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臨習智永《千字文》( 二)
(二)橫
草書中多牽絲映帶,許多點畫相互依存,橫畫也不例外。它可以與豎、撇、捺、點等連接在一起,難分彼此,如“佐”、“曲”、“弱”、“營”等字。當然,相對獨立的橫畫也會以不同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字中,與字的其他部分互相呼應。
1 .短橫
草書中獨立的短撇一般為字的首筆或末筆,其起、收有輕重,體勢有俯仰。一般上橫多用輕起、仰勢,如“飄”字;亦有切筆入紙重起者,如“青”字。下橫多取俯勢,如“士”字;有重起輕收者,如“旦”字,也有重起重收者。
短橫中還有一種逆勢寫法,如“執(zhí)”字。此法多用于橫連豎,目的是順勢。
2 .長橫
長橫多為一字之主筆,一般呈左低右高之態(tài)。長橫在用筆上變化頗多,如“晉”字中橫尖鋒殺紙而入,凌厲勁健;“恥”字上橫尖鋒輕入,輔以提按,含蓄蘊藉;“每”字上橫翻鋒入紙后提筆右行,至收筆處頓鋒上轉(zhuǎn),沉實婉轉(zhuǎn);“并”字末橫取隸意,一波三折,意趣自足;“丁”字之橫呈下俯之態(tài),顧盼含情。
(三)豎
字中豎畫好比搭臺的支柱,一般寫得挺直厚重。
1 .短豎。根據(jù)所處的位置,此帖中的短豎有以下幾種形式:位于左,多用垂露,只是起筆或輕或重,如“佳”字;位于中,大多與其他點畫相連,變化多端,如“維”字;位于下,一般厚重有力,支撐上部,如“閑”字。
2 .長豎?!肚ё治摹返氖痉缎约s束著作者的個性發(fā)揮,因此本帖中沒有抒情暢意的特長豎,只有相對較長的豎。如“植”字的長豎居于左,切筆下行,豐潤秀逸;“刻”字的長豎居于右,行筆輕重變換,頗有動感;“想”字的長豎承上啟下,巧妙地將字的氣息綰結(jié)于一體。
(四)點
其實,看似簡單的點往往是書法中最具變化、最難表現(xiàn)的,因此臨寫時一定要多觀察、多比較,體會其用筆的細微變化,抓住其個性與共性特征,使之成為點睛之筆。
1 .單點
單點并非孤立存在,它與其他點畫仍有相呼應的關系。單點作為首筆或未筆時,一般多用俯勢,筆毫入紙后向右下稍頓彈起,如“廟”字;亦有取仰勢者,如“躍”字的左上點,起筆與橫法類似,筆鋒向右稍轉(zhuǎn)后即折回而下。
另外視字的結(jié)構(gòu),具體作點時還應留意其角度的變化。
2 .雙點
雙點一般筆勢相連,分為上下點和左右點。
(1)上下點。如“論”字末熟練的提按,在上點完成后順勢帶出下點;“嗣”字右部兩點稍作翻腕,一筆而成,凝練有神;“祿”字中右兩點開張大氣,氣勢洶涌,角度、收放變化自然;“盜”字左上兩點行筆穩(wěn)健,氣息相連。
(2)左右點。如“涼”字右部下兩點飽滿沉實,遙相呼應;“羲”字上兩點筆力千鈞,峻急飛動;“乎”字的兩點提按自如,一氣呵成;“微”字的兩點縱橫交錯,輕靈灑脫。
3 .多點
多點并列要注意各點的不同寫法及相互間的呼應。
(1)橫式。如“密”字中部的點,重起頓筆后轉(zhuǎn)腕提筆,而后翻鋒向上完成左右,至右時,腕外轉(zhuǎn)頓筆順勢完成右點。如“羔”字中的橫點,筆勢起伏,提按、頓挫極富節(jié)奏感。
(2)縱式。如“清”字上點采用單點的寫法,下兩點一筆寫成并順勢提出與下一筆呼應?!奥洹弊种凶笙氯c一筆寫成,由輕漸重,簡約而凝練。
(五)撇
草書中的撇畫多與其他點畫相連或相映。
1 .長撇
此帖中長撇或厚重沉實,線條遒麗,如“映”、“初”二字;或凝練老辣,勁挺暢意,如“廉”、“碑”二字;或筆意婉轉(zhuǎn),飄逸灑脫,如“沙”、“接”二字。
2 短撇
短撇變化較多。如“欣”字之撇藏鋒入紙,腕外轉(zhuǎn)撇出;“戚”字之撇由上一筆順勢帶出,翻轉(zhuǎn)靈活;“求”字上撇由橫變異而來,狀若蘭葉;“夙”字之撇露鋒直下,迅速發(fā)力。
(六)捺
草書為了取勢的需要,形態(tài)完整的捺一般出現(xiàn)較少,取而代之的多為反捺。
1 .長捺
