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始建于1919年。2005年現代化新館建成開放。建筑面積5.1萬平方米,由主館和四角輔樓組成。主館造型如斗似鼎,象征富足祥和。山西博物院是國家一級博物館,藏品約40萬件,薈萃山西文物精華,其中青銅、玉器、雕塑、壁畫等尤具特色。
山西博物院現有紀念幣六款,分為普通款、彩色款和百年款三類。
普通款紀念幣,背面為山西博物院 logo,正面分別為博物院館體、彩繪龍盤和石槨浮雕,見下圖:
【新石器時代·彩繪蟠龍盤】
1984年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泥質黃陶,敞口,折腹,平底。內壁磨光,涂褐色陶衣,在其上以紅、白彩繪制蟠龍圖案。頭在外圈,圓眼,頭兩側突出如耳似鰭,張口露齒,長信外吐如麥穗。身向內卷,尾部在盤底中心,周身飾雙排鱗紋。
【隋代·虞弘墓?jié)h白玉石槨浮雕】
漢白玉石槨,中國國寶之一,通體都為漢白玉材質,槨座及槨壁四周雕有豐富的浮雕圖案,并施以彩繪或描金,精美絕倫。浮雕壁畫多達54幅,所繪內容多是宴飲、歌舞、騎射及狩獵等場面。
彩色款紀念幣,背面為山西博物院 logo,正面分別為木板漆畫和豬尊,見下圖:
【北魏·木板漆畫】
1965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太和八年(484年)司馬金龍墓出土。板面髹朱漆,分上下四層彩繪《列女傳》故事。木板漆畫是南北朝時期文化融合的產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西周·青銅豬尊】
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晉侯燮父的夫人墓中。器作豬形,豬嘴凸出,嘴角獠牙外露,雙耳斜聳,形體肥碩,腹部中空,四足粗壯,尾巴上翹,背脊有鬃毛,背部有圓形開口并附蓋。蓋面裝飾目雷紋一周,腹部兩側均有圓形凸起,裝飾火紋和變形獸紋。蓋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旅飤”。“飤”同“食”,在酒器中自銘為飤,罕見。
百年款紀念幣,背面為帶 100 字樣博物院 logo,正面為博物院館體,見下圖:
山西博物院 logo 為鎮(zhèn)館之寶——青銅鳥尊,出土于山西省曲沃縣和翼城縣交界處的天馬-曲村晉文化遺址中的晉侯墓地?!吨芏Y·春官·司尊彝》記載古代祭祀禮器中有所謂的“六尊六彝”,“鳥尊”即為其一。尊作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頭微昂,圓睛凝視,高冠直立。
此外,山西博物院還有幾款弘博網冰箱貼,其中一款為青銅鸮卣,見下圖:
【商代·青銅鸮卣】
1956年山西省石樓縣二郎坡村出土。形如兩鸮相背而立,蓋為首,器為身,圜眼勾喙,凜然威武。不僅是實用器,更是商代晚期精美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