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民間的俗語,自古就以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深受人們的喜愛。其實農村俗語,并不僅僅是因為通俗易懂而深受人們喜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它們往往能以簡潔明了的幾個字,就能表達出豐富的內涵,而且對后人有借鑒和指導作用,民間俗語雖然沒有唐詩宋詞元曲那樣看起來優(yōu)美,因為她們畢竟不是詩詞文賦。但是它們所包含的意蘊卻是極其豐富的,因為民間俗語自誕生以來,有它自己獨特的一面,讀起來不僅朗朗上口,而且更是口口相傳。
雖然說古人所處的時代并沒有如今我們所處的時代接受教育普遍,古人的文化程度,雖然普遍不高,但是他們卻能精通人情世故,也懂得在為人處事方面掌握精準的分寸,更懂得如何才能在困境中生存。
正所謂民間俗語,她就是經過好多代人通過實踐而總結出來的經驗,這經驗可以說是精華,也可以說是真理,它是古人警戒后人的金玉良言。對于傳承至今的民間俗語,我之所以說它是真理,那就是因為,它能夠通過上下幾千年的時間傳承至今。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如果這些民間俗語沒有道理可言的話,那么它肯定已經在過往的幾千年被大浪淘盡了。所以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它是經過歷史長河的層層篩選而保存下來的,對于后人而言,它就是精華,去其糟粕后的精華。如果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去看待民間俗語的話,那么我大概可以用這幾個字來表明我的觀點:不可盡信,但也不可不信!
“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乍一看,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這句話什么意思?腿毛?難道不是人人都有嗎?那為何還有“有福之人和無福之人的區(qū)別呢?”
大概意思就是說:腿上長有腿毛,這就意味著這個人就是有福之人。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不管是古代還是如今,對于農民而言,農民們要在農田里耕作,美美,下地勞動的時候,人們?yōu)榱烁赊r活,方便就會把褲腿挽起來,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重度勞動的時候,高溫環(huán)境之下,人們會感覺到身上汗流不止,而且全身都處于一種十分焦灼的狀態(tài)。每到這個時候,人們總是會將褲腿挽起來,以方便干活。
久而久之,伴隨著勞動的增加以及風吹日曬和汗水的流淌,那些在田地里干重活的農民,他們腿上的毛發(fā)很有可能隨著時間就會慢慢的掉落,如果常年這樣的話,腿毛也就不會再長了,而且皮膚也會變得黝黑無比。
反觀有錢人家,他們完全可以靠著家中的資本,而不用重度勞動,每日也不用經受風吹雨打,自然生活的很舒坦。不用重度勞動的,他們腿忙也就不會容易掉落。故而,有錢的大戶人家,他們的家庭成員腿上就會有腿毛分布,基本上都是很茂密的樣子。這就是“有福之人兩腿毛”的含義。
如果僅僅從字面意識上來看,這句話是不是跟“有福之人兩腿毛”是一樣的呢?一個是“兩腿毛”;另一個則是“毛兩腿”,對于不了解這句話的人,他們的第一印象就會認為這兩句話都指的是腿上有毛的意思,那么有福之人腿上有毛和無福之人腿上也有毛,這豈不是很矛盾嗎?
“無福之人毛兩腿”中的“毛”取“忙”的含義,這樣大家就不難理解了。因為終日忙忙碌碌,所以腿上就沒有毛了,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我們當然要結合上句話的意思。如果中日都非常的忙碌,那肯定就沒有時間去休息,生活壓力極其大的情況下,導致沒有休息的時間,那自然這樣的人又有什么福氣可言呢?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理解的方式?!懊赏取笨梢赃@樣理解:因為終日忙碌而忙碌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依靠雙腿來行動,所以說負擔在雙腿上的勞動極其繁重,整日忙碌的人,也就可以理解為無福之人了。
綜上所述,我倒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但是絕不能適用于所有人和所有群體。因為這句話是古時候流傳至今的,所以這句話對古代人們的定性還是比較適用和準確的。為什么這么講呢?因為古時候出身和家庭基本上就能決定這個人之后所屬職業(yè)和命運的何去何從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種變化的懸殊雖然在科舉制誕生之后,使更多貧寒子弟有了翻轉命運的機會。但對于古代絕大多數人而言,這樣的機會依舊是極其渺茫,能夠順利登上天子堂的人也是屈指可數的。
對于現代而言,這句話依舊還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已經相較于古代而不那么適用了,因為現在的社會已經不是封建社會了,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我們每個人愿意付出、愿意努力,那我們必將不會辜負我們自己的努力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