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在中國商界有兩個萬眾矚目的賭約,一個是馬云和王健林的1億賭約,一個是雷軍和董明珠的10億賭約(約定5年內,若小米營業(yè)額超格力,董明珠給雷軍10億);
而隨著2017年的結束,如今,這兩大世紀賭約都有了結果。
在2017年臨近尾聲時,阿里耗資224億港元收購高鑫零售(大潤發(fā)、歐尚母公司,大陸最大的零售賣場),全面擁抱線下實體商業(yè),而且馬云也不再提“電子商務”轉而提“新零售”。
所以,馬云和王健林的這一局,馬云已變相認輸;
而董明珠和雷軍的這一局,格力的董小姐也已經沒有了贏的希望。
2013年,兩人對賭時,小米的營業(yè)額僅為316億元,格力的營業(yè)額為1200.43億元,可謂是云泥之差。
但截至到2017年10月,小米營業(yè)額突破了1000億元;而格力在前3季度的營業(yè)收入則是1120.27億元,兩者已經相差無幾,在2018年(賭約到期)小米超格力將是板上釘釘的事。
而且小米不僅在營業(yè)額上追了上來,市值更是有望達到格力的5倍;
▌中國互聯網領域的“第三帝國”
雷軍的小米值多少錢?
460億美元!
如果你也是這么認為的,顯然,你的思維還停留在幾年前。
據媒體報道,近日,接近小米的高層人士透露,小米公司IPO時間已經確定,將于今年年底。
另外,有接近小米高層人士透露,雷軍確實在11月份與投行進行了接觸,據其稱,雷軍同步了2000億美元的目標,并受到了投行的認可。
那么,2000億美元(1.29萬億人民幣)是個什么概念呢?
下面的這張截圖,會給出一個讓我們吃驚的答案,
根據東方財富統(tǒng)計的截止2017年最后一個交易日收盤價顯示,市值在1萬億以上的中國公司共有9家,其中,騰訊市值31955億元(4900多億美元),阿里巴巴市值28491億元(4378億美元)。
也就是說,2000億美元估值的小米,相當于2/5的騰訊,1/2的阿里,擊敗中國銀行、中國農業(yè)銀行、中國平安等排名前10的金融巨頭,成為僅次于中國移動的巨無霸。
而且,這個市值相當于2.5個百度,3.5個京東、4.9個格力(2649億人民幣);
(圖表來源:東方財富)
若2000億美元的IPO市值成真,雷軍在今年(2018年)下半年在交易所敲鐘的一剎那,小米就將成為僅次于騰訊、阿里的中國互聯網“第三帝國”,并且一舉擊敗中國99%的上市公司。
可能有人會質疑,一家賣手機的(而且賣的還沒有o&v、華為貴)公司,咋就能值那么多錢?
如果,你也是這樣看的,那么顯然,你和董明珠犯了一樣的錯,也太so young so simple。
▌董小姐為何會輸給雷軍?
其實,在這場賭局中,董明珠輸給雷軍,輸的一點都不怨。
中國最著名的科幻小說《三體》早就給出了解釋,即“我消滅你,與你無關”
這一次,董小姐之所以會賭輸,就是因為用“格力眼光”將小米看成了一家手機制造和銷售公司,即所謂的“硬件公司”。
如果僅把小米看做一家“硬件”公司,那么,小米顯然不值2000億美金(1.29萬億人民幣),更沒有可以期待的未來(概念)。
因為,再好的硬件公司,也僅是個“奶?!惫?,頂多也就是現階段能掙錢而已,而對于投資者來說,未來則沒有太多的想象空間,自然也就不會給你太多的估值;
比如,董小姐的格力,年凈利潤155億,但市盈率僅有14倍,整個家電制造行業(yè)也才20倍;
即使高精尖的硬件公司也不例外,
如手機芯片制造商高通,市盈率為39倍;英特爾市盈率15倍;當今的宇宙第一企 —— 蘋果,市盈率也僅有18倍;
而根據小米作出的170億美元至180億美元營收預期,投行預計小米在2017年的凈利潤將達到至少10億美元,明年則有望升至約20億美元。
我們就是按照30倍的市盈率上線區(qū)域來算,小米的估值也僅有600億美元,和格力伯仲之間。
而且,若小米僅是一家手機制造和銷售公司,小米的成長空間是極其有限的,如在2015—2016年間,小米手機市場遭到華為、OPPO、vivo等對手的蠶食,銷售陷入了停滯狀態(tài),而這也是董明珠不拿雷軍和小米當回事兒的原因。
可雷軍偏偏就沒把小米成一家手機公司。
▌雷軍的眼光和野心
小米是一家手機公司么?
NO,小米是一家以手機為主打的“物聯網平臺”公司(表面上是家互聯網百貨公司),至少雷軍是這么看的。
而對于一個年少成名(29歲成為金山總經理),在中國互聯網領域打拼了十幾年的老兵來說,對于如何打造出一家成功的互聯網企業(yè),雷軍比誰都門清。
其實,對當下的中國創(chuàng)業(yè)者來說,若想讓自己的公司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不被淘汰出局,并且得到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的認可,最主要的是做到三點,
其一,公司的業(yè)務要有著極大的成長空間。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有概念或者故事可以講。
所以,阿里在推“新零售”、百度在講“人工智能”,而小米則搶的是物聯網,即智能硬件。
如雷軍在2017年的某次公開演講中,就曾透露過,“我們的想法是用小米模式切入100個細分領域,帶動整個智能硬件的發(fā)展,把小米從一個大船變成整個艦隊?!?/span>
所以,手機行業(yè)是日漸飽和,但物聯網智能硬件行業(yè)空間廣闊呀,這也恰體現了雷軍作為小米船長的眼光。
其二,要居于生態(tài)食物鏈中的頂端
在21世紀,市場經濟可謂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法則的完美再現。不過,大家比的不再是拳頭而是在生態(tài)鏈中的重要性;
阿里、騰訊為何能號令群雄?
就是因為它們是平臺是資源鏈接器,其他企業(yè)要想獲得生存或謀求更大發(fā)展,就只能圍繞著平臺轉。
所以,雷軍要做的也是讓小米在智能硬件的生態(tài)鏈中居于主導地位。
為此,截止2017年上半年,小米投資了89家智能硬件生態(tài)鏈上的企業(yè),涵蓋了手環(huán)、耳機、插座、電飯煲、平衡車、滑板車、移動電源、空氣凈化器、無人機、自拍桿、掃地機器人、簽字筆、血壓計、對講機、攝像機等種類豐富的周邊產品。
根據去年年底小米IoT開發(fā)者大會上所公布的數據,小米目前已經是全球最大物聯網平臺,也就是智能硬件平臺,基于小米MIOT平臺的聯網設備總量突破6000萬臺。
在地域分布上已逐步遍及全球,日活躍設備數超800萬個,日處理設備請求量超過300億次,而在 2017年12月,小米物聯網設備全球銷售量超過1000萬臺
除此之外,小米旗下還有“有品”電商平臺,小米互娛、云服務等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