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 LILY
在我所做的小朋友的一對一交流中,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來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這些小孩子無論在外面多么飛揚跋扈,但是來到這里都顯得非常拘謹。爸爸媽媽說了他們許多的叛逆,而他們只是靜靜地聽著,時不時看看爸爸媽媽,時不時看看我,不發(fā)一言。有一次一位媽媽帶著自己的女兒來見我,她非常著急地替女兒表述,她覺得從表面看她女兒叛逆得非常厲害,外表裝束非常男性化,只跟男孩子玩。在將近20分鐘的時間里一直是媽媽在敘述,我試圖打斷她讓她與女兒進行溝通,但是她停不下來,最后我只能請她先出去好讓我單獨與她女兒溝通。經(jīng)過溝通她的媽媽清楚了女兒的想法,我們也確定了治療和陪伴的方案。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很多家長更擅長說而不是聽。在跟她女兒的溝通中,我更多的是帶著好奇去聽,聽聽她女兒對學習和人際關(guān)系的看法,聊聊她的感受,慢慢就明白了她出現(xiàn)的問題并不是爸爸媽媽所想的那樣。
很多家長會說,這些我都會啊,也都在做啊,可是孩子就是不聽。很多家長也都知道,比如我們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要看著對方,要懂得聆聽等等,可是看似容易做起來卻不容易,怎么樣才能和孩子建立有效地聯(lián)結(jié)?;仡^看看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都在按照爸爸媽媽說的做,還是我們覺得認可的喜歡的就按照做,不喜歡不認可的就不聽了,所以“聽”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因此盡管和孩子溝通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如果我們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孩子聽我們的,那這樣的溝通就是無效的。
說到尊重,可能很多人站在自己的角度覺得我做到了,我有在尊重他,但是我們要知道“尊重”只是一個詞語,對方是否感覺到被尊重,那才是最重要的。很多時候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爸爸媽媽之間覺得對方哪里可以改進的,而不是看到自己是否還有可以提升的地方。
有效溝通是建立在互相聯(lián)結(jié)的基礎(chǔ)上的,如果我們覺得自己不被許可,不被尊重的時候,估計連話都不想說了吧。有效聯(lián)結(jié)應(yīng)該更多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他是否真地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被允許的、是平等的。
曾經(jīng)有一個家境很好的12歲男孩,父母給他提供了優(yōu)厚的物質(zhì)條件,送他去名校讀書,他自己也乖巧聰明??墒峭蝗挥幸惶焖辉僭敢馊W校了,他寧愿自己在家或圖書館看書學習,并無不良嗜好。他的父母非常著急找到我。當我看到孩子的第一眼,我的感覺是這個孩子整個生命能量是內(nèi)收的,只像六七歲的樣子。在與孩子地溝通中,我逐步了解到:孩子在小學階段成績優(yōu)秀,老師同學都很喜歡他??墒堑搅嗣#瑢W之間開始形成自己的小團體,互相攀比,物質(zhì)上或?qū)W習成績,而他開始漸漸力不從心,即使付出了很多努力還是跟不上,于是他開始失去朋友,開始被孤立,而他的父母卻非常迫切地替他做很多事情,包括與同學老師的相處。這不僅讓他覺得愧疚自責,也讓他無力應(yīng)付,最終他再也不愿跨進學校的大門。當我與孩子建立聯(lián)結(jié),得到信任后,孩子便將他的這種自責愧疚和無能為力的感覺統(tǒng)統(tǒng)說了出來。于是,我首先幫助他們建立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聯(lián)結(jié),讓父母了解到孩子的想法。然后針對這一情況,讓父母各自考慮自己能做什么,能如何陪伴和幫助孩子,并且要求父母停止“念”,父母越“念”孩子就會越“縮”,當孩子面對各種壓力無能為力時,他們只好選擇逃避或逆反。
還有一次帶過一個12-18歲的小孩子的團體,他們是一群被爸爸媽媽強烈要求過來培訓的非常叛逆的孩子。整個過程中他們完全不配合不給面子。他們說在家里多少要給父母留點面子,因為他們掌握經(jīng)濟大權(quán);在學校也會給老師留面子,因為前途掌握在老是手里。而在我這里培訓就純粹呈現(xiàn)出最真實的一面,他們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反而覺得有問題的是父母。所以我首先做的是與他們每一個人建立聯(lián)結(jié),獲得信任。等到他們向你完全敞開心扉時,我發(fā)現(xiàn)他們其實并非所謂的叛逆,他們的學習能力非常強,悟性極高,談到叛逆他們一口同聲說:叛逆的其實是父母不是我們,明明告訴他們我想怎樣,可他們總覺得不好不可以。往往父母喜歡用自己的閱歷經(jīng)驗來讓孩子少走彎路,以為那就是愛,可是卻忽略了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被尊重,他們想要有獨立自主的權(quán)利。如果我們不是去陪伴孩子,而是企圖讓孩子按照我們設(shè)計好的路去走,那任何教育方法都是蒼白無力的,無論我們說什么孩子也是不會聽的。
可能有的父母會問,那是不是說我們就不用去約束和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呢?并非如此,只是我們需要先與孩子建立聯(lián)結(jié),讓他感受到平等與尊重,然后再和他一起探討分析,最終由他自己選擇。往往孩子們的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一旦孩子在被信任的前提下自己來決定,那么他們的毅力和執(zhí)行力有時甚至超過我們這些大人。關(guān)鍵我們在與孩子溝通時,究竟是在和孩子這個人在溝通,還是僅僅在跟這件事或這個行為在溝通。
當有一件事或一個行為發(fā)生了,我們不妨試試想想下面這些問題,來與孩子建立有效溝通:
這個行為的原因是什么?
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他需要什么?
我們可以與他分享和交流的是什么?
我們可以建議的是什么?
我們可以支持和陪伴的是什么?
接下來我們講講在與孩子建立了有效聯(lián)結(jié)后,我們?nèi)绾稳ヅ惆樗?、幫助他,而不是去覆蓋他、代替他。
這其中我感觸頗深的就是要有一顆好奇心,不是你為什么會這么做,而是發(fā)生了什么?你怎樣想的?是什么原因你會這么做?在這樣不斷地陪伴和探索中,我們才能找到解決方案,溝通才是有效的。無論是跟孩子溝通,或是跟同齡人、跟同事朋友還是長輩溝通時,一定要先看到人,建立有效聯(lián)結(jié),有分享和探討。
那么究竟好奇什么?怎么去好奇呢?其實這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什么具體的方法。倒不如先把“為什么”換成“什么原因你要這樣做?”“你是怎樣想的?”當孩子告訴了你他的想法和原因時,千萬不要去批評它,而是保有更深的好奇心,”你這么做是想要得到什么呢?”,當然在好奇的同時也要有更多的耐心,以不斷地詢問和探討讓孩子敞開心扉。當你沉下心來,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孩子可以教會你很多。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先要建立有效聯(lián)結(jié),獲得孩子的信任,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然后拿出你的好奇心,在不斷地陪伴和探討中,讓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們用愛去陪伴孩子,用心去聆聽孩子,這樣孩子才會自律、自主、自信、自強。
| 本欄目版權(quán)歸屬安潔家庭教育,轉(zhuǎn)載請注明原作者和出處 |
從容做父母
快樂做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