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易學與帛書《易》的關系
【提要】
孔子晚年(68歲到73歲)研究《周易》分兩個階段,即《易傳》草創(chuàng)期和《易傳》成熟期,《易象》是這兩個階段的分水嶺。帛書《易傳》的內容除《系辭》外,大都來自孔子早期研究《周易》的材料,傳本《易傳》的內容是孔子在草創(chuàng)期基礎上以《易象》為綱領加以提煉的結果。帛書《易傳》的主筆和傳人是子夏,傳本《易傳》主筆和傳人本來是顏回,因顏回夭折而由商瞿候補,故《史記》、《漢書》記載孔子傳《易》于商瞿(見《系辭上傳第四、五、六、七章解讀:顏回與《易傳》的關系》)。
孔子在未獲得《易象》之前,一般根據(jù)文句和《連山易》思想解《易》,子夏由于精于《連山易》,所以這時期與孔子非常契合。但是最終孔子獲得《易象》,解《易》思路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于是有了傳本《易傳》與帛書《易傳》的分野。子夏或由于思維慣性等原因沒有得到《易象》的真?zhèn)?,也因此留下了孔子研究《周易》初期的資料。
【論證理路】
本文的主題是論證子夏與帛書《易》的關系。帛書《易》分帛書《六十四卦》與帛書《易傳》兩部分,帛書《易傳》有《二三子》、《系辭》、《衷》、《要》、《繆和》、《昭力》六篇。
本文論證的思路是:將子夏易學、《子夏易傳》的內容與帛書《易》、帛書《易傳》對比,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相同、相近的文字特征、思想意趣,以闡明子夏易學與帛書《易》學的關系。
這里的子夏易學是指古代文獻中記載子夏本人思想與學易的內容,見于《論語》、《孔子家語》、《說苑》等文獻。這里的《子夏易傳》是指古《子夏易傳》,不是今本《子夏易傳》,今本《子夏易傳》是唐代張弧偽作。
《文苑英華》載唐司烏貞議云:“王儉《七志》引劉向《七略》云:‘《易傳》子夏,韓氏嬰也?!薄夺屛摹酚凇蹲酉囊讉鳌芬镀呗浴吩啤皾h興,韓嬰傳”。
據(jù)《七略》,子夏有《子夏易傳》傳世,到漢初由韓嬰(約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年)傳之?!稘h書·藝文志》說《易》“《韓氏》二篇,名嬰?!薄稘h書·藝文志》是據(jù)“劉歆奏《七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故《韓氏易傳》即《子夏易傳》。這就如《毛詩》、《公羊傳》雖然都是由子夏所初傳,而以其后人名之。
劉向、劉歆《七略》:“《易傳》子夏,韓氏嬰也?!边@是說《子夏易傳》是韓嬰作,韓嬰字子夏。漢代崇尚儒學,用孔門弟子字為字者多有之,如杜欽、杜鄴、孔光、萬章、牛商、梁相、孫建、張宏、鄧彭祖、禽慶,皆字子夏(陳鴻森《<子夏易傳>臧庸輯本評述》,《齊魯文化研究》總第10輯2011年)。表字為成人以后所起,故表字或含治學之志,韓嬰字子夏或表明其善子夏之學。而子夏以夏為字,或表明其善夏《易》、《連山》也。子夏易傳>
筆者認為《子夏易傳》始于子夏,子夏是孔子晚年研究《周易》第一階段的跟隨者,后來子夏將其學習記錄和學習心得匯集成書,這是《子夏易傳》的雛形。自春秋、戰(zhàn)國以至于秦漢,期間有后人的增益,以及籀文到隸書的變遷,西漢韓嬰將《子夏易傳》重新整理為《韓氏易傳》。
本文所引《子夏易傳》主要是《經典釋文》、《周易集解》、《周易正義》等權威文獻,南宋朱震《漢上易傳》所引《子夏易傳》半真半假,基本不予采信,理由見附錄文末的四種著作所引《子夏易傳》。另外,《韓詩外傳》所引易學文獻也列入《子夏易傳》系列。
一、子夏易學與《連山易》舉證
1.子夏簡介
子夏(前507—前420年),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晉國溫人。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鬃尤ナ篮?,子夏至魏國西河(濟水、黃河間)講學,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yè)于子夏之倫”(《史記·儒林列傳》),崇尚儒學的魏文侯亦嘗從學。子夏對儒家文獻的流傳和學術思想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后漢書·徐防傳》說:“《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fā)明章句,始自子夏?!崩疃瘛吨芤准狻ば颉费钥鬃觽鳌兑住罚骸白圆飞倘胧遥H授微言。傳注百家,綿歷千古,雖競有穿鑿,猶未測淵深。”這段話說明子夏是最先跟從孔子學《易》的,也暗示了《子夏易傳》屬于孔子研《易》初期的成果。
2.《易》為子夏家學
