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美,你有空嗎?
我們的嘴上都被封上了成長的膠帶,因為你是一個大人了,你要做的是一個正常的大人。
所謂正常的大人,就是不動聲色。
哪怕真的忍不住地要難過,也自己關上門,偷偷地,像是做賊一樣,痛哭一場,然后發(fā)條朋友圈,今晚見了朋友好開心,哈哈哈哈哈哈。
我們的活著,很多時候,此地無銀三百兩。
01
我之前發(fā)現(xiàn)過一個蠻有趣的現(xiàn)象。
記得剛有微信朋友圈那陣子,大家都特別愛發(fā),什么都發(fā),屁大點事都發(fā),心情好了要發(fā),心情不好也要發(fā),吃了頓飯要發(fā),午睡了會也要發(fā)。
現(xiàn)在想想,也不知道到底要和誰匯報行程,把朋友圈當成了自己的簽到備忘錄。
后來我又發(fā)現(xiàn),每到晚上,尤其是深夜凌晨,居然有那么多人沒睡,那些白天灌水刷屏嘻嘻哈哈的人,現(xiàn)在都開始轉發(fā)雞湯和美圖,再配上一段看似深沉的話。
那時最常在朋友圈見到這樣的話:還有沒睡的嗎?聊個十塊錢的。
漸漸的,發(fā)朋友圈的人少了,半夜發(fā)朋友圈的人更少了,前幾天我加班到深夜,點開朋友圈,最后一條更新停在了大約11點。
看樣子,大家都過得不錯,連傷春悲秋的時刻都沒有了。
后來我和一朋友見面,她曾經(jīng)就特別愛發(fā)朋友圈,事無巨細,但現(xiàn)在幾天才有一條轉發(fā),我問她,你是不是把我屏蔽了?怎么你朋友圈什么都沒了?
她把她的手機遞給我以證清白,你自己看,我真的不發(fā)了。
問起原因,她說,反正發(fā)了也沒什么人看,自己也覺得無聊,更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過得不好。
我問,那你難過的時候怎么辦呢?
她說,忍著唄,大家都不這樣嗎?
那一瞬間,我就在想,是啊,好像大家都是這樣,不是日子過得更好或者更糟了,不是沒有開心難過的時候了,只是不愿意再和別人分享了。
朋友說,自己一個人這樣子習慣了,就算找朋友安慰,翻來覆去也是那些話,自己也都明白,就自己說給自己聽吧。
我點點頭,我也是。
02
之前有一個讀者失戀,在微信后臺給我發(fā)來幾十條信息,完完整整和我講述過他們的故事,我看了好久才看完。
她說,不需要安慰,只是想找一個地方,把這些話都寫出來,就像是自己說出口了,心里好受多了。
末了,她問,沒有打擾到你吧?如果讓你煩惱了,真的對不起。
我回復說,沒關系,你就好好發(fā)泄,然后繼續(xù)向前看吧,沒什么過不去的事情。
后來在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中,我才知道,其實姑娘不算是一個能扛事的人,曾經(jīng)有什么困擾也都會和朋友說。
但有一次,她在和一朋友訴說完自己的苦惱之后,那個人轉頭就和另外一個人吐槽,你瞧,這女的真煩,每次都來和我訴苦,把我當成垃圾桶了。
之后話傳話,最終傳到姑娘耳朵里,原話已經(jīng)變得十分難聽。
姑娘說,從那之后,我就不再和別人說自己的難處了,我發(fā)現(xiàn)哪怕是最親密的朋友,也不能總是每天耐心傾聽,更何況我確實也有自己的問題,我要學會獨自消化。
好像或多或少,我們都變成了這樣越來越沉默的人。
有時去和別人聊天,講自己的事情,那個人稍微皺一下眉頭,就會想是不是自己多嘴了,疑慮不應該把負能量帶給別人。
本來在和朋友吐槽某件事,發(fā)現(xiàn)朋友許久沒有回復信息,或者只簡單回復了幾個字,就在想或許人家也不想聽我在這里瞎逼逼。
想要打電話給對方講一下自己的難事,聽聽他們的意見,可他們卻說你自己看著辦吧,我們支持你的決定,就覺得是不是在敷衍。
想得多了,想要發(fā)送信息的手就會慢下來,腦子里有了猶豫。
我是不是打擾到別人了?我是不是讓他們不開心了?我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合適了?我是不是太過依賴朋友了?
