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為全身最長、最粗的神經,縱貫整個下肢,在起始處寬約2cm,由第4、5腰神經和第1、2、3骶神經前支發(fā)出,自梨狀肌下孔出盆腔至臀部,位于臀大肌深面,在坐骨結節(jié)與大轉子之間的中點下降,此處在臨床上作為坐骨神經的壓痛點。
上孖肌、閉孔內肌腱、下孖肌及股方肌的后面、臀下動脈及股后皮神經的外側至股部。在股后部,坐骨神經于大收肌與股二頭肌長頭之間,下降至腘窩。一般于腘窩的上角處分為兩個終支:內側的脛神經和外側的腓總神經。
體表投影:坐骨神經的體表投影為自大轉子尖至坐骨結節(jié)之間的中點向下至腘窩上角的連線。
坐骨神經與梨狀肌的關系:
1.常見型:坐骨神經干在梨狀肌下孔出骨盆,占66.3%。
2.典型高分支型:坐骨神經在盆內已分為兩支,脛神經出梨狀肌下孔,腓總神經穿梨狀肌,點22.7%。
3.其它類型:包括坐骨神經干穿梨狀肌,高分支但出盆位置不典型,骶叢根穿梨狀肌等,占6.4%。
坐骨神經分支:
1.關節(jié)支:自坐骨神經上部發(fā)出到髖關節(jié),由關節(jié)囊的后部穿入,該支有進直接起自骶叢。
2.肌支:股二頭肌長頭支、股二頭肌短頭支、半腱肌支、半膜肌支、大收肌支。
3.終支:脛神經和腓總神經。
脛神經:自坐骨神經分出后,經腘窩中線垂直下降,在脛骨后部沿小腿下行,發(fā)出分支分布于膝關節(jié)、小腿后部的肌肉及及相應區(qū)域的皮膚(腓腸內側皮神經和隱神經),在踝關節(jié)處,下行經過內踝后方到達足底,發(fā)出足底內、外側神經。此外,還發(fā)出跟內側神經到達后跟部的皮膚。
主要分支:
1、腓腸內側皮神經:在小腿固有筋膜的深面,腓腸肌兩頭之間的溝內行走。約在小腿中點處穿出固有筋膜,接受來自腓神經的交通支后,稱腓腸神經。腓腸神經沿跟腱外側緣下降,經外踝與跟骨之間轉向前行,稱足背外側皮神經,沿足及小趾外側緣分布。腓腸內側皮神經分布與小腿內側的皮膚。
2. 足底內側神經
脛神經到達足底后,發(fā)出內側分支分布于該區(qū)域的皮膚和肌肉。在足底,脛神經經過
3. 足底外側神經
脛神經經外踝后部下行,到達足底發(fā)出外側支分布于足跨的肌肉和皮膚。主干斜行跨過足底到達足的外側緣,發(fā)出深支支配第5趾趾固有肌、骨間肌、
4.足底皮膚支配
腓總神經:較脛神經小,是坐骨神經發(fā)出的2個分支的外側支。經脛腓關節(jié)后外側,鄰近腓骨頭,到達小腿的前外側面。發(fā)出兩終末支:腓淺神經和腓深神經。在其走行途徑中,發(fā)出到達膝關節(jié)的關節(jié)支和皮支(腓腸外側皮神經)。
腓深神經:腓總神經的內側分支,在脛骨前部垂直穿過小腿的前面,經踝關節(jié)到達足背部。該神經發(fā)出肌支支配脛骨前肌、趾長伸肌、
腓淺神經:腓總神經的外側分支,垂直穿過小腿的外側部,同腓骨走行路徑平行,發(fā)出肌支支配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同時發(fā)出皮支。在踝關節(jié)附近,腓淺神經發(fā)出足背外側和內側皮神經。
1.坐骨神經損傷:坐骨神經損傷可由骨盆骨折、髖關節(jié)脫位、外傷、分娩、脊髓或神經疾病等引起。若損傷部位在骨盆出口處或坐骨神經上端,則股后肌群和小腿前、后、外側群肌及足的肌內全部癱痰,使小腿不能屈曲,足與足趾的運動完全喪失,步行困難,小腿外側和足的感覺消失,跟腱反射及跖反射消失。
2.坐骨神經痛:本病的原因很多,從坐骨神經根到其全程受到壓迫或刺激均可引起本病,包括有神經炎、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等。疼痛常發(fā)生于臀部,放射至股后面、小腿外側面及后面、足的外側緣及足背。
3.梨狀肌綜合征:若坐骨神經由梨狀肌穿出或腓總神經高位分支,由梨狀肌穿出,當下肢外旋時,梨狀肌收縮,使其間穿出的神經受壓疼痛,出現所謂梨狀肌綜合征。
4.脛神經損傷:除因坐骨神經損傷而引起的脛神經損傷外,腘窩的外傷亦常傷及脛神經。表現為小腿屈肌及足底肌麻痹,足不能跖屈,內翻運動不全,足趾的跖屈、外展、內收運動喪失。因脛骨前肌攣縮,形成足過度背屈,患者不能以足尖支持體重,跟腱反射消失,足底(內側緣除外)、足跟外側及足趾跖面之感覺喪失。
5.腓總神經損傷:見于小兒麻痹癥后造癥(腰段脊髓灰質前角損傷)、骶叢和坐骨神經的病變和腓骨頸骨折時。表現為小腿肌外側群、前群及足背肌癱瘓,足下垂,不能背屈,不能外翻(馬蹄內翻足)。因不能外翻而成內翻足,足下垂使病人產生特殊的步態(tài),即在步行時用力提高下肢,并在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處過度屈曲,稱“跨越步態(tài)”。感覺障礙區(qū)在小腿的前外側和足背。