子夏姓卜,其先祖是以王官為職、占卜為業(yè)的“卜官”。湖南《瀏陽卜氏族譜》記載子夏的六世祖為晉文公名臣卜偃。
高培華說:子夏是晉國人,說他是卜偃后裔比較可信。從《論語》中也可找到旁證:《論語·子張》記子夏稱子游為“言游”,乍看有點奇怪。子夏年長子游一歲,若無特殊原因,按照常禮和孔門弟子間相互稱名不稱字的慣例,應當直呼其名曰“偃”,或者“言偃”;像這樣把姓與字連稱“言游”,實在是罕見現(xiàn)象??磥磉@特殊原因,就是子夏要避其先祖卜偃之名諱(《子夏傳<易>考》,《尋根》2012年04期)。易>
卜偃是晉獻公至文公時代晉國的掌卜大夫。《左傳》有卜偃分別用卜法和《周易》筮法為晉文公卜筮的例子(見《周易詮釋》大有卦解讀筮例)?!吨芏Y·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有六十有四?!弊酉男詹访蹋渥嫔匣蛴凶屪酉耐暋哆B山》夏易、《歸藏》商易、《周易》三易之志。
《孔子家語》說子夏“好論精微,時人無以尚之”。《禮記·經解》引孔子曰:“絜靜精微,《易》教也?!庇纱丝梢娮酉牡囊讓W教養(yǎng)。
桓譚《新論》云:“《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煩而殷《易》簡?!哆B山》藏于蘭臺,《歸藏》藏于太卜?!?/span>
《禮記·表記》: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將出土秦簡《歸藏》和傳本《歸藏》匯集,其卦辭舉例如下:
歸妹曰:昔者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后且大昌?!?/span>
明夷曰:昔夏后啟筮,乘龍以登于天,枚占于皋陶,皋陶曰:“吉而必同,與神交通,以身為帝,以王四鄉(xiāng)?!?/span>
《歸藏》的卦辭平均每卦約50字許,故《經》約3200字許(即《歸藏·鄭母經》),再加上《傳》的文字(《歸藏》的《初經》或《說卦》),總字數(shù)應該符合桓譚所說“《歸藏》四千三百言”?!稓w藏》多神話之語,正如《禮記·表記》子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
夏《易》煩(繁)而殷《易》簡,《連山》實為夏代所有文獻的匯編?!抖Y記·禮運》說:
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坤乾》即《歸藏》,《夏時》屬于《連山》。孔子與子夏對《連山》、《歸藏》都有了解,而子夏尤精于《連山》。
3.子夏與《連山易》的關系(《易本命》)
《周禮·春官·太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鄭玄注:“名曰《連山》,似山出內氣,變也?!辟Z公彥疏:“此《連山易》,其卦以純艮為首,艮為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云氣出內于山,故名易為《連山》?!庇衷唬骸跋囊允聻檎私y(tǒng),人無為卦首之理,艮漸正月,故以艮為首也。”
《禮》與《易》相表里,孔子說“夏道尊命”,夏《易》《連山》的特征是順天命,故《論語·顏淵》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毖悦c天,當與《連山》有關。古文(甲骨文)命與令同一字,夏代有《夏令》一書(《左傳》),《禮記》有《月令》篇,時令、月令,皆天命之份也。《逸周書·周月解》曰:“夏數(shù)得天,百王所同?!薄蹲髠鳌ふ压辍罚骸跋臄?shù)得天”,《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子曰:“行夏之時”,故周禮對夏禮有繼承,表現(xiàn)在《周易》上就是《大象傳》。
武王革命,以復興夏禮為旗幟,建立周朝后,稱分封的中原各諸侯為諸夏。在這個大背景下,周朝的士族們在習《周禮》之余便有研究夏禮的風氣。
《孔子家語·執(zhí)轡》說:
子夏問于孔子曰:“商聞《易》之生人及萬物,鳥獸昆蟲,各有奇耦,氣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達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數(shù)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從奇,奇主辰,辰為月,月主馬,故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時,時主豕,故豕四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風,風為蟲,故蟲八月而生;其余各從其類矣。鳥魚生陰而屬于陽,故皆卵生?!瓡兩哳惛福股咚颇?,是以至陰主牝,至陽主牡。敢問其然乎?”
