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那就是富人會覺得是花錢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情,會花錢也才會賺錢,而窮人在花錢的時候會有一種心痛感甚至是負罪感,這種思維上的不同正是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一個原因,所以,永遠不要在花錢的時候心痛!假如有一天,你在花錢時不心痛,離成為有錢人就不遠了,這是一條很重要的富人定律。下文我們從三個角度來詮釋這一富人定律。
一、會花錢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幸福不能用金錢的多少來衡量,這是一個傳統(tǒng)的觀點,也受到大多數(shù)人的認可??稍诂F(xiàn)代社會,這一觀點不說被徹底推翻,但已經(jīng)岌岌可危了,金錢的多少正在與一個人對幸福的感知密切連接,尤其是科學合理的花錢,更能提升一個人的幸福感,具體原因有三:
第一,愛花錢會花錢的人,大多比較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懂得自我滿足,而不是患上“自我犧牲上癮”,如此,自然容易感受到幸福;第二,愛花錢會花錢的人往往效率較高,善于利用錢來解決問題,然后將把自身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價值更大的事情上;第三,愛花錢會花錢的人性格上往往更加大方,不會斤斤計較,容易贏得周圍人的尊重和喜歡,自然也容易感知幸福。
二、稟賦效應和損失厭惡
稟賦效應是由諾貝爾經(jīng)濟學家理查德·塞勒總結(jié)出來的,它的定義是說,在我們擁有某個物品之后,對它的評價要比沒有擁有它之前要提高很多。對于稟賦效應,國外有心理學家專門做過實驗,隨機送給測試者一個馬克杯或者價值相同的一塊巧克力,然后,在讓測試者擁有一段時間后,再提出可以用馬克杯交換巧克力,或者用巧克力來交換馬克杯,結(jié)果表明,只有10%的人愿意更換。
理查德·塞勒認為,人們之所以不愿舍棄自己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是因為損失厭惡心理在作祟,也就是說,得到一個東西所獲得的快樂遠沒有失去一個東西的痛苦更深刻。有人或許問了,那為什么在買東西的時候,不管是買方還是賣方,不會產(chǎn)生損失厭惡心理呢?這是因為,金錢和商品在本來就是用來交換的,而其他的物品卻不是。所以,一個可以減少稟賦效應影響的方法,就是可以改變物品的心理位置,你可以這樣問自己:這個東西真的是我很想得到的嗎?與得到其他的東西相比又如何呢?
有錢人一般不會受到損失厭惡心理的影響,而窮人恰恰深受影響,對于窮人來說,花錢就是損失,而不是將它當作一種交換品,所以在花錢的時候就容易心痛。所以,只要理解了上述的稟賦效應和損失厭惡,那就可以有效化解花錢時的心痛感。
三、稀缺心態(tài)
所謂稀缺心態(tài),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越缺什么,就越是在意什么,窮人缺錢,所以不敢花錢,一花錢就覺得心痛,結(jié)果因為太過在乎金錢而產(chǎn)生種種煩惱和擔憂,大腦也就沒有足夠的空間去考慮更多更有價值的事情,這是導致窮人越窮的一個元兇。
因為缺錢,所以花錢的時候感到心痛,這看上卻很合乎邏輯,但卻忽視了一個事實,金錢本身就是為人服務的,如果一方面很在意金錢,一方面又壓抑自己的花錢欲望,那就會讓自己淪為金錢的奴隸,而不是主人。
綜上,所以說,永遠不要在花錢的時候心痛!只要錢是花得正當、花得值,能提升你的幸福感,能讓你建立起一個健康的消費觀,能讓你做金錢的主人,那就把它花掉,讓它在流動中產(chǎn)生更大的價值,悟透這一富人定律,那么,離成為有錢人反而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