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兵仙韓信被劉邦手底下的謀士蕭何發(fā)現(xiàn)了才華,拼命的向主公劉邦推薦,甚至不惜自己離開軍隊前去追趕已經(jīng)準備逃跑的韓信,留下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千古美名。
可是,同樣是蕭何,卻在大漢天下穩(wěn)固之后,配合呂后,獻計獻策將韓信誆騙到皇宮大內(nèi)之后痛下殺手,前后舉動變化極大,似乎不是同一個人一樣,以至于韓信臨死之前,非常有怨念的喊出來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千古名言。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是什么才造成了蕭何和韓信這對曾經(jīng)要好的朋友(或者說對雙方來說曾經(jīng)關系極度融洽),在呂后面前,蕭何依舊選擇獻策干掉韓信的局面呢?難道單單只能用權勢解釋嗎?那如果只是用呂后的權勢進行解釋,那么如果蕭何與韓信合作,難道不會顯得更愉快和順理成章嗎?畢竟如果蕭何去誘殺韓信的時候,只需要臨時倒戈,那么整個事件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可是我們都知道,蕭何沒有選擇倒戈,他忠實的執(zhí)行了所有的計劃流程,難道蕭何不知道他如果告訴韓信完整的計劃,整個事情的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了嗎,韓信未必就不能取代呂后,成為當時首都里面的新的主人嗎?
很明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像蕭何這樣的這些頂級謀士怎么可能看不懂這種情況,可是依舊堅定不移的執(zhí)行呂后命令,所以答案就顯而易見了,那就是在蕭何看來,如果幫助韓信,會給自己帶來弊大于利的結果。
為什么說會給蕭何如果循著舊日情感,泄密(支持)韓信會給自己帶來弊大于利的結果而不是利大于弊的結果呢?我們一起來看。
我們首先考慮第一個要素,那就是韓信和蕭何特殊的關系,由于蕭何對韓信有大恩,呂后在誅殺韓信的過程中,如果不實現(xiàn)先給蕭何通過氣,按照古代的那種連坐,蕭何必然會被牽扯進去,所以由蕭何獻策并進行完美的執(zhí)行無疑可以和韓信這種已經(jīng)被統(tǒng)治者判處死刑(韓信違約攻打齊國導致劉邦器重的謀士被烹殺、在劉邦被項羽圍困的時候,韓信逼迫劉邦封王給自己)的人劃開界限。
試想一下,你如果是蕭何,你對這種多次直接懟老板而不自知(激怒劉邦這種統(tǒng)治者而不自知),這種行為讓蕭何這種曾經(jīng)大力推薦過的推薦人非常尷尬,你說你有一種這樣的千里馬,你這個伯樂心里面會喜歡得很嗎?
我們再來考慮第二個要素,蕭何與劉邦同屬沛縣功臣集團,蕭何如果非要在韓信和劉邦二人當中選擇一個更親近的人,蕭何不管行什么角度,必然會選擇劉邦。為什么?蕭何大半輩子已經(jīng)跟劉邦了,劉邦也對他不薄,各類封賞也沒少過,跟了韓信,就算成功了,也不會超越現(xiàn)在的地位,自己都一大把年紀了,何苦來哉呢?
所以啊,蕭何得有多想不開才要跟著韓信這種坑爹貨,冒著生命危險和極大造反威脅以及名聲掃地的隱患,來獲取以后可能和現(xiàn)在一樣的地位和重用呢?為大漢劉家統(tǒng)治者出謀劃策解決掉韓信有什么不可理解呢——當年月下追韓信說到底還是為了大漢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