孔子曰:“然,吾昔聞老聃亦如汝之言?!?/span>
子夏曰:“商聞《山書》曰:‘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山為積德,川為積刑,高者為生,下者為死,丘陵為牡,溪谷為牝,蚌蛤龜珠,與日月而盛虛?!橙庹哂乱愣?,食氣者神明而壽,食谷者智惠而巧,不食者不死而神。故曰羽蟲三百有六十,而鳳為之長;毛蟲三百有六十,而麟為之長;甲蟲三百有六十,而龜為之長;鱗蟲三百有六十而龍為之長;倮蟲三百有六十而人為之長,此乾巛之美也,殊形異類之數(shù)。’王者動必以道動,靜必以道靜,必順理以奉天地之性,而不害其所主,謂之仁圣焉?”
子夏言終而出,子貢進曰:“商之論也何如?”孔子曰:“汝謂何也?”對曰:“微則微矣,然則非治世之待也。”孔子曰:“然,各其所能?!?/span>
這段文字包含了《連山易》的諸多內容,詳見《周易密鑰·發(fā)現(xiàn)納甲與《連山易》之謎——以《易本命》為中心》一文的解讀。這段文字另見于《淮南子·墬形訓》和《大戴禮記·易本命》,《大戴禮記》將其命名為《易本命》大有深意,因為這段文字是講《易》的,子夏明說是《易》,又說《山書》,《山書》即《連山》也。孔子說“夏道尊命”,故《連山》又名《易本命》,這與子夏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如出一轍。
今本《系辭上傳》第十一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帛書《系辭》: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沧釉唬悍颉兑住贰澈?/span>為者也?夫《易》古物定命,樂天下之道,如此而已者也。
《系辭傳》“樂天知命”今本與帛書同,這是沿襲夏《連山易》的用法。今本《系辭傳》“開物成務”本義為卜筮,《朱子語類》曰:“古時民淳俗樸,風氣未開,于天下事全未知識,故圣人立龜與之卜,作《易》與之筮,使人趨吉避害,以成天下之事,故曰‘開物成務’。”“開物成務”,帛書《系辭》作“古物定命”,保留了夏《連山易》的特色。關于《連山易》與帛書《易傳》的關系,詳見下文。
文中的數(shù)字是納甲,納甲源自《連山》,這些數(shù)都是與九相乘而得,夏禮尚九,大禹劃九州,作《洪范九疇》(九洛),以《九辯》和《九歌》祭祀天神。子貢評價子夏“微則微矣”,這又使人聯(lián)想到《禮記·經解》孔子曰:“絜靜精微,《易》教也?!笨鬃诱J可子貢對子夏易學“微”且“非治世之待”的評價,子夏所談雖然精微,卻不是治理國家所需要的,如《論語·子張》子夏自云“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這為后來孔子不傳《易象》給子夏埋下了伏筆。
連山八卦《易本命》圖表
八卦 | 乘數(shù)(九洛) | 氣數(shù)、歷數(shù) | 基本物象 | 訓詁 |
乾:甲壬 | 九九八十一 | 一主日,日數(shù)十 | 日主人 | 太陽歷 |
坤:乙癸 | 八九七十二 | 辰為月,十二月 | 月主馬 | 太陰歷 |
艮:丙 | 七九六十三 | 斗主三 | 斗主狗 | 山三,音訓 艮,止也,為狗。狗斗,音訓 |
兌:丁 | 六九五十四 | 四主時(四時) | 時主豕 | 四時豕,音訓 |
坎:戊 | 五九四十五 | 五為音(五音) | 音主猿 | 音猿,音訓 |
離:己 | 四九三十六 | 六為律(六律) | 律主鹿 | 離六律鹿,音訓 |