之后就在想,算了,不說了。
漸漸地,我們就變成了習慣沉默的人,開心也不說,不開心也不說。
我們變得不像當初的自己,甚至自己也說不上來,到底哪里發(fā)生了改變。
03
習慣沉默,不是真的一言不發(fā),而是不再有自己明顯的態(tài)度。
實際上,我們變成了一個將沒事掛在口頭的人。
有人問你怎么了,不開心嗎?你說,沒事。
有人問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你說,沒事。
有人問這樣做會不會太麻煩?你說,沒事。
進入社會越久,就越覺得沒事真的是標配回答,開心也沒事,不開心也沒事,有麻煩是沒事,沒麻煩也是沒事。
哪怕自己真的在失落,但只要別人問起,就會馬上掩飾地說,沒事。
甚至還會懊惱剛才是不是將內心的不快表現(xiàn)得太過明顯了。
不想麻煩別人,更不想給別人添麻煩,總是想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總是覺得自己只要人緣好些才能在這個社會生存。
于是,帶著微笑,告訴那些問自己的人,我沒事啊,我挺好的。
實際上,我們也變成了將沒事用作自我安慰的人。
那些不在朋友圈深夜獨白的人,真的晚上都平安無事嗎?那些習慣了將情緒外露的人,真的就一直這么開心嗎?
哪有什么一直萬事順意的人生,人人都哭,只是從前我們在別人面前哭,現(xiàn)在我們自己偷偷哭。
就好像從前人們在網(wǎng)絡上尋找安慰,現(xiàn)在人們在網(wǎng)絡上尋求刺激,網(wǎng)絡沒變,是我們的目的變了。
我們變得不再像從前那樣習慣任何事情都公之于眾,也不想再讓別人來安慰自己,不是不會哭,不是有了傷痛就變得麻木,而是沒有人再知道了。
既然安慰人的話人人都會說,那么就自己告訴自己,我沒事,我挺好,我會好起來的。
深呼吸,眨眼睛,把眼淚憋回去,千萬別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出一副脆弱的樣子。
一旦脆弱,就會被認為幼稚,矯情,不夠成熟。
04
在電影《夜宴》中,有著血海深仇的吳鸞每天帶著一副面具,皇后問你這是做什么?
吳鸞說,人的臉太過明顯,任何情緒都會寫在臉上,戴上一副面具,就像是最好的藝術家,喜怒不形于色。
皇后說,你錯了,最高級的表演,不是戴著面具,而是讓自己的臉,變成面具。
笑語盈盈,兇神惡煞,謙卑謹慎,冷漠抗拒。
你的面具,又有哪些?
不哭,不鬧,每天平平淡淡地過日子,不吵,不笑,心里也沒有特別復雜的情緒無處安放。我們看似要比之前活得成熟多了。
有句話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對你感同身受,所以也別輕易將自己完全交付。
明白旁人的安慰大多無用,于是將自我封閉起來,獨自療傷,也不再關心別人的身上發(fā)生了什么,心想,反正大家都一樣,各自安好,過好自己的日子就夠了。
于是,街道上的身影都行色匆匆,地鐵上擠滿了神情冷漠的人,辦公樓里人與人之間隔著玻璃,自己家的防盜門恨不得變成銅墻鐵壁。
世界那么快,那么快的世界里,我們又那么忙。
我們忙著生存,忙著掙錢,忙著戀愛,忙著結婚,忙著生孩子,忙著買房買車,忙著過自己的日子。
忙到忘記問了問身邊的人,你最近好嗎。
我不問,那我覺得你過得挺好,你不說,別人也認為你過得確實不錯。
我們的嘴上都被封上了成長的膠帶,因為你是一個大人了,你要做的是一個正常的大人。
所謂正常的大人,就是不動聲色。
哪怕真的忍不住地要難過,也自己關上門,偷偷地,像是做賊一樣,痛哭一場,然后發(fā)條朋友圈,今晚見了朋友好開心,哈哈哈哈哈哈。
我們的活著,很多時候,此地無銀三百兩。
前幾天我在一個壁紙的APP里就看到了這句話:你盡管哭,有人關心算我輸。
我微微嘆口氣,真是不知道,這是誰的悲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