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在蜀山腳下的一間屋子里,一位老人正拿著毛筆顫顫巍巍在紙上書寫清單,這些清單則是他的遺產——六十多把紫砂壺。
不久之后,老人去世。這個人,就是清末民初的制壺名手——俞國良。他把畢生的心血,都融入了紫砂壺中。
民國 俞國良制海棠壺
俞國良(1874-1939年),又名祖琳,無錫錫山人,是晚于黃玉麟的名手。晚年定居宜興蜀山木石村(今宜興市丁蜀鎮(zhèn)),紫砂界一代宗師。傳器制作嚴謹,器形格調雅致,代表作有各式傳爐壺、線圓壺、仿古壺等,被各地博物館珍藏。
俞國良生于1874年,制壺技藝精湛。曾受聘為蘇州金石家、書畫家吳大澄(著名書畫家吳湖帆的祖父,歷任廣東巡撫、湖南巡撫)制壺,后為兩廣總督端方制壺,名重一時。
俞國良制合菱壺
1915年為葛德和陶器公司、利永陶器公司制壺,所制“四方傳爐”為中國選送參加1932年美國芝加哥博覽會的紫砂產品之一,獲優(yōu)秀獎。
俞國良老家在無錫錫山,故其款印多為「錫山俞氏」、「錫山俞傳」。
▲俞國良款印
1937年所制茶壺獲江蘇全省物品展覽會特等獎。在宜興紫砂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對民國時期紫砂藝術的繁榮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晚年定居宜興蜀山,與當地邵氏寡婦成婚,傳藝于邵氏后人邵陸大、邵寶琴,1939年病逝,安葬于老家錫山。邵寶琴即倪順生之母。
▲俞國良作品
近代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在《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陶史概論》有言:
“俞國良,原籍無錫,1939年卒,壽享65歲。傳器制作嚴謹,器形格調雅致,是晚于黃玉麟的名手?!?/span>
俞國良 傳爐
俞國良少年成名,作歷來被視為紫砂珍品,而他的代表作,便是「傳爐壺」。
傳爐壺最頻繁出現(xiàn)于清末民初,因成型技藝難度極高,能以此壺式承前啟后者,首舉俞國良,他所作之「朱泥傳爐壺」,更是成為一代經典。
俞國良 傳爐
俞國良 傳爐
顧景舟曾評價曰:
“此壺為俞國良之最佳傳器。精選泥質最好的大紅泥制作;燒成火候絕佳,故色澤朱紅,光彩鑒人,肌理滋潤。
制技與形制雖感有疵,但卻是宜興朱泥器中之罕見者,堪稱顯示砂藝材質的絕佳傳器?!?/span>
▲俞國良款印
此壺器型方中有圓,圓中寓方,比例均勻,珠圓玉潤,此壺在江蘇省物品展覽會獲特等獎,在1932年獲芝加哥博覽會金獎。
俞國良前半生行蹤漂泊,晚年開始定居蜀山腳下木石村,60歲時還孤身一人,在友人撮合下,與邵氏寡婦結為夫妻。
俞國良作品
邵氏有子名叫邵陸大,有女名叫邵寶琴,俞國良視如己出,每日耳提面命,必有造壺之課。
俞國良作品
可以說,俞國良一生都撲在了紫砂泥上,畢生的心血、智慧、技藝也都在紫砂壺上,而他在生命最后留下的清單,仍舊是紫砂壺。
來無所求,歸有所戀,所有的所有,都在匯聚于這一方紫砂泥。
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