震:庚 | 三九二十七 | 七主星(七星) | 星主虎 | 震,起也, 起七,音訓 |
巽:辛 | 二九一十八 | 八主風(八風) | 風為蟲 | 風蟲,音訓 |
項安世《周易玩辭》引《子夏易傳》釋《說卦》“艮為狗”曰:“斗主狗,斗止而動,艮之象也?!睂φ者B山八卦《易本命》圖表,可證子夏易學與《子夏易傳》是一體化的關系。
二、子夏所習《易本命》、《連山》八卦與帛書《易傳》的關系
由于古代文獻中再沒有其他人研究《連山易》的資料,子夏既通《連山易》,又跟從《孔子》學《周易》,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子夏是帛書《易》的傳人。但《史記》、《漢書》所記孔子傳《易》譜系中沒有子夏,說明子夏《易》未正式列于學官,原因是《子夏易傳》不是孔子研《易》的最終成果。此并非學術派系之爭,西漢時期學者大都知道孔子晚年研究《周易》時的思想發(fā)展歷程,《孔子家語》、《說苑》等文獻都有子夏學《易》的記載?!端鍟そ浖尽吩唬骸爸芪耐踝髫?,謂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辭》,孔子為《彖》、《象》、《系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而子夏為之《傳》。”帛書《易傳》的出現(xiàn),為揭開《子夏易傳》的真相提供了嶄新的證據(jù)。
1.《連山易》、帛書《易傳》“天地定位”章與帛書《易》卦序的關系
(1)《易本命》《連山易》八卦、帛書八卦、彝族八卦,三種八卦皆共同指向帛書《易》卦序
由連山八卦《易本命》圖表得出《連山易》八經卦的卦序為:乾、坤、艮、兌、坎、離、震、巽。這正是帛書《易》六十四卦重卦的依據(jù)。帛書《易》與傳本《周易》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六十四卦的卦序不同。
帛書《易》六十四卦上卦排列次序是:乾、艮、坎、震、坤、兌、離、巽,下卦排列的次序是:乾、坤、艮、兌、坎、離、震、巽。下卦的次序即《易本命》《連山》八卦,上卦的次序只是將八卦分為乾陽卦和坤陰卦兩組。六子首艮,正是《連山易》的特征。
帛《易》六十四卦卦序(卦名按通行本):
第一宮乾:
乾、否、遁、履、訟、同人、無妄、姤
第二宮艮:
艮、大畜、剝、損、蒙、賁、頤、蠱
第三宮坎:
坎、需、比、蹇、節(jié)、既濟、屯、井
第四宮震:
震、大壯、豫、小過、歸妹、解、豐、恒
第五宮坤:
坤、泰、謙、臨、師、明夷、復、升
第六宮兌:
兌、夬、萃、咸、困、革、隨、大過
第七宮離:
離、大有、晉、旅、睽、未濟、噬嗑、鼎
第八宮巽:
巽、小畜、觀、漸、中孚、渙、家人、益
帛書《衷》曰:
天地定立,〔山澤通氣〕,火水相射,雷風相榑,八卦相庴。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故《易》達數(shù)也。
于豪亮先生遺作《帛書〈周易〉》(《文物》1984年第3 期)云:“帛書《系辭》有這樣四句話:‘天地定立(位),[山澤通氣],火水相射,雷風相榑(?。??!癖尽墩f卦傳》作‘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覀円圆瘯乃木湓捵鳛榕帕械囊罁?jù),只把‘火水’改為‘水火’,再根據(jù)傳統(tǒng)的乾為天、坤為地、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震為雷、巽為風的說法,于是便可以把這八個卦作如下排列:
艮 | 乾 | 巽 |