長捺多以反捺出現(xiàn)者居多,如“ ”、“履”之捺均輕入輕收,中截渾厚;而“秦”、“岳”之捺取章草意,收筆含蓄。
2 .平捺
此帖中平捺的寫法較為統(tǒng)一,多尖鋒入紙后向右下行筆,漸行漸按,至尾部稍頓捺出,隸意盎然,如“逸”、“運”二字。
3.短捺
在草書中,短捺多化為姿不同的點,如“讀”“笑”“實”“囊”各字。獨立者多飽滿厚重,如高山墜石;連帶者多婉轉(zhuǎn)流暢,似泉水奔涌。
(七)鉤的寫法
作鉤之法,需蹲鋒,令鉤飽滿勁健。鉤的變化較多,但寫法大致相似,只是方向、長短、粗細的差異而己。豎鉤的起、行筆與豎相同,至將轉(zhuǎn)筆處手腕稍向右上翻,而后向左平推而出,如“則”字之鉤。
本帖中的豎鉤也有拖鉤法,即出鉤時將筆鋒調(diào)正,掣住筆勢向左稍行鉤出,如“孰”字左下的鉤畫。
鉤的形態(tài)一般有以下幾種,茲列出典型字例,可強化練習,如“宅”、“弱”、“飄”、 “心”、“賊”、“處”字中的豎彎鉤、橫折鉤、彎鉤、斜鉤、臥鉤等。
(八)折的寫法
折是由橫和豎搭接而成的。智永真書的折筆多暗轉(zhuǎn),勁力內(nèi)斂,如“伊”、“旦”二字的折,轉(zhuǎn)處筆勢稍頓,圓鋒而下,折處圓勁而有張力。而“曲”、“忠”二字之折,則筆至轉(zhuǎn)角處提筆換鋒,抵住下行,折處筆力盎然,似切金斷玉一般。
以上分析了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真書的筆法特點。需要提醒臨寫者注意的是,此帖真書類似于行楷,筆致流暢圓潔,故而要想更好地表現(xiàn)其筆端靈便暢達的氣息,則必須具備一定的行書基礎。因此在臨寫此帖的同時可穿插臨寫王羲之的行書帖,以切準智永楷書與王字行的契合點,達到由形入神的目的。
六、草書的結(jié)構(gòu)特點
虞世南《筆髓論》言:“草即縱心奔放,覆腕轉(zhuǎn)蹙。”筆勢的迅疾自然給草書結(jié)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字文》專為習書而創(chuàng)制,因此其草法相對工穩(wěn)、規(guī)范了許多。
1 .氣息綰結(jié)
文章要“形散而神凝”書法亦然。草書更應講究跌宕起伏、大開大合間的氣息綰結(jié)。如“嵇”字翻轉(zhuǎn)騰挪,一筆而成,體勢緊湊;“臨”字各部分雖相對分離,但筆勢不斷,氣息貫通。
作草求勢,或連綿轉(zhuǎn)折,或筆斷意連。而勢的表現(xiàn)主要通過改變筆順和簡化點畫達到。如“并”字先寫兩豎再完成兩橫,令整字行筆便捷順暢。再如“躬”字本來較為復雜,而經(jīng)過簡化筆畫,自然就容易貫氣了。
2 .字形多變
草書講究整體美,而這種美靠什么實現(xiàn)呢?表現(xiàn)在字法上便是字形變幻和大小穿插。相對來說,《千字文》作為習書范本,其大小變化并非十分突出,但臨習時不應忽視,尤其應注意訓練以結(jié)字大小調(diào)節(jié)書作的節(jié)奏。而字形的多變是根據(jù)字的結(jié)構(gòu)來隨機處理的。總的原則是在注意字形飽滿的同時避免出現(xiàn)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字勢,力求以形變增強書作的節(jié)奏與韻律。
3 .揖讓有度
王羲之在《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中言:“意在筆前,然后作字?!弊鞑萦刃枞绱恕O鹿P前應預想各部分的空間比例,然后落筆。如“
”字,其左部上揖下讓,右部上讓下揖,巧妙搭配,渾然一體。
4 .伸縮得體
字法要打破正方或長方的呆板走勢,就必須要注意伸縮。一般情況下,左右、左中右結(jié)構(gòu)的字要注意各部分的長短參差,勿使齊平,如“絳”字;上下、上中下結(jié)構(gòu)的字要注意各部分的寬窄搭配,如“寥”字;獨體字要注意點畫的伸縮,令字形多姿多彩,如“毛”字。
來源:QQ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