樣的?這樣的一個脈絡(luò),朱允炆的這些事情,相當于之前沒有被發(fā)出來的聲音被發(fā)出來了,這本書傳遞的脈絡(luò)有中國民族潛意識的意義嗎?
朱建軍:我一開始也沒想那么多。一開始就是因為我做了一個夢,然后就開始干。干之后就像解謎一樣,越解越有清楚,但不是像今天這兒快就想到朱允炆身上。
讀者:夢是什么樣的?
朱建軍:那個夢開始讓我干這個事。我今天講三兩句話就到朱允炆身上了,但當時是在很多人中不停地篩選,這個過程就是一個解謎,也是蠻好玩的過程。
我越來越覺得它挺有意義的,不光是要歷史真相,更主要的是讓我們理解《紅樓夢》的主人公,也更能讓我們理解《紅樓夢》的理想、情感。當你真的了解這個作者之后,再回過去看《紅樓夢》,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當你更了解作者的時候,再回去看他的故事,可能更容易懂,我覺得他的價值主要在這里。
《紅樓夢》在中國文學(xué)作品中,畢竟是一個時代的頂峰性作品,可是算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我們真的懂這個人,反過來就懂他的書,就會體會他表達的理念、情感。最有情的人和最空的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對人生的領(lǐng)悟,它絕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既然寫出來這么多、這么深刻的人生領(lǐng)悟,不把它看懂,也真的很可惜。
還有一點私心,本來是漢族的偉大作品,而且是我們明朝的偉大作品,然后被當成是清朝的滿族包衣寫出來的東西。我是漢族人,覺得有點吃虧。這是一點點的私心。
讀者:我想您肯定有這樣一個情懷在這里。
朱建軍:我們家沒有族譜,完全散失掉了,我根本不知道我們這個“朱”跟他那個“朱”有沒有關(guān)系。但是私心想,潛意識中對明朝有一點點親切,這也不敢說。
因為明朝有點被清朝人寫得比實際更壞,如果在座的有滿族人,我不是說對你們有敵意。從中國文化傳承來說,畢竟少數(shù)民族相對落后,在他們占領(lǐng)了王位期間,中華文明是走下坡路的,比如說宋已經(jīng)達到很高的頂峰,元時是下跌的,到明時有恢復(fù),然后清后又下跌。如果我們把《紅樓夢》說成是明代作品,至少是以明代為主的作品,有助于恢復(fù)明朝的名譽。明朝有點被清朝抹黑了,沒有清朝人描述得那么壞。我們一想到明朝的皇帝,都覺得他們特別差勁,其實沒有那么差勁。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前面看到一些明代的亡國之君和清代亡國之君的比較,崇禎臨死時的遺言說“把頭發(fā)蓋住我的臉,因為我沒有臉去見我的祖先,我亡國了”。然后跟賊人說,我這個皇帝的尸體,你們愿怎么泄憤,砍成多少半都不要緊,但是請你放過百姓。這是崇禎的遺言。清朝最后一個皇帝溥儀說“我不管日本人搶了多少東西,我也不管日本人殺了多少中國人,只要他肯讓我當皇帝,我什么都可以接受”。所以這里面有一個對比,可以看到這個情懷。從我個人來說,明朝有那么壞嗎?我覺得被誣蔑了。如果把明朝的一些好東西給大家看一看,有助于把中國文化自信提高一點。
讀者:我自己覺得,明朝在我們傳統(tǒng)中,至少這60年一直是被忽略的,我們基本上不談明朝。但是老毛天天看明史,但是他不說。作為漢族最后的一個王朝,我們肯定會看到一些史料或者信息,都是清人寫的或者明國寫的。
剛才您談到《金瓶梅》是大乘,《水滸傳》是禪宗,《紅樓夢》是小乘。我覺得心理學(xué)上,您是大徹大悟。小乘佛教盛行的一個國家就是柬埔寨,那里的人跟中國人真的不一樣。人的貪嗔癡發(fā)揮到極致后,然后再去超越它,還是一場空。但是《水滸傳》我看得不多,但是您說它是禪宗,我想請教一下,禪宗,漢族人自己和佛教結(jié)合起來弄出這樣一個“四不像”,我還真想了解一下。
朱建軍:我覺得水滸中最能代表禪宗風(fēng)格的是魯智深,魯智深在水滸中他最后是開悟的,而且他最后開悟的方式非常像禪宗的開悟方式,突然一下子魯智深并沒有像傳統(tǒng)修行人一樣兢兢業(yè)業(yè)修行,但是他有一個什么好處?就是直心是道場,他很正直,沒有任何的自欺,也不騙別人。在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下,雖然他干的并不是修行的事情,但是他的心態(tài),成為很適合領(lǐng)受禪宗精神的狀態(tài)。最后錢塘江潮的一個刺激,他一下子想起師傅說的話,突然頓悟。
這就是所謂禪宗經(jīng)常講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很禪宗。
但是我今天沒法展開細講魯智深的故事,因為太長了。你看宋江的事情不會體會到禪宗,但是看魯智深的確很禪宗,武松也比較接近于禪宗,但是其他人沒有那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