坎 | 離 | |
震 | 坤 | 兌 |
帛書《易》八卦圖
將“火水”改為“水火”的理由略不充分,于豪亮先生主要是考慮了帛書《易》的卦序,得出的帛書八卦不僅合于《易本命》、《連山》八卦,而且與彝族八卦驚人一致。三種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八卦圖完全重合,足證帛書八卦的客觀真實性。
帛書《易》八卦與彝族先天八卦相同,彝族文化與夏文化同源,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詳實的研究釋讀,證明丁公龍山時代陶文是古彝文(詳見《周易密鑰》:驚人發(fā)現(xiàn):彝族八卦與帛書易同源)。由于帛書《易》八卦與彝族八卦相同,故采用龍正清《彝族先天八卦歷法淺析》中彝族八卦插圖。
帛書八卦(即彝族八卦)
根據(jù)陳摶、邵雍將《周易·說卦傳》“天地定位”章確定為伏羲八卦,朱熹確定為先天八卦,故帛書《易》八卦應為《連山易》先天八卦。
(2)探索《易傳·說卦傳》與帛書《易傳》“天地定位”章句次差別的奧秘
《易傳·說卦傳》: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shù)也。
帛書《衷》曰:
天地定立,〔山澤通氣〕,火水相射,雷風相榑,八卦相庴。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故易達數(shù)也。
按:
“天地定位”四句,乃伏羲重卦口訣,代代相傳,故不用后起卦名乾坤坎離之類,而用原始卦名天地水火之類,其用字古樸,當取原始義,不用引申義。
八卦相錯,八卦交錯重卦也。通氣、相薄、相射,皆相錯之義。
雷風相薄,《說卦傳》第六章作“雷風不相悖”,悖(物部并紐)、?。ㄨI部并紐)與帛書“榑”(魚部并紐)音近義通。悖初文“孛”,與“薄”、帛書“榑”三字皆從屮木。孛,從二屮,草木交錯而盛,段玉裁說,物盛則亂,故以孛名彗星,孛德、悖亂,是引申義。榑,《說文》“榑桑,神木,日所出也?!狈錾7耆粘?,亦盛義。薄,《說文》“林薄也?!倍斡癫米ⅲ骸鞍戳帜鞠嗥炔豢扇朐槐?。引伸凡相迫皆曰薄。如外薄四海,日月薄蝕皆是?!惫省跋啾 ?、“相孛”是以草木相迫交錯比喻經卦之重疊交錯也。
王引之《經傳釋詞》:“《玉篇》曰:‘不,詞也。’經傳所用,或作‘丕’,或作‘否’,其實一也。有發(fā)聲者,有承上文者?!睏顦溥_《詞詮》:“按古‘不’、‘丕’通用?!А癁闊o義之助詞者甚多,故‘不’亦有為助詞而無義者?!?/span>
故“雷風不相悖”即“雷風相薄”?!八鸩幌嗌洹保此鹣嗌?,所以帛書言“火水相射”,《釋文》曰:“虞、陸、董、姚、王肅音‘亦’,云厭也?!眲t是“射”或通“弋”(音亦),小過卦六五“公弋取彼在穴”,帛書《易》作“公射取皮(彼)在穴”,弋為射取。故“水火不相射”,《說卦傳》第六章又作“水火不相逮”,《釋文》曰:“鄭、宋、陸、王肅、王廙,無‘不’字。”是不相逮,即相逮也,相逮即相射、相弋取也。
“不”作“丕”或語氣詞,《詩經》《尚書》常見,如《詩經·桑扈》:“不戢不難,受福不那?!泵珎鳎骸安魂?,戢也。不難,難也。那,多也。不多,多也。”《生民》:“上帝不寧,不康禋祀。”毛傳:“不寧,寧也。不康,康也?!薄对娊洝分小安伙@”出現(xiàn)凡12次,其中10處皆通“丕”,《毛詩故訓傳》曰:“不顯,大顯也?!薄渡袝ざ喾健罚骸盃柹胁患捎趦吹隆!薄毒l衣》引《甫刑》:“播刊之不迪。”《逸周書·大匡》:“二三子不尚助不榖?!逼渲小安患?、不迪、不尚”皆釋為“忌、迪、尚”。
