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政老師說:《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莊子齊物論:“道昭而不道”,還說:“言辯而不及?!比魏涡袠I(yè)過筋過脈的地方是寫不清楚的,有時雖然勉強寫出來,也印成了書,但其中關鍵的地方,還是不明確。我們臨床看病,具體應如何操作?是很難用文字和語言表達清楚的,很多可貴之處必須通過長期實踐去“體會”,這就稱為“悟道”。一般情況下,書上能夠寫出來的僅是知識,常常不是最關鍵的,還有更重要的東西,需要通過讀書去領會,實踐去淬練,才能變成我們自己的智慧!把書讀迂腐了,毫無用處!對于讀書人來說,虔信書本與反思書本不是對立的,因為反思可能引發(fā)對真正道理的認識。我在讀《莊子.天道》:輪扁斫輪,明白了這個道理,故力求日日苦練,不可懈怠,長此以往功夫才會精進。
一起讀內經(jīng)376
帝曰: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治?
岐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帝曰:善。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
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謂也?
岐伯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下三品之謂也。
帝曰:三品何謂?
岐伯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xiāng)。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謹?shù)廊绶ǎf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
譯文:
黃帝道:論中曾說,治寒病用熱藥,治熱病用寒藥,醫(yī)生不能廢除這個規(guī)矩而變更治療方法。但是有些熱病服寒藥而更熱的,有些寒病服熱藥而更寒的,這寒熱兩種病俱在,反又引起新病,應該怎么治呢?
岐伯說:凡是用寒藥而反熱的,應該滋陰,用熱藥而反寒的,應該補陽,這就是求其屬類的治療之法。
黃帝道:服寒藥而反熱,服熱藥而反寒,這是什么緣故?
岐伯說:只治其偏亢之氣,所以有相反的結果。
黃帝道:有的不是治了偏亢之氣也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什么原因?
岐伯說:問得真細致啊!這是不治偏嗜五味的一類。五味入胃以后,各歸其所喜的臟器,所以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咸味先入腎,積之日久,便能增加各該臟之氣,這是五味入胃后所起氣化作用的一般規(guī)律。臟氣增長日久而形成過勝,這是導致相反的原因。
黃帝道:制方有君臣的分別,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說:主治疾病的藥味就是君,輔佐君藥的就是臣,供應臣藥的就是使,不是上中下三品的意思。
黃帝道:三品是什么意思?
岐伯說:所謂三品,是用來說明藥性有無毒的。
黃帝道:對病的內在外在都該怎樣治療?
岐伯說:調治病氣的方法,必須分別陰陽,確定其屬內屬外,各按其病之所在,在內的治其內,在外的治其外,病輕的調理它,較重的平治它,病勢盛的就攻奪它?;蛴煤狗ǎ蛴孟路?,這要分辨病邪的寒、熱、溫 、涼,根據(jù)病氣的所屬使之消退,這要隨其所利。謹慎地遵從如上的法則,就會萬治萬全,使氣血平和,確保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