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齋講堂
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勞傷,或由腎虛而引起氣血運行失調(diào),脈絡絀急,腰府失養(yǎng)所致的以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病證。西醫(yī)學中的風濕性腰痛、腰肌勞損、脊柱病變之腰痛等,可參照本節(jié)辨證論治。腰痛一年四季都可發(fā)生,其發(fā)病率較高,國外有報告認為世界人口的80%患過腰背痛。
中醫(yī)說“腰為腎之府”,所以在人體上腰與腎有密切關系,而腎又為人的先天,有強壯全身的作用,所謂“作強之官”與人體各個臟器和經(jīng)絡關系也十分密切。
對于腰痛病,秦老是從腎虛、寒濕及損傷三個方面論治。
1、腎虛腰痛 包括性欲過度,遺精滑泄,婦女崩漏帶下,以及年老精氣虛弱等引起的腰痛。這種腰痛多逐漸形成,初起覺腰部酸軟乏力,痛時綿綿隱隱,并不劇烈,常兼脊骨腿足酸痿,不耐多走多立,睡眠輕減,脈象細弱或虛微。由于腎為水火之臟,應分陰虛和陽虛,陰虛腰痛兼見內(nèi)熱心煩,頭暈耳鳴;陽虛腰痛兼見神疲氣短,畏寒溲頻等證。治療亦分滋陰補腎法,用大補陰丸(熟地、龜板、黃柏、知母、豬脊髓);扶陽補腎法,用煨腎丸(蓯蓉、補骨脂、菟絲子、沙苑子、杜仲、牛膝、肉桂、葫蘆巴、萆薢、豬腰)。然腰痛經(jīng)久,不時發(fā)作,大多陰陽兩虛,亦大補精氣,用無比山藥丸(山藥、熟地、山萸、蓯蓉、鹿角膠、巴戟天、補骨脂、菟絲子、杜仲、續(xù)斷、牛膝、骨碎補、木瓜、萆薢、肉桂、澤瀉、青鹽)。疲勞過度亦有腰痛,休息后便復原,不屬于腎虛范圍。
2、寒濕腰痛 是感冒風寒,淋受冷雨,坐臥濕地等損傷經(jīng)絡引起的腰痛,痛時腰背拘急,轉側不變,有酸脹感,痛處覺冷,遇陰寒天氣更劇,也有牽及一身板滯或兩腿酸疼,脈象沉緊或沉緩,舌苔多白膩。治宜祛寒行濕法,用獨活寄生湯(獨活、桑寄生、防風、桂枝、細辛、秦艽、杜仲、牛膝、黨參、茯苓、甘草、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傷濕腰痛其身沉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這是帶脈感受寒濕,其特征為痛時多從后面牽連兩側,痛處常覺寒冷,有沉重感,故不從腎臟治療,以溫脾化濕為主。
3、扭傷腰痛 指強力舉重、閃挫受傷引起的腰痛。病起驟然,痛不能動,呼吸咳嗽困難。由于氣血凝滯,治宜行氣化瘀法,用通氣散(木香、陳皮、小茴香、延胡、白丑、穿山甲、甘草)。
秦老強調(diào) :腰痛應當以腎虛為重點,前人通過腎來治療腰痛,多屬是滋補真陰,溫養(yǎng)真陽。例如:丹溪的青娥丸(杜仲、補骨脂、核桃肉、鹿茸、沒藥),《古今醫(yī)鑒》的壯本丸(杜仲、補骨脂、蓯蓉、巴戟、小茴香、豬腰),《沈氏尊生書》的羊腎丸(鹿茸、小茴香、菟絲子、羊腰)等。它的主要目的是補腎,根據(jù)腎為水火之臟,補陰必須靜中有動,補陽必須動中有靜的原則,用了蓯蓉、補骨脂、鹿茸、菟絲子及杜仲、豬羊腰補養(yǎng);照顧到止痛治標,用了小茴香、沒藥等。這是處方的一般法則,其他如熟地、山萸、鹿角膠、枸杞子等均可選用。
一般腎虛腰痛,痛不劇烈,勞累即作,無其他明顯癥狀,秦老常用豬腰和杜仲煮食,效果良好。用豬腰一對,洗凈勿切碎,炒杜仲一兩,加黃酒和鹽少許,水兩碗,文火燜酥,分兩次姜豬腰和湯服食。此系食療方法之一,可連服四、五次多至十余次。
總之:凡扭傷腰痛一起即轉動困難;風寒傷絡腰痛由漸轉劇,并兼外感癥狀;內(nèi)傷腰痛隨痛而能轉側,但行動較緩,多發(fā)于老年人,以此為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