“不”作發(fā)語詞或通“丕”的用法常出現(xiàn)于西周,晚至春秋中期,戰(zhàn)國則鮮用?!墩f卦傳》一連三用“不”作發(fā)語詞,故其成書應該不晚于春秋中期,這與孔子編輯《易傳》相符合。
《十翼》(《易傳》)只有《系辭》、《說卦》兩篇同帛書傳文有共同內容,且有很大差異。李學勤《周易溯源》說:“帛書《易》的經傳是互相結合,密不可分的?!边@個說法同樣適合通行本《周易》經傳。
帛書《衷》的“天地定位”章實際屬于帛書《易傳》母本的《說卦傳》(見:拙文《從帛書<易傳>母本竹簡脫落與還原說起》),帛書《易傳》“天地定位”章與今本《說卦傳》的差別在于兩者的先天八卦卦序不同。易傳>
帛書《易》的卦序按分宮的陰陽屬性自然可以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乾艮坎震32卦,下篇坤兌離巽32卦。
帛書《易傳》“天地定位”章的首句與通行本《周易·易傳·說卦傳》同為“天地定位”,故帛書《易》上篇始于乾,下篇始于坤,而《周易》始于乾坤。
兩者文句最大的區(qū)別是末句不同:帛書《易傳》終于“雷風相薄”,故帛書《易》上篇終于雷風恒卦,下篇終于風雷益卦;而通行本《說卦傳》終于“水火不相射”,故《周易》終于水火既濟、火水未濟卦。
《周易·說卦傳》“水火不相射”文句多出一個“不”字(語氣助詞),帛書《易傳》沒有“不”字,此大有深意。
恒卦在《周易》、《雜卦》、帛書《易》三種卦序中始終保持第32的中心位置,這說明古圣先賢對恒卦的無比重視?!断缔o傳》“易有太極”,帛書《系辭》作“易有大恒”,《恒·大象》曰“君子以立不易方?!惫屎憔褪翘珮O。
帛書《易傳》四句對仗,字數(shù)相等,這與帛書《易》自然的分成了卦數(shù)相等的上下兩篇吻合。六十四卦分八宮,上下重卦,井井有條。以恒居中,立不易方,平衡穩(wěn)定。(《大象傳》說理所以與帛書《易》吻合,蓋《大象傳》即《連山》遺存也。)
《周易·說卦傳》末句多出一個“不”字,這與《周易》下經34卦,比上經30卦多出四個卦相應(“天地定位”16字應64卦,故一比四)。這就是孔子在《乾鑿度》所說的“陽三陰四”,如此平衡被打破,《周易》于是從“七八占彖”走向了“九六占變”,六十四卦到未濟卦也不再終止,繼續(xù)運行?!哆B山》之《恒·大象傳》“立不易方”轉向《周易·恒·彖傳》“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
帛書《易》的六十四卦是根據(jù)帛書《易傳》之《衷》篇的“天地定位”章,傳本《周易》六十四卦則暗含傳本《易傳·說卦傳》“天地定位”章的思路,《序卦傳》從訓詁和義理的角度記錄《周易》卦序,《雜卦傳》可能是從互體的角度演繹從《連山》、《歸藏》到《周易》演化的奧妙。《易傳·說卦傳》“天地定位”章則是從歷法和象數(shù)演繹《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其中奧秘至今尚未完全破譯。
《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卑阉嫵蓤D就是伏羲先天八卦圖。古時《易》的傳承有圖有書,而圖是密中之密。邵伯溫《易學辨惑》說,伏羲先天圓方圖是鄭夬賄賂王豫(邵雍弟子)的仆人所得,足證得圖之難。帛書八卦圖則得到了《易本命》《連山》八卦、彝族八卦的互證。
伏羲六十四卦圓方圖與伏羲先天八卦圖是一體的。伏羲先天八卦是《周易》卦序的最先定位法則,周易卦序的節(jié)點應該有乾、坤、艮、兌、震、巽、坎、離八經卦組成的八重卦,和天地否卦、地天泰卦、山澤損、澤山咸、雷風恒、風雷益、水火既濟、火水未濟。按“非覆即變”原則,乾坤為一對,泰否為一對,坎離為一對,既濟未濟為一對,咸恒為一對,損益為一對,震艮為一對,巽兌為一對,一共16個主卦。
