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學習”可以說是每個家庭都十分關心的大事。在時代的更迭下,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也不斷的在推動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在當今注重知識的洪流下,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一直以來,農村都是國家教育事業(yè)最薄弱的地方。因為教育條件的落后,許多的農村孩子沒有接受到良好的知識教育。在近幾年,國家不斷推動農村教育的改革,有這么一個“學霸村”也廣為人知。這個村子名為秧田村,為國家培養(yǎng)了許多的知識人才。
秧田村是湖南衡陽的一個小村落,民風淳樸,村民都是十分熱情的樸素農民。在國家恢復高考制度后,秧田村積極的響應國家的號召,開展教育事業(yè)的建設。在形成“全民重視教育”的風氣下,秧田村的教育事業(yè)也是蒸蒸日上。
來到秧田村,在村口迎面就一面“博士墻,”上面記錄了一個個學子的成才之路。走進村里,隨處可以看見激勵學習的標語。整個村莊的學習氛圍是濃厚的。這個人口只有幾千人的小村子,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前前后后是為國家培養(yǎng)了接近一千個大學生。
其中還有26位博士跟170位碩士,都是高學歷的知識人才。多年的努力下,秧田村的教育事業(yè)也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這個小小的村子是名副其實的學霸村,人才輩出。為何這么一個普通的農村在教育方面會有這么大的成就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秧田村的村干部一直以來都十分的重視村里孩子的教育,知道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讓這些孩子真正地走出農村,成為有用之才。在村干部的領導下,村里多處寫有學習的標語。人們每日在村里來來往往,在標語的引導下,對學習也重視了起來。
農村人一輩子大多都是在田地里忙活,面朝黃土的生活是極其的艱辛的。自小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下,深深地明白以農業(yè)為生的不易,也理解父母的辛苦。農村的孩子逐漸懂得只有通過參加高考,靠著自己的知識才能走出農村。
屈婷
在秧田村出來的第一位博士屈婷,就讀于南開大學。在屈婷小時候跟著父母在城里打工,看著城里的孩子可以接受各種各樣的教育,屈婷也是十分的羨慕。在這種巨大的差距下,出生于農村家庭的屈婷也意識到了自己只有通過讀書,才能走出農村。
所以下定決心發(fā)奮圖強,最終考取了百年名校南開大學,攻讀思政專業(yè),成為了秧田村的第一名博士。跟屈婷一樣的孩子們逐漸的明白了讀書的重要性。高考是一場不看出生、不看家世的考試,憑借自己的實力去決定自己的未來。許許多多的秧田村學子通過努力學習,參加高考后考中大學。
秧田村為了營造熱愛學習的氛圍,在村口打造了一面博士墻。每年考上博士的學生都會在這面墻上。用著這一個個的事例來激勵學生,積極努力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筆者看來,這面墻不僅僅是記錄著博士的成績,更是體現了農村學生通過學習最后出人頭地。
在當時,秧田村作為一個小小的村莊,實際上教育條件是比較落后的。為了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秧田村將一部分的經費用來招募專業(yè)的教師,為了讓這些老師留在農村提高農村的教育水平,秧田村提高了老師的工資,改善老師的居住條件,為老師提供更好的待遇。
除此之外,村干部每年在學生考上大學后,會來到學生的家里表達祝賀。在表達祝賀的同時,村干部會向這些學生的家庭分發(fā)400塊錢,用來獎勵孩子考上了大學。在這背后,除了有獎勵的意思,也是一種變相的補貼。在當時農村的家庭一般經濟水平是比較低的,要供孩子讀書不容易。村里的獎勵也是孩子讀書的經費,有利于幫助解決學費問題。
在農村一直以來經濟的問題始終是最直接實際的問題,要想讓這些孩子讀大學,也要提高居民的收入,居民才交得起孩子的學費。在國家改革的潮流下,秧田村也是迎難而上,不斷的進行經濟的改革。
秧田村是位于南方地區(qū),濕熱條件好,利用其獨天得厚的氣候條件,開發(fā)特色的農業(yè)。特色產業(yè)的發(fā)展,為居民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收入。這樣一來,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也解決了孩子的學費問題。
在秧田村涌現了許許多多個大學生后,這幾年出來的大學生越來越少。從上重點大學人數的減少,或許有人認為秧田村的教育在退步。實際上不是的,這背后反映的是秧田村的進步。
秧田村在這么多年來,積極開展經濟建設,教育事業(yè)也不斷發(fā)展。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意味著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有能力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管怎么說,村里的教育條件比較差,所以越來越少的孩子在村里讀書。這樣一來,村里出的大學生自然是越來越少。
秧田村的成功案例背后是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是一個個學子的寒窗苦讀。農村的孩子更早的明白生活的艱辛,只有靠著自己的努力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在這種積極的思想引導下,一個個秧田村學子奮發(fā)圖強,靠著實力考上大學,證明了何為“知識改變命運?!?/strong>
總結:秧田村通過各種積極的措施,不斷的激勵著學生奮發(fā)圖強,爭取出人頭地。同時也為孩子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在這種環(huán)境的熏陶下,秧田村學子也是十分爭氣,紛紛考上了大學。
筆者認為,教育是發(fā)展的基石,只有推動教育事業(yè)的建設,才能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應該向秧田村學習,不斷地推動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學生也應該不斷的激勵著自己,努力學習知識,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投入社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