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成人24小時的尿量為1000~2000毫升。如患者24小時尿量小于400毫升,或每小時尿量小于17毫升稱為少尿;如患者24小時尿量小于100毫升或12小時內(nèi)完全無尿稱為無尿。
病因
(一)腎前性
1.有效血容量減少:多種原因引起的休克、重度脫水、大出血、腎病綜合征和肝腎綜合征,大量水分滲入組織間隙和漿膜腔,血容量減少,腎血流減少。
2.心臟排血功能下降:各種原因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嚴重的心律失常、心肺復蘇后體循環(huán)功能不穩(wěn)定;血壓下降所致腎血流減少。
3.腎血管病變:腎血管狹窄或炎癥,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長期臥床不起所致的腎動脈栓塞或血栓;妊娠期高血壓病等引起腎動脈持續(xù)痙攣,腎缺血導致急性腎衰竭。
(二)腎性
1.腎小球病變:重癥急性腎炎、急進性腎小球腎炎和慢性腎炎因嚴重感染、血壓持續(xù)增高或腎毒性藥物作用引起腎功能急劇惡化。
2.腎小管病變:急性間質(zhì)性腎炎,包括藥物性和感染性間質(zhì)性腎炎;生物毒素或重金屬及化學毒素所致的急性腎小管壞死;嚴重的腎盂腎炎并發(fā)腎乳頭壞死。
(三)腎后性
1.各種原因引起的機械性尿路梗阻:如結(jié)石、血凝塊、壞死組織阻塞輸尿管、膀胱進出口或后尿道。
2.尿路的外壓:如腫瘤、腹膜后淋巴瘤、特發(fā)性腹膜后纖維化、前列腺肥大。
3.其他:輸尿管手術后,結(jié)核或潰瘍愈合后攣縮瘢痕,腎嚴重下垂或游走腎所致的神經(jīng)源性膀胱等。
診斷程序
1.注意有無脫水、失血、藥物過敏中毒史、休克史、腎臟疾病史、心血管疾病史、排尿困難史、糖尿病史等。
2.體格檢查時應注意脫水情況、血壓及末梢循環(huán)情況、皮膚有無出血點等,同時還應注意前列腺、腎臟及膀胱積尿量的檢查。
3.實驗室檢查 包括尿常規(guī)、血常規(guī)、腎功能、酸堿平衡及電解質(zhì)的檢查,若懷疑有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時應做相關常規(guī)檢查。
4.器械檢查 B超、CT等檢查對確定結(jié)石、腫瘤、前列腺肥大、腎盂積水及結(jié)核等幫助很大。
初步處理
1.臥床休息,積極尋找病因,使患者保持安靜;一旦明確病因后,則應積極針對病因治療。如休克者應及時選用血管活性藥等。
2.控制液體的輸入,具體補液量公式為:當日補液量約為400毫升+前一天尿量。
3.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如嚴格控制鉀鹽的攝入,若已存在高鉀血癥者,可根據(jù)高鉀程度(按臨床表現(xiàn)、心電圖、血鉀測定綜合分析)以及有無低鈉血癥和酸中毒的嚴重程度,來選擇下列方法。
(1)靜脈滴注5%碳酸氫鈉(250毫升),或靜脈注射11.2%乳酸鈉(100毫升)。
(2)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鈣(20~40毫升)。
(3)胰島素(16~20單位)加入25%葡萄糖液(200毫升),靜脈滴注,以促使鉀離子轉(zhuǎn)移至細胞內(nèi)。
(4)口服離子交換樹脂(15~20克)加入25%山梨醇(100毫升)中口服,三四次/天;也可使用聚苯乙烯磺酸鈉(40~80克),3次/天,口服,可伴服山梨醇。
(5)患者在少尿期還可能存在低鈉血癥和低血鈣與血磷現(xiàn)象,前者以限制水分攝人為主,后者主要出現(xiàn)在酸中毒糾正后,當出現(xiàn)低血鈣抽搐時,可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鈣(一二十毫升),3次/天,必要時以100毫升葡萄糖酸鈣加入葡萄糖液中靜脈緩慢滴注。
4.糾正酸中毒 一般情況下少尿和無尿引起的酸中毒大部分為代謝性酸中毒,因此治療的關鍵主要在于消除引起代謝性酸中毒的原因,其次是應用堿性藥物來糾正,可選用5%碳酸氫鈉2~4毫升/(千克·次);或11.2%乳酸鈉1~1.5毫升/(千克·次);對忌用鈉鹽的患者,可選用7.28%三羥甲基氨基甲烷(THAM)兩三毫升/(千克·次)靜脈滴注。以后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及二氧化碳分壓(PCO2),可重復一兩次/天。
5.防止感染 通過細菌培養(yǎng)和藥物敏感試驗來合理選用對腎臟無毒性或損害小的抗生素;主要通過腎臟排泄的藥物,劑量應減為常用量的1/2~1/3。另外,對臥床患者應加強護理,及時翻身,避免肺部并發(fā)癥和褥瘡的發(fā)生。
(摘自《全國基層衛(wèi)生人員急診急救基本知識培訓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