《周易》卦序上經始于乾、坤,終于坎、離;下經始于咸、恒,終于既濟、未濟。乾、坤為“天地定位”;咸卦下艮上兌,為“山澤通氣”;恒卦下巽上震,為“雷風相薄”;上經終坎、離,下經終既濟、未濟,為“水火不相射”。符合《說卦傳》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的體例。
《周易》卦序是依據(jù)若干個法則排列主卦和節(jié)點,最后編織起來。除了象數(shù)法則外,歷法是序卦的另一法則,如北斗二十八宿、太陽歷河圖、朔望月歷等等(分析見《周易詮釋》:破譯《序卦傳》的象數(shù)規(guī)律:伏羲先天圖與《周易》卦序的關系),無論是描述陰陽消長的先天八卦,還是反映五行節(jié)氣的后天八卦,都是《說卦傳》所說的“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故易逆數(shù)也”的破譯見下文。)
2.《連山易》先天八卦與帛書《易傳》“東北、西南”的關系
(1)帛書《易傳》釋坤初六“履霜,堅冰至”
帛書《二三子》曰:
卦曰:“履霜,堅冰至。”孔子曰:“此言天時譖戒葆常也。歲[始于東北,成于]西南,溫始[于東北],寒始于[西南]?!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醯屡c天道始,必順五行,亓孫(遜)貴而宗不傰。”
帛書《衷》篇曰:
《易》曰“履霜,堅冰至?!弊釉唬骸皩O(遜)從之謂也。歲之義,始于東北,成于酉南(西南)。君子見始弗逆,順而保谷?!?/span>
《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辈瘯吨浴费浴皻q”,是夏代的用法,“歲之義,始于東北”,夏歷每歲始于立春,正月建寅,斗指艮維也。此正是夏《連山》首艮之義。
《淮南子·天文訓》“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營室五度”,“天維建元,常以寅始”?!妒酚洝ぬ旃贂吩啤罢碌?,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皆指夏歷而言。
《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曰:
陰者,陽之助也,陽者,歲之主也。
故《淮南子·詮言訓》:
陽氣起于東北,盡于西南;陰氣起于西南,盡于東北。陰陽之始,皆調適相似,日長其類,以侵相遠,或熱焦沙,或寒凝水,故圣人謹慎其所積。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野而藏于凜,見所始則知終矣。
《淮南子·齊俗訓》曰:
《易》曰:“履霜,堅冰至。”圣人之見終始微言。
荀爽注《文言·坤》之“天玄而地黃”曰:
天者陽,始于東北,故色玄也。地者陰,始于西南,故色黃也。
《淮南子》與荀爽易學吸收了子夏易學、帛書《易》學的成果,下文還會有更多的論述。上述《淮南子·詮言訓》《淮南子·齊俗訓》所引文字與帛書《二三子》、帛書《衷》文字極其相近,故筆者頗疑此處帛書《二三子》缺失的32字應該就是《淮南子·詮言訓》的“陰陽之始,皆調適相似,日長其類,以侵相遠,或熱焦沙,或寒凝水,故圣人謹慎其所積。”(33字)。
那么“陽氣起于東北,盡于西南;陰氣起于西南,盡于東北”是指哪種八卦呢?
一旦將“歲”改為“陽氣”,后天八卦就不適用了。后天八卦含五行與節(jié)氣,在后天八卦中,坎卦是冬至一陽生,故陽氣始于北方而不始于東北,《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曰:“是故陽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陰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其說與荀爽注《彖傳》“大明終始”曰“乾起于坎而終于離,坤起于離而終于坎”相同(乾為陽氣,坤為陰氣)。
“陽氣起于東北,盡于西南;陰氣起于西南,盡于東北”與伏羲先天八卦勉強符合,而與帛書《連山》先天八卦完全符合,如圖:
? | ? | ? |
? | ? | |
? | ? | ? |
伏羲先天八卦
伏羲先天八卦:自東北順時針到正南,其初爻都是陽爻,以此表示陽氣。東北震卦一陽二陰,陽氣初生;正東離卦二陽圍一陰,陽氣漸長;東南兌卦二陽祛一陰,陽氣漸盛;正南乾卦三陽,陽氣盛極。自西南順時針到正北,其初爻都是陰爻,以此表示陰氣。西南巽卦一陰二陽,陰氣初生;正西坎卦二陰圍一陽,陰氣漸長;西北艮卦二陰祛一陽,陰氣漸盛;正北坤卦三陰,陰氣盛極。
十二消息卦(十二辟卦)源于伏羲先天八卦,將坎離二卦去掉,得坤、震、兌、乾、巽、艮六卦,這正是消息卦的重卦次序?!蹲笫稀ざü哪辍ふx》言:“《易》云:伏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消、息?!薄稘h上易傳·卷八》、《路史·后記一注》又稱鄭玄《六藝論》所引。伏羲十言之教講八卦與消息,而伏羲先天八卦正是按陰陽消息法則排列,此足以相互發(fā)明也。
十二消息卦
? | ? | ? |
? | ? | |
? | ? | ? |
帛書《連山》先天八卦(彝族先天八卦)
帛書《連山》先天八卦以陽卦表陽氣,以陰卦表陰氣。東北震卦陽爻在初,陽氣初生;正東坎卦陽九二,陽氣漸長;東南艮卦陽九三,陽氣漸盛;正南乾卦純陽,陽氣盛極。西南巽卦陰爻在初,陰氣初生;正西離卦陰六二,陰氣漸長;西北兌卦陰六三,陰氣漸盛;正北坤卦純陰,陰氣盛極。此與“陽氣起于東北,盡于西南;陰氣起于西南,盡于東北”最為符合。
(2)帛書《易傳》釋坤卦“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帛書《衷》“乾坤之參說”篇:
東北喪崩(朋),西南得崩(朋),求賢也。
帛書《衷》“坤之詳說”篇:
《易》曰:“東北喪崩(朋),西南得崩(朋),吉?!弊釉唬悍羌ㄋ┮?。其□□要誠與賢之謂也?!参浞颉秤蟹鳎娜擞休o,拂不撓,輔不絕,何不吉之有?”
帛書《衷》從古代事理角度解釋“東北喪朋,西南得朋”。朋、賢,皆從貝。朋的原始義為貝類貨幣,損益二卦都有“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的爻辭,《詩·小雅·菁菁者莪》曰:“既見君子,錫我百朋?!边@里的“朋”都取原始義。賢,從貝。賢的本義為財寶,引申為賢人,在物為寶,在人為賢。段玉裁《說文注》:“賢本多財之稱。引伸之凡多皆曰賢。人稱賢能,因習其引伸之義而廢其本義矣?!惫糯呢泿咆惍a地只在南洋、印度洋一帶,也就是西南方向,朋貝來自西南,這是《周易》“利西南得朋”的原始義。坤為西南,坤為朋也。
通行本《周易》與帛書《易》坤卦卦辭都是“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然而在帛書《衷》前后句顛倒,將“東北喪朋”置于前,艮為東北之卦,“西南得朋,求賢”之說合乎古代貨幣來自西南的古義,這與帛書易學流派崇尚《連山》有密切關系。
《彖傳》釋“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曰:“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毕热逡浴昂筇彀素浴标庁跃佑跂|南、南、西南、西而陽卦居于西北、北、東北、東釋之,遭到了明末王夫之、清代王引之的否定。坤為陰氣,《彖傳》明言“乃與類行”,類為陰,“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是“陰氣起于西南,盡于東北”之義也,“陽氣起于東北”,故“乃終有慶”。后天八卦陰氣始于“夏至一陰生”的離卦正南,陽氣始于“冬至一陽生”的坎卦正北,故不合坤卦卦辭。伏羲先天八卦與帛書《連山》八卦的陰陽消息皆與坤卦卦辭符合,而伏羲八卦的陰陽卦分類不合(如自西南到東北“類行”依次為:巽坎艮坤,陰卦二,陽卦二),只有帛書八卦最為吻合(如自西南到東北“類行”依次為:巽離兌坤,全是陰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